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制,新帝登极后,即诏修实录,敕命监修总裁、副总裁、纂修诸官,礼部咨中外官署采辑史迹,遣进士或国学生分赴各布政司郡县搜访先朝遗事,札送史馆,并以布政使司正官及知府为纂修官。开馆前一日于礼部赐宴,张居正《太岳文集》卷三七《辞免筵宴疏》:先该礼部题本,本月二十六日开馆纂修《穆宗庄皇帝实录》,查得累朝旧例,先于本部钦赐筵宴,次日入馆。
入馆后,从皇史宬取前一朝实录,以为对勘之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五《书吴潘二子事》)
实录纂修完成后,誊录正、副二本,其底稿则于择日进呈前,史官会同司礼监官于太液池旁椒园焚毁,以示禁密。郑晓《今言》卷三四三:实录成,焚其草禁中。
又卷一〇三:实录进呈,焚草液池,一字不传。
《万历会典》卷二二一翰林院:其实录草稿,会同司礼监官,于内府烧毁。
沈德符《野获编扑遗》卷一今上史学条:实录成时,史臣俱会同焚稿于芭蕉园,人间并无底稿。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实录成,择日进呈,焚稿于芭蕉园。园在太液池东,崇台复殿,古木珍石,参错其间。又有小山曲水,则焚之处也。
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七,玉河桥东岸,再南曰五雷殿,即椒园也。凡修实录成,于此焚草。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有坊二,一曰金鳌,一曰玉:再南曰五雷殿,即椒园也。凡实录成,焚草于此。
卷一三:凡一帝山陵,则开局纂修,告成焚稿椒园。
卷三二:史成焚草,中贵传旨,犹传大学士为翰林学士。
总裁官则呈进实录表,照例铺张先帝之功业,今帝之缵述,末则叙纂修经过。兹举丘濬《琼台会稿》所载《进宪宗实录表》为例:进呈宪宗纯皇帝实录表弘治辛亥八月二十四日上
丘濬:伏以皇图有永,天开六叶之君;文化聿成,世享二纪之治。功德之敷遗者既大,典册之纪述者宜详,上广先猷,下垂后训,成一人继述之孝,慰万姓爱戴之心。恭维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以上圣之资,居大宝之位,圣心仁孝,天表清明。广运而文武圣神,刚健而中正纯粹,承千年之大统,缵五圣之洪图。
帝享四十一龄,虽寸阴而必竞;君临二十四载,无一日而不朝。遵治命而殉葬不以生人,承先志而任用唯其旧辅。晓朝慈极,无间于暑雨祁寒;日御经筵,不辍于隆冬盛夏。祭神而神如在,极仁孝诚敬之心;奉天而天不违,有感召交孚之妙。介福于圣母,徽号荐加;锡类逮臣民,隆恩均布。顺而委曲以合礼,俪慈懿于山陵;孝以推广其因心,复康定之位号。
崇儒重道,稽古好文,辑《文华大训》示元良而万邦以贞,成《纲目续编》明正统而百王不易。恢张治具,寤寐英贤。治分理于六卿,不恃己长而自用;法一循于三尺,靡因私怨以滥加。虽一颦一笑而必慎所施,恐匹妇匹夫之不获其所。
民或干纪,寻即革心;虏敢犯边,俄闻捷报。民安吏职,时和岁丰,允为一代极盛之时,兼有列圣诸福之物。仁声广播,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哀诏远颁,具衰绖者如丧考妣。不有信史,曷彰圣功?纪载必有成书,显扬是为大孝。恭惟皇帝陛下道协重华,孝思罔极。严羹墙之如见,著存不忘;躬历数之攸归,负荷是惧。亟鉴观于成宪,思遹骏于先声。爰诏礼官,俾修实录。
