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 ① ;消却 ② 心中鄙吝 ③ ,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学者动静殊操 ④ 、喧寂异趣 ⑤ ,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 ⑥ 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 ⑦ 之妙 ⑧ 。
心是一颗明珠 ⑨ 。以物欲障蔽 ⑩ 之,犹 ⑪ 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 ⑫ 衬贴 ⑬ 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 ⑭ 垢病 ⑮ ,而患洁病 ⑯ 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面上扫开十层甲 ⑰ ,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 ⑱ ,语言方觉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来 ⑲ ,方可言了心 ⑳ ;尽 ㉑ 得世间之常道 ㉒ ,才堪 ㉓ 论出世 ㉔ 。
①火炎冰兢(jīng):冷暖炎凉的感觉。兢,坚硬。
②消却:消除,除去。
③鄙吝:形容心胸狭窄。
④操:操守、志向。
⑤异趣: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意趣。
⑥鸢(yuān)飞鱼跃:在静境中要看到动境。
⑦处一比齐:站在同一立场看待世界,万事万物皆可通而为一,转化为一。
⑧妙:美好。
⑨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
⑩障蔽:遮蔽,遮盖。
⑪犹:如同,好比。
⑫情识:感觉与知识。
⑬衬贴:衬托,配衬。
⑭不患:不用担忧。
⑮垢(gòu)病:本意为指责,责难。
⑯洁病:过分讲究清洁的一种心理病态。
⑰甲:硬质外壳,喻指用来掩盖其真实面目的种种手段。
⑱尘:尘土,喻指蒙蔽心识的种种欲念。
⑲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
⑳了心:佛家语,佛家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明心见性便称了心。
㉑尽:竭,完。
㉒常道: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
㉓堪:能够,可以。
㉔出世:超脱人世束缚。
不受人世间各种各样庸俗杂念的影响,心中自然没有炎凉惊惧的感觉。消除心中的卑鄙庸俗,开阔心胸,眼前常见明月,时有清风吹来。
做学问的人,行动静止操行不同、喧闹寂静意趣不同,还是锻造冶炼尚未成熟,心思精力混杂混淆的原故。必须是执持心志滋润培养,安定的云静止的水中,有鱼跃鸢飞的景象;风雨狂暴急骤的地方,有风平浪静的风光,才能显现对待万物变化通而为一的妙用。
心似一颗明亮的珍珠。用物质欲望遮蔽它,犹如明珠混杂于泥土沙石,清洗起来还算容易;用才情见识包装它,犹如明珠被装饰上白银黄金,要清洗辨认最为困难。所以读书做学问的人不担心染有毛病,而担心这些毛病难以根除;不害怕做事有何障碍,而害怕追求义理之路上障碍重重。
身躯皮壳的“我”要看得透彻,就会万般所有全都空虚而他的心常恒虚无,虚无则礼义伦理归来寄居;本性天命的“我”要认得真切,就会万般道理全都齐备而他的心常恒充实,充实则物质欲望不得入侵。
剥开脸上的层层伪装,露出真面目,这时面貌才不让人讨厌;清除掉心中沾染的各种俗世邪念歪思,话语才会让人觉得真诚有趣。
将自己心之本来彻底完善,才可以说了然自己的心性;阅尽世间的常识道理,才有资格谈论超脱人世的道理。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和开国功臣,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而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及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坚持读书作诗。
40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第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当督邮来到彭泽那一天,陶渊明手下的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啊!”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行贿赂献殷勤呢?说完,他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陶渊明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如《饮酒》和《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
陶渊明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的散文如《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一种返朴归真和高远脱俗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
后人对他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但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使后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