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 ① ,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 ② 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 ③ 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 ④ ,藏诸金匮 ⑤ 。生子咳提 ⑥ ,师保 ⑦ 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 ⑧ 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 ⑨ 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①中庸之人:普通人,除“上智”“下愚”以外的平常人。
②胎教: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这叫“胎教”。
③音声:古人称音乐为音声。
④玉版:古时指刻字的玉片。
⑤金匮:金属制造的柜子。匮是“柜”的古字。
⑥咳(hái)提:即“孩提”,指幼儿。
⑦师保:古代担负教导皇室子弟职责的官员。
⑧凡庶:平民百姓。
⑨笞(chī):鞭打,杖击。
智力特别突出的人,不用教导便能成材;智力低下的人,即使苦力教导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但是才智平常的人,不教育他,他就不能获得知识,不明事理。古时候,品德高尚圣明的君王有一种“胎教”的办法:妃嫔怀孕三个月,就要迁居到别的宫室,眼不见邪恶的事情,耳不听胡言乱语,她所能听的音乐,所能品尝到的味道,一切都受到礼仪的节制。这种胎教的办法写在玉片上,珍藏在铜柜里。孩子出生,尚在襁褓之中时,太师、太保就要向他阐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并以此对他引导,进行教育。平民百姓纵使不能这样,也应该在孩子已成幼儿,能看懂大人脸色时,便对他加以教诲,让他去做,他就做,不让他做,他就不做。这样,孩子几岁的时候,就可以少挨笞杖的惩罚了。做父母的应该威严而又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顺之心。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 ① ,恣 ② 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 ③ ,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 ④ 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 ⑤ 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 ⑥ 于呵怒伤其颜色 ⑦ ,不忍楚挞 ⑧ 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 ⑨ ,安得不用汤药针艾 ⑩ 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①运为:即云为,即言行、行为。《管子·戒篇》“注:‘云:运也。’”
②恣(zì):任凭,放纵。
③识知:指知识。
④挞(tà):用鞭或杖打。
⑤少成:从小养成的习惯。
⑥重:难,不愿意。
⑦颜色:脸色,神色。
⑧楚挞:杖打。古代用的刑杖叫楚,引申为用刑杖打人。
⑨谕:同“喻”,这里指比喻。
⑩针艾:艾,草本植物,是灸法治病的用料。指用针刺,用艾熏灼。
⑪骨肉:旧时习惯把子女说成是父母的亲骨肉。
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诲,只一味地溺爱,往往不能如此;而对子女的饮食及行为举止,任其为所欲为,应当阻止时反而夸奖他,应当训斥时反而很高兴。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本来就应当那样。当孩子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的时候,才去管教、制约,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再立起父母的威信了。父母的火气一日日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日益加深,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最终将道德败坏。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凡是世间不能教育子女的人,也并非要把子女推进罪恶的泥坑。只是难于严厉地呵责,怕伤了孩子的面子,又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应当用治病来比喻,子女生了病,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呢?也应该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难道他们就愿意苛责虐待自己的孩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 ① 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 ② 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听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 ③ ,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 ④ 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 ⑤ ,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 ⑥ 抽肠衅 ⑦ 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 ⑧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⑨ 。简则慈孝不接 ⑩ ,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①王大司马:王僧辩,南朝梁人,字君才,曾拜大司马等职。
②湓城:湓水入长江之处,指今江西九江。
③行路:路上的行人。
④掩:掩盖、遮蔽。
⑤婚宦:结婚和当官。此处指成年。
⑥周逖:卢文弨曰:“周逖无考,唯《陈书》有《周迪传》。”梁元帝时期,周迪官拜高州刺史,封临汝县侯。
⑦衅:古时新器物成,杀牺畜以祭,以血涂于缝隙,称为“衅”。
⑧狎(xiá):因亲近而极度不庄重。
⑨简:简慢。指待人不热情,失礼。
⑩慈孝不接:父要慈,子要孝,慈孝不接,是说慈和孝不能会合,也就是慈和孝都做不好。
⑪命士:指授有爵命的士,与古代读书而做官的士有别。
⑫悬衾箧枕:古时长辈起床后,晚辈应替他们收拾卧具,把被子悬挂起来,把枕头放入箱子,称之为悬衾箧枕。
⑬《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
⑭《礼》:即《礼记》。
⑮《书》:即《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献,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
⑯《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所编,由孔子加以修订而成的史书。
