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彬(1792—1869年),字润芳,号宜山,人们一般称呼他宜山先生,他的后人一般称他宜山公。清代儒学家、田园诗人。他的著作除了《围炉夜话》很有影响力外,还著有《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讲学录》《说古韵言》等。可见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真正称得上是一位乡间大儒。
王永彬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代,但他并不是当时的官场中人。他从小进入私塾读书,兄长去世后,他的父亲想要他辍学谋生,他跪求父亲,才勉强完成了学业。之后他进入县学读书,成为廪生。后来成为“敕授修职郎”和“候选教谕”,也就是一个普通科员或办事员而已。
因为没有考中科举,王永彬远离了官场。他也没有成为商贾而奔走江湖。由此,名利不再与他有关。他的一生,大多是在耕读治家、教授生徒、研习经典的时光中度过的。
在设馆授徒之余,王永彬最喜欢的是读书、撰述和交友。他一生手不释卷,对于经史子集都曾熟读,而且还研究过中医和数术。他最为重视的,还是通过教育对社会风气的改造。
中国人自古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王永彬并没有立下什么赫赫之功,但是在立言方面,算是颇有成就的,仅此一部《围炉夜话》,就足以让他永垂不朽了。他的《围炉夜话》,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和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王永彬自称是一个识字的农民,到了晚年的时候闲在家中,与家人在一个冬日聚到一起,在其乐融融的时候,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让自己的孩子记录下来,并虚拟了一个围炉夜谈的场景,所以就将记录文稿取名叫《围炉夜话》。
王永彬历经五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眼见一个时代的沦亡,儒家道德,君子情怀,都在国家兴亡、朝代更迭的历史变革关口被动摇和侵蚀了。
作为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王永彬或许看不到历史趋势的真正走向,或许不能明辨真正的潮流是非,但是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而这正是他能够创作《围炉夜话》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位乡绅和一位传统道德文化的守护者,王永彬尤其关心和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他把道德、读书、务农、教育、忠孝、治家、勤俭等理念灌输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
王永彬曾经积极地参加当地救灾、防乱和修志的工作,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乡村读书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他创作《围炉夜话》的动力所在。
我国传统的读书人,经常以劝世易俗作为自己的责任。当时的社会,传递信息十分不方便,改善乡间民风最简单可行的就是编写劝世的小册子、小读本。因此,王永彬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创作《围炉夜话》即为其中的成果之一。
王永彬提醒人们不能耽于一时之安逸,心存侥幸,要善于居安思危,发奋图强。他在《围炉夜话》中以儒家的道德伦理为根基,从人生的诸多方面阐发了道德重建和挽回世道人心的方法和途径,可见其精神和担当。
《围炉夜话》是作者于清咸丰甲寅(1854年)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作品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进行评价议论。
《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
王永彬是个教谕,负责教导生员。自然,他对人的教育问题很是上心。他认为,教育孩子要从幼年时抓起,要教导他们有正直、宽容、光明磊落的气概和度量;在平常生活中,多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能没有勤恳自警忧患磨砺的思想修养。
作品的原刻本刊行于清朝同治六年,即1867年,书由王永彬的长子王鉴洋缮写,门人杨惟春校字。这一年,王永彬75岁,书刻成后两年,王永彬就去世了。这本书在清代翻刻的并不多,甚至到了民国,翻刻的版本也很少见。
根据1975年中国台湾刊印的《围炉夜话》的版本中有一篇宋希尚先生作的《重刊〈围炉夜话〉新序》,讲述了他与本书结缘的经历。宋希尚先生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民国年间曾经担任青岛港工程局长,正是在青岛任上,他遇到了这部《围炉夜话》,从此改变了这部书的命运。宋希尚先生从《围炉夜话》中受益匪浅,而《围炉夜话》也因为宋希尚先生而广为流传。
之后,宋希尚先生去了台湾,并多次印赠《围炉夜话》与人结缘,尤其是送给当时国民党的高官和文人。《围炉夜话》也逐渐由此而广为人知,并一直备受推崇。该书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围炉夜话》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富有情景感,仿佛在眼前立刻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某个寒冬雪夜,窗外飞雪似撒盐,窗内珠帘半遮掩,几个文人围坐在火炉边,烫着烧酒或者烹着香茶,讲述着一个文人对人事修为的审美情怀。
本书是中国古代众多劝世之书中的一种,它是短小精辟、富有哲理的格言体之作。文辞浅近明晰,言语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群后辈围着火炉,锦心绣口、娓娓而谈,品味人生,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颇有启发性。
事实上,这本书正是虚拟了一个文人围炉夜谈的场景,想象着和自己的三五好友谈论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联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是一部专讲处世之道的由杂感而生成的格言体笔记。从宋代以来,笔记就非常流行,类型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学术、史料、诗话、杂感等。笔记语体也非常自由,可以是散文式的,可以是骈偶式的,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围炉夜话》骈散结合,整段为散文,内部往往由骈偶式句子构成。整齐之中寓随意自然,自然之中又有整饬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自有其特殊趣味,值得仔细体味。
大学问里有小情趣,简单道理里有大人生,温书、夜话,在隽语流淌的瞬间将一字一句清晰记录,然后汇集成册。文字清新、自然,虽然是一个古人所写的书,不免有古人语调,但却浅显易懂,不拗口不做作,在“云淡风轻”中就把四书五经、安身立业、时政心得等熔于一炉,颇有心得并发人深省。
