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风操

【原文】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 匕箸 ,咳唾 唯诺,执烛沃盥 ,皆有节文 ,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 ,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 ,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 ,不劳翰墨 。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注释】

①箕帚:畚箕和扫帚。

②匕箸:羹匙和筷子。

③咳唾:代指人的言论。

④沃盥(guàn):浇水洗手。在这里指为长辈洗手应遵循的礼仪。

⑤节文:制定礼仪,节制修饰。

⑥节度:规则,法则。

⑦阡陌:比喻途径、门路。

⑧蓬生麻中:语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⑨翰墨:笔墨。

【解读】

我在看《礼经》时发现,在那上面写的都是圣人的教诲:在长辈面前怎样用簸箕、笤帚打扫,吃饭时怎样用匕匙、筷子,怎样咳嗽、唾痰,怎样使应答得体,怎样持烛照明、以礼待客,还有怎样端盆送水侍奉长辈盥洗等,《礼经》里都有专门的规定和礼节,且讲得很详细。但是,此书已经残缺不全,而且有一些礼仪规范书上并未记载,有些则随着世事的变化也有了改变。于是,博学通达之士就自己斟酌制定了一些规范,代代相传。世人就把这些称为士大夫的风范和节操。然而各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其看法也各有长短。不过基本脉络还是可以知道的。过去我在江南的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早已耳濡目染,就像蓬草生长在麻杆地里,不用扶持也能长直。你们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自然是看不见也听不到的。所以我姑且将它们记录下来,用以传示子孙后代。

【原文】

《礼》云:“见似目瞿 ,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 ,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益知闻名,须有消息 ,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 ,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 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 经牧江州,遣往建昌 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 ,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 取记,多废公事,物情 怨骇,竟以不办 而退。此并过事也。

【注释】

①瞿(jù):恭谨的样子。

②讳:古人对君主及父祖尊长之名不能说,不能写,这叫避讳。

③消息:斟酌,看情况办。

④谢举:南朝萧梁文士。

⑤臧严:萧梁文士。

⑥孝元:即梁元帝萧绎。

⑦建昌:江州的属县,在今九江、南昌之间。

⑧辐辏(còu):本指车辐辏集于毂上,用来比喻人或物集聚。

⑨不省(xǐng):不察看,不检查。

⑩物情:人情,人心。

⑪不办:无能,不称职。

【解读】

《礼记》上说:“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意思是:见到容貌与自己已故父母相似的人,听到与自己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惊惧不安。这是触景生情,从而心中不由得难过伤心。如果是在悠闲的平常地方碰到这种情况,或许应把感情渲泄出来。若实在难以回避的,也应当忍一忍。就像自己的叔伯兄弟,其相貌酷似已故的父亲,难道就因为一见面就伤心悲痛,而一辈子断绝往来吗?《礼记》又说:“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这就使我们更加明白:提及名讳时,需要仔细斟酌一番,不要一听名讳就痛苦难耐,奔走回避,这实在大可不必。梁朝的谢举,颇具声望,但他一听到别人称呼自己父母的名字必定要哭,因此令世人讥笑。还有一个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他学习专心,行为规矩,从不败坏自家门风。梁元帝担任江州刺史时,派他到建昌督理政务。当地的民众竞相给他写信,从早到晚聚集到官署,案桌上公牍信札堆积如山。可是臧逢世看信时,只要一看到“严寒”二字,就会伤感流泪,无心审阅文章,因此常常耽误公务。人们对此颇多抱怨,他也因此难以务政,只好返回江州。这两人都做错了。

【原文】

近在扬都 ,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 ,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 以代换之:桓公 名白,博 有五皓之称;厉王 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 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 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 、楚太子,皆名虮虱;长卿 名犬子,王修 名狗子,上有连及 ,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使其自称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汉有尹翁归 ,后汉有郑翁归,梁家亦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孤 :如此名字,幸当避之。

【注释】

①扬都:南北朝时习称建康为扬都。

②周厚:亲密深厚。

③同训:指同义词。

④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⑤博:即博戏,是古代的一种棋戏。

⑥厉王:西汉时期,淮南厉王刘长,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

⑦梁武:即南朝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

⑧乖:背离。

⑨魏公子:应为韩公子。

⑩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

⑪王修:东晋外戚。

⑫连及:牵连,涉及。

⑬尹翁归:西汉循吏,清正廉明。

⑭孟少孤:东晋名士孟陋。

【解读】

近来在扬都,有个士人避讳“审”字,同时又和姓沈的结交友情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只署名而不写上“沈”姓,这因避讳也不近人情。

