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去时我们明明不想买东西的,回来时却总是大包小包?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买一些不太实用的东西,买了之后才开始后悔?为什么我们一边念叨“冲动是魔鬼”,一边却仍在狂刷信用卡?
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挑动着我们、控制着我们。而它总是如此刁滑,隐藏在暗处,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存在,而且似乎无处不在。
市场心理学的先驱欧内斯特·迪希特(Ernest Dichter)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成功的广告机构可以操纵人类的动机和欲望,并形成对物品的需要”。
迪希特也一直试图把行为科学用于广告宣传,而他的第一个尝试是一个香皂广告。他这样说服广告公司的经理们:“洗澡是一种心理解放的仪式。你清理的不仅仅是身上的污垢,而且还有罪恶感。”于是,广告公司写出了这样的广告语:“聪明起来,用××皂重新开始……洗掉一身的麻烦。”结果显示,实行这一广告后,该香皂的销售量节节攀升。
广告商们还发现,“反复曝光”效应更容易“操控”人们的购买行为。产品品牌和标识的简单反复曝光,会让观众产生熟悉感以及愉快的反应,甚至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而当人们选购产品时,看到自己熟悉的名称,就会产生不假思索的反应。
而这种做法曾一度风行于美国政坛,在政客们的宣传片中,反复不断地出现竞选者的名字,对观众进行“信息轰炸”,以求他们在投票时能投上自己一票,不得不说,在初期,这种方式效果斐然。而国内的广告宣传也是“反复曝光”的重灾区,“现在马上拿起电话订购吧”——激动的声音在一遍又一遍地蛊惑人们参与购买,曾一度被打上“恶俗”标签的脑白金广告也在此列,然而,脑白金销量的奇迹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
商家们对消费者进行“潜意识操控”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香烟。几乎全世界都知道吸烟的危害,政府每年投入了巨额经费,医学界更是不遗余力地频频示警,烟盒上更标注了“健康警告”,有些欧美国家甚至在烟盒上放上了血淋淋的图片,然而,这些却并不能让大多数消费者悬崖勒马。这是什么原因呢?仅仅是尼古丁的成瘾性吗?
事实上,烟草公司在通过各种潜意识的方式“操纵”着人们。在工作场所倡导禁烟时,“万宝路”的最新武器就是每支只能吸七口的“特烈万宝路”,长度更短,效力更强,它暗示人们可以在会议中、演讲时,快速“充电”。
一些广告更是微妙地劝说孩子们抽烟。骆驼香烟的一个广告形象,是一头晒日光浴的卡通骆驼,另一个广告则让骆驼组成了一个爵士乐队,戴太阳镜,穿嬉皮士的服装,它传递了一个隐秘却清晰的信息——抽烟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后来《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表明,卡通骆驼的影响力远胜于成人,六七岁的小孩子对于卡通骆驼的喜爱甚至直追米老鼠唐老鸭。而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发现,广告宣传过后,抽骆驼香烟的青少年人数剧增……
商家们“操控”我们口袋的另一绝妙武器则是促销。“买××送××”“满××××送××”“×××大减价”“×××大甩卖”……这样的消息,总是会让人们眼前一亮,整个人都会兴奋起来,对于打折的商品、免费的商品人们总是趋之若鹜,即使排长队也要疯狂抢购,而且人越多,越有抢购的冲动。
免费赠送都是有时效性的。通过林立的广告,长长的队伍,商家们不断暗示我们: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不管有没有用,先下手“囤着”再说,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不下手,以后就没机会了,反而是自己的损失。于是,在强烈的情绪冲动下,我们如商家所愿,花了比原本更多的钱,把这些“以后会有用”的东西搬回了家,然后,为自己的“英明”决定雀跃不已。后来,当这些东西永远处于“待用”状态而且越来越多时,我们又不得不把它“处理”掉。
电视上、电影里、电梯上、路边……我们的周遭充斥着无数的广告,我们也同时接受着商家无数的明示和暗示,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屁颠屁颠地把口袋里的钱送到了商家手里,如此这般,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