《围炉夜话》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书中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
全书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事、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
书中虽以虚拟夜谈形式记录,但字里行间均渗透了作者为人师表的理想。例如全书开篇就点明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育人先育己,正直仁爱并非天生,可以看出非常重视后天培养教化,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反省。
书中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作者认为,“信”字是一个人在世上立身的根本,所以做人不能没有信用;“恕”字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最重要的品德,所以人的一生都应该始终奉行。
作者劝诫人们要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有所作为。他认为儒家的仁厚是治国之本,能纠正世上的轻浮不实之风气。他教育世人要学习儒家的思想精髓,不能只学其皮毛和外表的形式。他要求人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修身养性、行善积德为务。
作者还特别重视读书治学,立志成才。他除了阐释读书和治学的一些方法外,特别强调要以道德为根基,读书和治学要经世致用。
虽然书中一些观点可能有其时代局限性,不一定适合当代社会要求,但瑕不掩瑜,本书仍对现代人生有着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围炉夜话》是处世三大奇书之一,它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并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深刻人生智慧。
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如何让自己很好的安身于这世间,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的必修课。古语云:谋事在天,成事在人,就是在告诫我们,人生之中,能够决定世事最后好坏的,往往只有我们自己。
若是经历的世故多了,就会发现,有些人在踏足社会之后,因为不通人情世故,总是遇到波折,以至于看到的前路尽是渺茫,而有些人却能很好的通达情理,事事顺遂,人生能有如此反差,无怪乎是因为处世经验的差别。
而关于如何为人处世,自古以来,便是世人乐不彼此讨论的话题,譬如,曾国藩总结的处世之道:“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弘一法师也曾说:“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不论作为什么样的人,都不能够有趋炎附势、爱钱贪财的习气。古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有操守的君子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把信义放在首位,而多行不义的小人,则是常常趋炎附势,只注重自身的利益。
一般说来,世人都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但这并不取决于其财富、地位等外在物质,而是由个人的素质划分,上等人淡名利,中等人轻财利,下等人贪财爱钱。而一般把名利财富看得格外重的人,往往最后受到的迫害也是最深。
曾国藩曾经说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意思是说,一个舍利取义的人,身边会比较容易感召来明师益友,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而如今社会,很多人的势利心都很重,也因此导使不少人迷失了自己,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有悖道义的事情,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切记,世事都应当首重信义,如此才能安享人生福报!
不论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都不能有粗疏浮躁的心思。曾经有一个青年,四处求取成功之道,可是很多年过去了,他知道了很多成功的方法,但他依然是很落魄。有一天夜晚,他在远行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智者,于是青年希望智者,能为他指点成功之道,智者笑说:哪里有什么成功之道。无论做何事,只管踏实地做就好,知道一句做一句,比嘴说一万句都管用。
俗话说:“事,要与踏实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谈。”无论是做何事,认真对待,踏踏实实的去做,总能更容易做出成效,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件事上,付出几分努力,往往就能有几分收获。
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告诉我们,世事不要有投机取巧的想法,若要做成一番事业,一定要尽可能规避粗疏和浮躁的想法,真正的聪明人是大智若愚,看起来愚笨,实则是踏实。“重剑无锋,大巧若拙”,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得失成败,只求自己能够增强知识与才干。修身养性,非一日之功,在古人的智慧里,一直是提倡名利不可贪。人们都希望尽己所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付诸努力从而有所回报,这是人之常情,但世事反复无常,想要很好的安身立命,就难免会受一些尘世俗情的烦扰。
尤其是在如今,很多人都深陷在名利得失之中,想要舍弃,又觉得可惜,而若是得到,就要受其损害。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就是在告诉我们,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都是短暂易逝的,而往往值得我们永远珍藏的,无怪乎只有自身的知识与才干。
古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意思是说,在行路走不通的时候,要懂得退步让人先行,在尝到鲜美滋味时,要能与人分享。
这句话告诫我们,当我们因为名利之事纠缠不清时,不妨退后一步让与他人,既可以少去诸多烦恼,同时也可以与人结下善缘,这亦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大智慧!
处世要淡泊名利,做事要戒骄戒躁,为人要谦和退让。我们若能熟记这三句话,并切身落实在生活中,人生不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福气就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