凡要避讳的字,都必须用它的同义词来替代:齐桓公名叫小白,所以博戏中的“五白”就有了“五皓”的称呼;淮南厉王名长,于是“胫有长短”就被说成“胫有修短”。但是,还没有听说过把“布帛”说成“布皓”,把“肾肠”称作“肾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他的子孙都把“练”说成“绢”;可是,如果把“销炼”物品说成“销绢”物品,恐怕就有悖于事义了。至于那忌讳“云”字的人把“纷纭”说成“纷烟”;忌讳“桐”字的人把“梧桐树”称作“白铁树”,就更像是在开玩笑了。

周公的孩子名叫“伯禽”,孔子的儿子名叫“鲤”,这些名字只与被命名的人本身相关,自然无须禁止。可是像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等人名字都叫“虮虱”,司马相如又名“犬子”,王修名“狗子”,这就关系到他们父辈,情理上就说不通了。古人所做的一些事,现在我们看来会觉得可笑。北方人多给儿子起名为驴驹、猪崽之类的,假如让他们这样称呼自己,或者让他们兄弟这样称呼,又怎么受得了呢?前汉有人叫尹翁归,后汉有人叫郑翁归,梁朝也有人叫孔翁归,还有人叫顾翁宠;晋代又有人叫许思妣、孟少孤,像这一类名字,还是避开为好。

【原文】

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 。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 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憀赖 焉。

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叹 慕蔡邕 ,故名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 ,许暹字颜回,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 也。

昔刘文饶 不忍骂奴为畜产 ,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注释】

①为孙地:为孙辈留有余地。

②交疏:即交往不深,交情疏浅。此处指交情疏浅的人。

③无憀(liáo)赖:无所依从。

④顾元叹:三国时期吴国人。

⑤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⑥孙卿:即荀卿。汉朝人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的名讳,便用“孙”代替“荀”。

⑦鄙事:指鄙俗琐碎之事。

⑧刘文饶:即东汉人刘宽,字文饶。

⑨畜产:骂人语,犹畜生。

【解读】

现在人的避讳,比古人更严格。给孩子取名的父母,都应当为孙子们着想。我的亲友中有讳“襄”字的、讳“友”字的、讳“同”字的、讳“清”字的、讳“和”字的、讳“禹”字的,交情疏浅的人不了解情况,很容易触犯在座众人的忌讳,听到的人感到难受,弄得无所适从。

以前司马长卿仰慕蔺相如,就把名字改为相如;顾元叹仰慕蔡邕,因此就改名为雍。而后汉的朱伥字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庾晏婴、祖孙登,这些人竟然把古人的姓和名都用来作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件庸俗浅薄的事。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骂奴仆为畜生,而当今愚蠢的人们却竞相用这种话来开玩笑,有的人还称呼别人为猪崽、牛犊。有见识的旁观者尚且听不下去想把耳朵捂住,何况那被叫的人呢?

【原文】

近在议曹 ,共平章 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有一两士族文学 之人,谓此贵曰:“今日天下大同 ,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明公定是陶朱公 大儿耳!”彼比欢笑,不以为嫌。

昔侯霸 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 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潘尼 称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凡与人言,言己世父 ,以次第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 :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 ,则以次第称之。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 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

【注释】

①议曹:官署名,掌言职。

②平章:评处、商酌。

③文学:汉代官名。

④大同:指国家统一。

⑤陶朱公:即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

⑥侯霸:东汉时人,官至大司徒。

⑦陈思王:三国时曹魏大文学家曹植,封为陈王,死后谥为思,人称陈思王。

⑧潘尼:西晋时文学家,字正叔。

⑨世父:伯父。

⑩女子子:指女孩子,女儿。

⑪在室:女子未出嫁叫在室。

⑫班固:东汉初年文学家、史学家,《汉书》的撰写者。

【解读】

近来我在议曹与从人一起商讨关于百官的俸禄问题,有一位显贵,是当今名臣,他嫌有人提出的俸禄太高。于是,原来齐朝留下来的士族文学侍从对这位显贵说:“现在天下统一了,我们应该为后世树立一个典范,怎么能仍然沿袭以前的关中旧规呢?明公如此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说罢彼此哄笑,并不在乎这种戏谑。

