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要代人作想 1 ,读书须切己 2 用功。
一信 3 字是立身 4 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 5 字是接物 6 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 7 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 8 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1 代人作想:替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想想别人的处境。
2 切己:自己切实地。
3 信:信用、信誉。
4 立身:树立自己的形象。古人有三立:立身、立德、立言。
5 恕:推己及人之心。
6 接物:与别人交际。
7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口才极佳,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被齐大夫所杀。
8 石崇:晋人,富可敌国,因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杀。
处理事情要多为他人着想,读书却必须自己用功读。
一个“信”字是立身根本,所以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恕”字是待人接物的品德,所以人应该终生奉行。
人人都希望善于言谈,战国苏秦却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人人都希望多积财富,晋代石崇却因此而丢了性命。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是中国东汉初期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贫困家庭里,少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没有钱读书。
王充八九岁的时候,在洛阳的各书铺里,怀里揣着干粮,贪婪地埋头读书。每当读到兴浓的时候,总是目不斜视,细心领会。有时独自狂笑,有时愁眉不展,如入其境,连身边带的干粮也常常忘记吃。
因为王充没有钱,从来只看书不买书,书铺的主人最初很讨厌他,有时甚至赶他走。他总是苦苦请求:“让我看完这一本吧!”后来,书铺的主人见他如此热心读书,年纪又小,也就原谅了他。时间长了,王充的行为感动了书铺的主人,书铺主人对他很友好。他也深知在书铺里读书的珍贵,所以总是认真理解,刻苦记忆。
在王充20多岁的时候,就由乡里保送到当时的首都洛阳,进入全国最高的学校“太学”去学习。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在“太学”里讲课。班彪的学问很深,他讲课涉及的问题很广。
为了弄清老师所讲的内容,王充就把讲课时提到的书一一找来阅读。“太学”里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可是满足不了他的学习需要。去买书吧,买不起,王充便把书铺当图书馆,读了一册又一册,这家书铺读完,又跑到那家书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到了30多岁的时候,王充已成为知识渊博、又有独立见解的学者。他对于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于是下决心给予批判。他谢绝一切应酬,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
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王充在自己住宅的许多地方,如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砚纸张,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到了晚年,王充孤独一人,生活潦倒,甚至有时缸里没了水,锅里没了米,饿得肚子直叫,头发昏,眼发花,生活贫困,但志气不减,仍坚持为实现愿望而写作。王充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写作上,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用20多年的心血,写出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著《论衡》。
《论衡》是一部反对谶纬迷信和批判唯心哲学的不朽作品,王充在这部书里,应用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冶金等科学知识,大胆地抨击“天人感应”学说,对贫富贵贱,命中注定的伪善说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在那谶纬迷信横行的时代,王充依据知识的理性,大胆地抨击“天人感应”学说,建立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这无疑是他那大智大勇的探索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