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荒诞性悲剧的震撼力量(序二)
——读蔡子谔《沙飞传》有感

对于许许多多普通人来说,鲁迅生前最后的几帧极富特色的留影,仙逝后上海各界人士万人空巷参与哀悼、送葬的感人至深的场景,活跃在抗日前线的伟大的国际友人白求恩救治八路军伤员的身影等,这样一些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照片,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眼”熟能详、如数家珍的,但对于他的作者——沙飞这个名字,人们却又是极其陌生的,连笔者也不例外。尽管有时看到或想到这些历史性的照片时,偶尔也发过奇想:是哪个有心人将这些瞬间即逝的、无比珍贵的历史画面用摄影机留了下来,给人们留下了一幅幅如此生动直观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怎么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呢?但是却从未深想过,更想不到这中间却包含着一个如此曲折诡谲、令人沉思的悲怆的故事。

蔡子谔的《沙飞传》,不仅终于打破了尘封多年的历史,在这方面给予了读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历史性回答;而且,通过对于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第一位拓荒者沙飞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的生动描写,给人以深深的精神震撼,使人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复。

沙飞14岁就参加了北伐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以“一粒小小的沙子”投身于敌后抗日战争的洪流。革命的风帆鼓舞着青年美好的理想,向往着祖国摆脱任人欺凌的美好。以一个反法西斯摄影战士的身份,为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但历经千劫万难。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他却被他深深热爱的军队,在向他行了最后的、庄严的军礼后处决了。一个不满38岁的、杰出的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面对着日本法西斯强盗对于中国人民的长期兽性般地施虐,一个艺术家的善良的灵魂被深深地扭曲、粉碎了;精神上受到太深的刺激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后来的土改运动中一些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过激行动,对人的反人性的残忍的酷刑和屠戮,更加加深了他作为一个善良艺术家的精神的崩溃,内外交攻,心身并瘁,终于使他患上了“迫害狂”。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最后他又因为所谓的“违法”,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革命总是要有牺牲的,有时还难免会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这对波谲云诡的沙飞一生的结局又是一重悲剧,而且是带着几近荒诞色彩的悲剧。

蔡子谔为撰写此书,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不仅多方面调查研究,了解沙飞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方方面面,而且精心构思、结撰,把沙飞夫人王辉及其子女为沙飞平反经历的种种复杂而曲折的道路,沙飞与王辉坚贞不渝的爱情,他的成长和对理想的追求,艰苦的战争和这一历史背景下作为艺术家的沙飞的精神世界及其贡献等,妙合无垠地交织和糅合在一起。全书时而娓娓动听,时而泼墨淋漓,时而轻快激昂,时而悲怆欲绝,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到沙飞最终被自己深深挚爱的军队“处决”前的一些章节中,做了许多生动的铺垫和描写,对于传主沙飞精神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作了比较合情合理而又细微深入的发掘,从而使他看来几近荒诞、不可理喻的“违法”行为(枪杀了为他治病的日本籍医生津泽胜),成为其扭曲的精神心理发展的一种必然,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并给人留下了深长而复杂的思考。

这正是这部书的成功之处。

沙飞是一个对革命的新闻事业和艺术事业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先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传主作古半个世纪之后,才获得了平反,为之恢复了名誉。这虽然来得太迟,使人深为遗憾,但迟到总比迟而不到为好。总算体现了历史的公正,因而多少给人带来了点欣慰。

敏泽

(敏泽 著名文学理论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主编。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美学思想史》等多部专著行世,并荣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等多项大奖,在学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序《文艺报》2003年9月9日刊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转载)

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与奠基者——沙飞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