⑰《易》:即《周易》。
梁朝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生性严厉秉直。王僧辩在湓城做三千人的将军时,年纪过了四十,但他的行为稍有不令母亲满意的地方,魏老夫人还要用棍棒责罚他。正因为这样,王僧辩才能建功立业。梁元帝时,有一位学士,人很聪明又有才气,深受其父亲的宠爱,但却疏于管教。他说对一句话,便四处向路人宣扬,终年都赞誉他;而当他做错一件事时,他父亲却又百般为他掩饰,希望他能自己改正。这位学士成年之后,他那傲慢凶暴的习气日益滋长,后来因为说话放肆,被周逖杀掉,连肠子都被抽出,他的血也被用来祭祀战鼓。
父子之间要有威严存在,不可以用疏忽轻慢的态度来对待;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慢而不知礼仪。简慢就做不到父慈子孝,过度亲昵,晚辈对长辈就会产生怠慢之心。命士以上的官,父子都是分开居住的,这是不过分亲昵的办法;至于晚辈为长辈搔痒抚痛,为长辈挂被子,把枕头放进箱子里,这是不简慢的教育。有的人问:“陈亢因听说君子疏远自己的儿子而感到高兴,这怎么解释呢?”有人回答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亲自教导自己的儿子。《诗经》里有讽刺君子的句子,《礼》中有回避嫌疑的告诫,《书》中有对悖乱之事的记载,《春秋》有对邪僻之事的讥讽,《易经》有包容阴阳万物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向子女直接讲授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亲自教导自己的子女的。”
齐武成帝 ① 子琅邪王 ② ,太子 ③ 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 ④ 相准 ⑤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 ⑥ 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⑦ ;尝朝南殿,见典御 ⑧ 进新冰,钩盾 ⑨ 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 ⑩ 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知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①齐武成帝:即北齐皇帝高湛,太宁元年(公元561年)即位。
②琅邪王:高湛的第三子高俨,初封东平王,高湛死后,改封琅邪王。
③太子:高俨之兄,北齐后主高纬。
④东宫:古时太子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太子。
⑤相准:相比照。
⑥许: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
⑦乘舆: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指代帝王。
⑧典御:古代掌管皇帝饮食的官员。
⑨钩盾:掌管帝王的园林等事务的官员。
⑩訽(gòu):同“诟”,诟骂。
⑪分齐(jì):分寸。
⑫叔段:郑庄公的弟弟,行事不拘礼节,最后因谋反失败而逃亡共地。
⑬州吁:卫庄公的儿子,深受卫庄公的喜爱。卫桓公即位后,州吁作乱,被大臣所杀。
⑭矫诏:假借皇帝的名义发诏令。
⑮坐:指办罪的因由。
⑯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北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弟。他自幼聪慧,皇帝和皇后都十分宠爱他,他的衣服饮食标准,都可以与太子相比照。武成帝每次看到他都说:“这是个聪明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等到太子高纬即位后,琅邪王高俨移居别宫,但他仍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与其他诸侯王不一样。即便这样太后还认为礼数不够,常常拿这来说事。琅邪王高俨十几岁的时候,傲慢任性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用的、穿的、玩的,一定要和皇帝相比。有一次,高俨去朝拜的时候,看到典御官给皇帝进献了刚取出的新冰,钩盾官给皇帝呈上了早熟的李子,回去后就派人去索要,但最后没有得到,他于是大发脾气,骂道:“皇帝都有的东西,我为什么没有?”他不懂安守本分,做事没有分寸,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有识之士讥讽他如叔段、州吁一般。后来,琅邪王因为嫌恶宰相,就假传皇帝的诏令,将他杀掉,又担心会有人前来相救,竟指挥手下军士守住了殿门。他虽然并没有反叛之心,受到了安抚以后撤了兵,但后来还是因为这件事而被秘密处死。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① ;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 ② 之戮,父实使之。刘表 ③ 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 ④ 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⑤ ,教其鲜卑语 ⑥ 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 ⑦ 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 ⑧ 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①均:平均,一视同仁。
②赵王:赵王如意为汉高祖刘邦和戚夫人所生,深受宠爱。戚夫人希望汉高祖能够改立赵王为太子,但未能如愿。汉高祖死后,吕后将赵王如意毒死。
③刘表: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表生病时,刘表后妻蔡氏将前来探望的刘琦关在门外,并趁机让刘表立刘琮为继承人,导致兄弟反目。
④灵龟明鉴:古人进行卜筮时,以龟甲占卜,以铜镜照形,所以用这两种事物比喻可资借鉴的事情。
⑤书疏:指文书信函的书写工作。
⑥鲜卑语:自北魏以来北朝的大臣显贵多系鲜卑族,所以当时有些人因懂鲜卑语能和达官显贵们接近而自鸣得意。
⑦伏事:即服事,为公家服务。
⑧俛:同“俯”,低头。
人人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这造成的弊端太多了。贤能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爱,顽劣的孩子也应予以同情和怜惜。那些对孩子偏爱的人,虽然本意是想给他更多的好处,实际上却因此而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他母亲造成的;而赵王如意被害,是他父亲促成的。刘表宗族倾覆,袁绍兵败失地,这都可作为灵应的龟兆和明亮的镜子,为后人借鉴。
齐朝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很懂得书写记事,精通文书,教他鲜卑语和弹琵琶,稍加指点,他便能通解。用这些本领来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人不喜爱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当时我低下头,没有回答他。这人对孩子的教育实在是太奇怪了!如果凭这些本领去取媚于人,即使能够官至宰相,我也是不愿意你们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