乃于弘治元年闰正月初三日敕臣懋监修,臣吉等总裁,臣濬等副总裁,臣敏政等纂修。别开史局,群集儒臣,发内府精微之秘藏,采银台出纳之章奏。内而六曹百司之所掌,外而三司列郡之所陈,柄臣建请之事宜,谏辅论思之忠益,言无微而不录,事非要则弗书。
凡治体之所关,或风化之攸系,著为令甲,播告司存。与夫礼法章程,功勋节义,人才进退,纲纪弛张,内自宫闱,外极边鄙,政必究其沿革,事其备其始终,贤否决于众论之同,是非公于天定之后,总国计于每岁之杪,述宝训为后世之谟。传其信不传其疑,过于文宁过于质,一存实事,尽削浮辞。
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备矣;系年系月系日,一以贯之。永为不朽之传,大著无前之绩。臣某等寅奉纶音,愧无史学,方切抱弓之戚,遽叨载笔之荣,仰体宸衷,俯殚管见。立典五志,稽众志以备书;作史三长,念一长之何有。况夫今制时政无编,不比前规起居有注:惧有孤于委任,幸得见其纂成。计日程功,阅岁深有惭于尸素;载言纪事,异时不无补于汗青。
惟解缙《进太祖实录表》特异,以高皇帝、高皇后并列,先述高皇帝功业,继述高皇后内助之功,此盖别有用意,说详本文掌故篇甲。
进实录时,典仪极为隆重,明代进实录仪记载之存留者,有《明宣宗实录》卷六一。及《正德会典》《明史·礼志》诸书。兹举《明史》卷五六《礼志》一〇所载永乐元年进《太祖实录》仪及万历五年进《世宗实录》仪为例:进书仪惟实录最重。皇帝具衮冕,百官朝服,进表称贺。建文时,《太祖实录》成,其进仪无考。
永乐元年,重修《太祖实录》成,设香案于奉天殿丹陛正中,表案于丹陛之东,设宝舆于奉天门,设卤簿大乐如仪。史官捧实录置舆中,帝御殿如大朝仪。百官诣丹墀左右立,鸿胪官引宝舆至丹陛上,史官举实录置于案,遂入班。鸿胪官奏进实录,序班举实录案,以次由殿中门入,班首由左门入。
帝兴,序班以实录案置于殿中,班首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序班并内侍官举实录案入谨身殿,置于中。帝复座。赞俯伏,班首俯伏,兴复班,赞四拜。赞进表,序班举表案由左门入,置于殿中。赞宣表,赞从官皆跪。宣讫,俯伏,兴四拜,进实录,退于东班,百官入班。鸿胪官奏庆贺,各官四拜兴。
赞有制,史官入班。赞跪,宣制云:“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功德光华,纂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俯伏兴,三舞蹈,又四拜,礼毕。万历五年,《世祖实录》成,续定进仪。设宝舆、香亭、表亭于史馆前,帝衮冕御中极殿,百官朝服侍班。
监修、总裁、纂修等官,朝服至馆前。监修官捧表至表亭中,纂修官捧实录置宝舆中,鸿胪官导迎。用鼓乐伞盖,由会极门下阶,至桥南,由中道行。监修、总裁等官随表亭后,由二桥行至皇极门。实录舆由中门入,表亭由左门入,至丹墀案前。
监修官捧表置于案,纂修官捧实录置于案,俱侍立于石墀东内殿,百官行礼讫,帝出御皇极殿。监修、总裁等官入,进实录、进表俱如永乐仪。次日,司礼监官自内殿送实录下殿,仍置宝舆中,用伞盖,与监修、总裁官同送皇史宬尊藏。
礼成,赐宴于礼部,监修以下官各赐白金彩币表里,转官各有差。
实录有正、副二本,副本初藏古今通集库,《明成祖实录》卷一一〇:永乐十六年五月庚戌,监修实录官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总裁官行在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杨荣等上表进《太祖高皇帝实录》。上具皮弁服,御奉天殿受之,披阅良久,嘉奖再四曰:“庶几小副朕心!”又顾原吉等曰:“此本朝文,以资览阅,仍别录一本,藏古今通集库。”
