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创立者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在一群青年学生和他讨论学术问题的过程中,有人请他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这个极为复杂的理论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而且因为非常深奥,用语言来表述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但爱因斯坦用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比方,对它进行了简单而恰当的概括,他说:“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聊天,是甜蜜的体验,心底里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那么对时间的估计就容易偏短。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对时间的估计就容易偏长。人们常说“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也是类似的道理。人的时间知觉,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客观的物理的时间是不以人的主观知觉为转移的,并没有因人的主观知觉而变快或变慢。
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由于观念的不同,时间知觉会表现为特殊的快感与慢感现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时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估计得过长,有时估计得过短。一般的,当活动内容丰富、引起我们兴趣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当活动内容单调、令人厌倦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情绪愉快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情绪不佳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期待愉快的事情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估计偏长;当害怕不愉快的事情来临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估计偏短。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往往表现前慢后快的心理现象。一个星期,前几天相对于后几天感觉要慢一些,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了。一段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显得长一些,过了一半时间,想到马上要到期了,便觉得一天天过得特别快。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
年龄方面,也会出现这种时感变化。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对时间流逝感觉迟钝,时间显得分外长。年轻人容易觉得:“来日方长,时间有的是。”往往不珍惜时间或办事拖拉。古人曾说:韶华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青少年若不珍惜青春岁月,到了中年回首往事时,往往会对年轻时虚度年华追悔莫及。
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着时间观念的变化。人类的石器时代经历了几百万年,铜器和铁器时代也有好几千年。但是从蒸汽机到电动机,再到现代社会总共不过一二百年,而且变化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今天人们的时间观念不知要比古人强多少倍。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做工作,办事情,如果还是磨磨蹭蹭、慢慢腾腾,不爱惜时间,不讲效率,就与时代的步伐不合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