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 1 ;检 2 身心 3 于平日,不可无忧勤 4 惕厉 5 工夫。
与朋友交游 6 ,须将他好处 7 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 8 ,必要在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贫无可奈 9 惟求俭,拙亦何妨 10 只要勤。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1 气象:气概,人的言行态度。
2 检:检讨,反省。
3 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
4 勤:勤笔勉思、勤勉努力。
5 惕厉(lì):心存戒惧。厉,磨砺,磨炼。
6 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
7 好处:优点、长处。
8 圣贤言语:一般指德才兼优的人物,如周文王、老子、孔子、孟子等皆是。
9 无可奈:不知怎么对付。
10 妨:阻碍,有害。
在子弟幼年时就要培养他们光明磊落的气概;平日生活中要时时反省,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和自我勤勉、敬惧的修养功夫。
与朋友交往,须留心观察、学习优点,才能得到益处。对于圣贤的话,要在平日生活中遵循,才算是真正读书。
贫穷只有节俭才能渡过难关;愚笨只要勤奋就能弥补。妥当的话,却是平常的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安守本分的人才是愉快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却很少。
季文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从不铺张浪费。他家的住房非常简陋,也不多用仆人。有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就径直向马厩走去。刚走到马厩门口,他看到他侄儿慌慌张张地将青草盖在马槽上。季文子问他在干什么,他侄儿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季文子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
他侄儿备好了马,季文子在车上坐好,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季文子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泰然自若,时而观察民情,时而皱眉沉思。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下了车,与百姓们交谈。这时,走过来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仲孙。
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里买东西。”季文子抬头一看,果然有辆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依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的口气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连一件像样的绸缎衣服都没有。喂的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话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话,说得仲孙哑口无言。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开了。后来,季文子听说,仲孙真的想通了,他一改过去铺张浮华的缺点,重新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