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 。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 3 ;姑息 4 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 5 ;庸愚 6 者,转为上达 7 ,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1 余庆:遗及子孙的德泽。
2 余殃:遗及子孙的祸殃。
3 成德:成为有德业的人。
4 姑息:过于宽容。
5 下流:品性低下。
6 庸愚:平庸愚劣。
7 上达:品性高尚的人。
行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行不善的人家,必多祸殃。由此可知,广行善事以造福后代,称得上深谋远虑。贤能的人广积财货,就会消磨意志;愚笨的人广积财货,则会犯下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积累财产留给子孙,实在贻害无穷。
经常见到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人,容易使子孙养成好的品德;对待子孙姑息迁就的,容易教育出道德品行很差的人。又看见聪明的子孙,忽然成为品性低下的人;天资愚笨的,反而具有良好的品德,这些都与父兄的教导培养有关。
薛包是汉安帝时期的汝南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勤奋好学,对人也非常厚道,懂得礼貌。薛包母亲常年疾病缠身,他求医煎药,端水送茶,伺候得非常周到。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房妻子。为了讨个好名声,继母对薛包面子上总还过得去。但时间一长,就开始在父亲面前说薛包的坏话。天长日久,父亲信以为真,就叫薛包出去自己过。
薛包伤心得没日没夜不停地哭泣,他很不想离开父亲。父亲就殴打他,撵他出去住。没有办法,薛包只好在院外搭个棚子,晚上睡在那里,早晨起来还是回到家里,洒扫庭院。
父亲还是想逼他走,薛包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庄外搭个小棚,住在那里,早晚还是回家来洒扫院子,伺候父母。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飞扬,一年多来从未间断。薛包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父亲和继母,他们又准许薛包搬回家住了。
父母双双过世之后,继母生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一再劝阻,仍是无效,便主动把好的房屋、田地、器物、能干的用人,留给了弟弟,自己把老的不能干活或无家可归的用人领去,他说:“这些老人和我共事多年了,你不能使用他们啊,跟我去吧。”
田地,薛包拣荒芜贫瘠无法耕种的要;房屋,他拣破旧要倒塌的要;器具物品,他拣破烂的要。弟弟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不久,就把分得的家产全卖光了。薛包就经常周济他,不袖手旁观,也不埋怨挖苦。
乡里人有的说:“你弟弟游手好闲,对你又不好,也不是一母所生,有钱也不能给他呀!”
薛包笑着回答说:“兄弟要团结友爱,这也好让九泉之下的老人能够放心,我不能让老人寒心哪。”
薛包的名声流传开来,汉建光年间,他得到了皇帝的重视,特召他当侍中官。薛包誓死不肯去就职。于是,皇帝允许他在老家守孝,直到他到老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