刘若愚《酌中志》卷一六:印绶监掌印太监一员,职掌古今通集库。
卷一七:香库稍北,有库一连,坐东向西,有石牌曰古今通集库,系印绶监所掌,古今君臣画像、符券、典簿贮此。
后改贮内阁。彭时《彭文宪公笔记》:文渊阁在午门内之东,文华殿南面砖城,凡十间,皆覆以黄瓦。西五间中揭文渊阁三大字牌扁,扁下置红柜,藏三朝实录副本。
丘濬《琼台会稿》卷一弘治壬子五月十二《请访求遗书奏》:今内阁所藏者,《太祖高皇帝实录》一部二〇五册,《宝训》一五册。《太宗文皇帝实录》一部一二四册,《宝训》一五册。《仁宗昭皇帝实录》一部二一册,《宝训》六册。《宣宗章皇帝实录》一部一一六册,《宝训》一〇册。
《英宗睿皇帝实录》一部三六一册,《宝训》一二册。《宪宗纯皇帝实录》一部二九三册,《宝训》一〇册。与藏在内府,每帝又各有一部而已,此外别无他本。
郑晓《今言》卷三四三:直文渊阁……凡累朝御文、实录、宝训、玉牒之副,古今书,皆藉而藏之。
陈继儒《眉公见闻录》卷三:累朝纂修实录事例,凡纂修实录、宝训已完,正本于皇极殿恭进,次日送皇史宬恭藏,副本留贮内阁。
至庋藏之责则有典籍司之。《会典》卷二二一翰林院:凡内阁收贮御制文字、实录、玉牒副本,古今书籍,及纸札、笔墨等项,典籍等官收掌。
正本则嘉靖以前藏于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建皇史宬,金匮石室,最为严密。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七:永泰门再南街则皇史宬,珍藏太祖以来御笔实录要紧典籍,石室金匮之书,此其处也。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一三:皇史宬在重华殿西。建于嘉靖十三年。门额以史为?以成为宬。左右小门曰历,以龙为,皆上自制字而手书也。中贮列朝实录及宝训。每一帝山陵,则开局纂修,告成焚稿椒园,正本贮此。实录中诸可传诵宣布者曰宝训。斑中四周上下俱用石甃,中具二十台,永陵、定陵各占二台。
又勅命重录祖宗实录、宝训,送皇史宬尊藏,《明世宗实录》记:嘉靖十三年七月甲戌,上谕内阁:祖宗御像、实录、宝训,宜有尊崇之所。训、录宜加以坚楮书一編,作石匮藏之。内阁因议于南内建阁尊藏。其重写训、录,书帙大小,依《通鉴纲目》例规,不拘每月一册,异日收藏,每朝自为一柜,议定如篆修例,诏从之。因命武定侯郭勋为监录官,大学士李时,礼部尚书夏言,詹事顾鼎臣等为总视经理官。
太常寺卿谢丕,侍读学士张璧,侍讲学士蔡昂等为副管录官。侍读张衮,侍讲江汝璧、杨维杰、唐顺之、欧阳衢,赞善张治,谕德姚涞,修撰王用宾,编修杨瀹、陈节之、胡经等为校录官,率誊录官生等同录。至嘉靖十五年八月乙酉书成。
以司礼监官一员提督之(《酌中志》一六)。以每年六月六日晒曝实录,《野获编》卷二四风俗: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宬晒曝列圣实录、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也。
《酌中志》卷一七:每年六月初六日奏知晒晾,司礼监第一员监官董其事而稽核之,看守则监工也。
世宗中年好道,日事斋醮,取宫中旧本安置于西城万寿宫,后被火灾。万历十六年神宗欲取读实录,阁臣因请另誊一小型本,以便观览。总明代实录正本贮皇史宬,自洪武至正德,均嘉靖重录本。副本藏内阁,宫中又别有洪武至隆庆小型本,书型较小,卷数亦有并省。详具本文传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