从前侯霸的子孙,称他们的祖父叫家公;陈思王曹植称他的父亲叫家父,母亲叫家母;潘尼称他的祖父叫家祖:这都是古人所做的,而为今人所笑的。如今南北风俗,讲到他的祖上和父母二亲,没有说“家”的,农村里卑贱的人,才有这种叫法。凡和人谈话,讲到自己的伯父,用排行来称呼,不说“家”,是因为伯父比父亲还尊,不敢称“家”。凡讲到姑、姊妹、女儿,已经出嫁的就用丈夫的姓来称呼,没有出嫁的就用排行来称呼,意思是行婚礼就成为别的家族的人,不好称“家”。子孙不好称“家”,是对他们的轻视忽略。蔡邕文集里称呼他的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文集里也说家孙,如今都不通行。

【原文】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 、父母及长姑 ,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 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 以申慰。北人至岁 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 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后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 ,各有谓号 ,具诸《书仪》 ;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注释】

①世父母:伯父和伯母。

②长(zhǎng)姑:父亲的姐姐。

③王羲之:东晋时大书法家,有传见《晋书》。

④束带:整理衣服,表示端庄、恭敬。

⑤至岁:即冬至、岁首二节的缩略语。

⑥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

⑦轻重:指尊卑贵贱。

⑧谓号:称谓。

⑨《书仪》:记述礼节的书,在当时称为《书仪》。

【解读】

一般和人谈话,称人家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和长姑,都加个“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就加个“贤”字,以表示尊卑有别。王羲之写信,称人家的母亲和称自己的母亲相同,都不说“尊”,这是如今所不取的。

南方人从冬至到元旦,都不去有丧事的人家吊唁;如果不写信,就等过了冬至、岁首,再整饰衣冠前去吊唁,以表示慰问。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里,特别重视行吊唁之礼。这种做法在礼仪上没有明文规定,因而我觉得不可取。南方人在有客到来时不去门外迎接,宾主相见时只是拱手而不欠身,送客时也只把客人送到起身离座为止。北方人送迎客人都要走到门口,相见后还连连打拱。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我喜欢起身迎客和连连打拱的做法。

从前王侯自己称自己孤、寡、不榖。从此以后,尽管孔子这样的圣师,和弟子谈话都自己称名。后来虽有自称臣、仆的,但也很少有人这么做。江南地方礼仪轻重各有称谓,都记载在专讲礼节的《书仪》上。北方人多自己称名,这是古代的遗风。我个人认为自己称名的好。

【原文】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 ,须言阀阅 ,必以文翰 ,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 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 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 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 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 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注释】

①不获已:不得已、无奈。

②阀阅:泛指门第、家世。

③文翰:公文信札。

④无何:没有缘故。

⑤门中:称族中死者。

⑥太山:即泰山。

⑦肃:羊侃的侄子。

⑧祖孝徵(zhǐ):北齐名臣,字孝徵。

【解读】

当提到亡父时,按理应有所感触,这对古人来说是很容易的事,而现在的人却觉得很难。江南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谈论家世,也一定是用书信的形式,很少面谈。北方人则没有什么事都会随便找人聊天,互相访问。这种事情各有各的习惯,不能强加于人。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强加于你,就应当尽力设法予以回避。地位不高的人,如果被功高位尊的人逼着去讲,也还是默默忍着为好,要随机应变,简单说说算了,切勿讲得太多太详细而辱没了祖辈。如果祖父、父亲已经去世,在必须提及他们的时候,就要表情严肃,坐得端正,口称“大门中”;提及去世的伯父、叔父,就称“从兄弟门中”;提到已过世的兄弟,则称死者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根据他们身份的高低、地位的贵贱,来确定自己在表情流露上应该掌握的分寸,与平时的神情都要有所不同。如果与君王谈起自己已故的长辈,虽然也要表露出神色的变化,但还是称他们为亡祖、亡伯、亡叔。我看见一些名士,也有将已故的兄、弟称作兄子“某某门中”或弟子“某某门中”,这也是未必妥贴的。北方地区的风俗,都不这样称呼。泰山郡有羊侃,在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最近我到过邺城,羊侃哥哥的儿子羊肃特地向我询问羊侃的具体情况,我回答他说:“您的从门中在梁朝的情况如何如何。”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堂叔。”当时祖孝徵也在座,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从弟门中,您怎么不理解呢?”

