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奉双亲命回乡完婚

1937年,包玉刚已经虚岁20岁了,他在燕梳行也已经渐入佳境。他的聪明能干和吃苦耐劳赢得了老板和同行的一致赞赏,成为燕梳行的骨干。

这时,父母为包玉刚下达命令:回乡完婚!

早在包玉刚到燕梳行上班的时候,包兆龙就按照老家的规矩,开始和妻子商量着为儿子张罗婚事了。陈赛琴接到包兆龙的信,就请了村里一个有名的媒婆为包玉刚物色妻子。

不长时间,那媒婆就来向陈赛琴汇报:“夫人,我可是为了咱们家千挑万选,才终于让我选中了一个人,她就是邻乡四府前黄家的闺女黄秀英。这个黄小姐,那长得是没说的,重要的是性格温柔,心地善良,跟二公子那真称得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而且他们黄家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家,跟咱们家很相配呢!”

陈赛琴听了当然高兴得不得了。不过她也知道,儿子的终身大事,不能光听媒婆的一面之词,就暗地里派人到四府前黄家去打探。得到回报:这位黄小姐确实同媒婆所说的一样。陈赛琴这才放下心来,托媒婆到黄家提亲,黄家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双方换帖核对生辰八字,下彩礼、择吉日。包家家境甚宽裕,包玉刚又是包家最引以为荣的儿子,彩礼自然是出手不凡,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董玉器,整整几大箱;最后就是择定吉日,举行大婚……

然而,包玉刚却不知道父母的这些“秘密行动”,直到母亲把家中一切都安排好了,这才写信到汉口。此时包玉刚才惊讶地知道:自己竟然糊里糊涂地有了一位“包黄氏夫人”!

当时,在一些大城市,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许多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已经被废除,年轻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当子女还是十多岁时,父母就会为他或她的婚事而操心,并请当地的媒婆为其物色对象。

包玉刚在汉口上中学,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的熏陶,自然也向往积极自由的新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像他那个年代的同龄人那样,用离家出走、私奔来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相反,他驯服地遵从了母亲的旨意,决定和他并不认识的黄小姐结婚。也许有人会奇怪:包玉刚怎么接受一段毫无感情的婚姻呢?的确,包玉刚的很多做法都令人感到奇怪,却又非常合乎他的性格。在包玉刚心目中,长幼尊卑的家长制观念也非常浓。他总相信父母永远是对的,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他也是先认同父母的观点,再经过互相探讨,修订其决定。这些在后来包玉刚作决定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丝毫不影响他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并且,包玉刚也知道母亲对自己的钟爱,为自己选的姑娘不会错,于是,他顺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快就给母亲回信:“一切听从母亲大人的安排!”

包家早已经选择好了良辰吉日,一切都按老传统来进行。当母亲的回信再次返回时,包玉刚立即收拾行装动身返乡。当他从汉口返回宁波,没过几天就做了新郎。

当天,婚礼在包家的祖屋举行。一顶大红花轿在锣鼓声中被抬到包家门口,掀开轿帘,凤冠霞帔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子走了出来。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终于,房间里只剩下了包玉刚和新娘黄秀英。

包玉刚走上前去,掀开了黄秀英头上的红盖头,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夫人竟然如此俊美动人。黄秀英也在同时暗暗地打量着自己的丈夫,她也满心欢喜:他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

两个人这时共同感谢的对象是:媒婆!

在这种两情相悦的气氛下,刚刚认识的夫妻二人很快就消除了陌生感,交谈起来,一谈之间,竟然深深被对方的知书达理而吸引,越说越投机。

如果说世间真的有一见钟情,那么,包玉刚与黄秀英就是在洞房相见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而且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相濡以沫,甘苦与共,专一而执着地守护着从一刹那建立起的感情。

婚后不久,包玉刚带着妻子一起去了汉口。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