【原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 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 ,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 ,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 ,赧然 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 。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 ;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注释】

①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②王子侯:皇室分封的诸侯。

③分张:分别。

④密云:指强作悲凄之态而无泪。

⑤赧(nǎn)然:惭愧脸红的样子。

⑥分首:即分手。

⑦烂然:目光炯炯的样子。

【解读】

古人都喊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喊伯、叔。从父兄弟姐妹已孤,而当他面喊他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从回避的。兄弟之子已孤,和别人讲话,对着已孤者叫他兄之子、弟之子,就颇为不忍,北方人多叫他侄。按之《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通用于男女,都是对姑而言的,晋代以来,才叫叔侄。如今叫他侄,从道理上讲是对的。

分别容易相见难,古人是很看重离情的。江南人为亲友送别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梁朝有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他在前往东边的州郡任职前,去向梁武帝作别。梁武帝说:“我已年迈,与你一别,无比感伤。”说完,不禁泪流满脸。王子侯也显出悲凄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得面有愧色地离去。他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指责,船在停泊处漂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开。北方的风俗,就不屑于离别的凄切,在岔道口说起别离,欢笑着分手。当然,有的人天生就很少流泪,即使悲痛得肠断欲绝,双眼依然炯炯有神。对这样的人,就不能为难和指责他。

【原文】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 ,不可滥也。无风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 ,有族祖 。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 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 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注释】

①粉墨:本指白和黑。此处指如黑白一样分辨明确。

②从祖:父亲的堂伯、堂叔。

③族祖:祖父的堂伯、堂叔。

④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⑤中土:即中原。

【解读】

凡是亲属的名称,都必须分辨清楚,不可随意乱用。没有教养的人,在祖父母去世以后,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与称呼祖父、祖母相同,让人听了不开心。就算是当着外祖父、外祖母的面,也应当在称呼上加个“外”字以示区别;称呼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加上他们的长幼顺序来予以区别;称呼父母亲的伯母、叔母,都应当加上她们的姓氏来予以区别;称呼父母亲的堂伯父、堂伯母、堂叔父、堂叔母以及堂祖父、堂祖母,都应该加上他们的爵位或者姓氏来予以区别。河北的士人,都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乡间偶尔也有这种叫法。用“家”字代替了“外”字,这其中的缘故我就不清楚了。

同宗亲属的世系辈分,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的风俗,是由此引申的,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一个祖宗辈分相同的人,即使相隔百代也还是称作兄弟;如果是对外人称呼自己宗族的人,则均称作族人。河北的士人,虽然隔了二三十代,仍然称作从伯、从叔。梁武帝曾经问一个中原人:“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人的称呼?”中原士人回答说:“同宗骨肉之间的关系容易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这个称呼。”这在当时虽然算得上是一种聪敏的回答,但从礼仪上却是讲不通的。

【原文】

吾尝问周弘让 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曰:“亦呼为丈人。”自古未见丈人之称施于妇人也。吾亲表所行,若父属者,为某姓姑;母属者,为某姓姨。中外 丈人 之妇,猥俗呼为丈母 ,士大夫谓之王母、谢母 云。而《陆机 集》有《与长沙顾母书》,乃其从叔母也,今所不行。

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 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古者,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 。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 微时 ,尝字高祖为季;至汉爰种 ,字其叔父曰丝;王丹 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 ;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 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注释】

①周弘让:陈朝官吏,性情闲素。

②中外:即内外之意。姑姑的儿子为外兄弟,舅舅的儿子为内兄弟。

③丈人:对亲戚长辈的通称。

④丈母:称父辈的妻子。

⑤王母、谢母:王、谢乃虚指,即泛指王姓母、谢姓母之意。王、谢为六朝大姓,影响颇大。

⑥陆机:西晋文学家。

⑦祖仆射:即北齐大臣祖珽。仆射(yè),职官名,起于秦朝。

⑧正体:体,通“礼”。正礼,即端正礼仪。

⑨氏: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出。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⑩吕后:西汉高祖的皇后吕雉。

⑪微时:微贱而未富贵的时候。

⑫爰种:西汉爰盎的儿子。

⑬王丹:东汉官吏,字仲回,历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傅。

⑭君房:侯霸的字。

⑮王元景:北齐王昕,字元景,与其弟王晞均好学,有知名度。

【解读】

我曾经问周弘让:“儿女们对于父母的姐妹应如何称呼?”周说:“也称为丈人。”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把丈人的称呼用于妇人的。在我的从亲、表亲当中,如果是父亲的姐妹,就称她为某姑;如果是母亲的姐妹,就称她为某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为丈母,而士大夫则称她们为王母、谢母等。《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其中的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这种称呼现在已不通行了。

齐朝的士大夫们,都称仆射祖珽为“祖公”,一点都不忌讳这样称呼与称自己的祖父混为一谈,于是有人当面取笑他们。

在古时候,名用来端正礼仪,字则用来表明品德。人去世后,后人对他的名是应避讳的,但对他的字却可以当作子孙的姓氏流传下去。孔子的弟子在记叙孔子的言行时,都称呼孔子的字仲尼。吕后在微贱时,曾称呼汉高祖的字叫他季;至汉人爰种,称他叔父的字叫丝;王丹和侯霸的儿子谈话,称呼侯霸的字叫君房。江南地方至今对称字不避讳。这时候在河北地区人士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作字,字自然叫作字。尚书王元景兄弟,都号称名人,父名云,字罗汉,一概避讳,其余的人就不足怪了。

【原文】

《礼·间传》云:“斩缞 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 之哭,若往而反;大功 之哭,三曲而哀;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孝经》云:“哭不偯 。”皆论哭有轻重质文 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 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 ,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 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 而吊,他日修名 诣其家。

【注释】

①斩缞(cuī):旧时的五种丧服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服制三年。

②齐缞:丧服之一。服制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等。

③大功:五种丧服之一,服制为九个月。

④偯(yǐ):拖长哭的余声。

⑤质文:质朴与华美。

⑥期(jī)功:期即期服,即为期一年的丧服。功即大功、小功。

⑦除丧:脱去丧服,改换吉服。

⑧轻服:五种丧服中较轻的几种,如大功、小功、缌麻。

⑨会所:聚会场所。此处指奔丧之处。

⑩名:名刺,与现在的名片相似。

【解读】

《礼记·间传》上说:“穿斩缞的丧服居丧时,一声痛哭便至气竭,好像再也不醒来;穿齐缞的丧服居丧时,要哭得死去活来;穿大功丧服居丧时,要哭得一声三折,余音犹存;穿小功、缌麻丧服居丧时,只要表现出悲哀的表情就行了。这些就是悲痛通过声音所要体现的。”《孝经》说:“孝子痛失双亲,哭声不拖余音。”这些都是在论说哭泣的轻重、直婉的。丧礼中把边哭边哀诉者称作号,这样的话,哀哭也可以带有言辞了。江南人在居丧哀哭时,经常夹杂有哀诉的言语;北方人在服重丧时,只知呼天抢地,而在服期功以下丧服时,则只是叫呼悲痛深重,这便是号而哭。

在江南凡遇到重大丧事,如果是知心朋友住在同一个城邑,三日之内不来吊唁,丧家就会与他绝交;即使在丧服之后,丧家与他在路上遇见,也会避开不打招呼,因心中怨恨他不怜悯自己。如果另有原因或路途遥远而不能前来吊唁,写封信表示安慰也可以;假如不写信,丧家也会与他绝交。北方的风俗则不同。江南地区凡来吊唁的人,除了丧主之外,与不认识的人不握手;如果只认识披戴轻服的人而不认识丧主,就不必到治丧现场吊唁,改日书写好名刺再到丧家表示慰问就可以了。

【原文】

阴阳说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 《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必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 歌朔 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 。”丧家朔望 ,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

偏傍之书 ,死有归杀 。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 书符,作诸厌胜 ;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 ,祓 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己孤,而履岁 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则皆泣;无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注释】

①王充:东汉时期的哲学家。

②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③朔:阴历每月初一。

④算:寿命。

⑤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⑥偏傍之书:旁门左道之书。

⑦归杀:亦作归煞、回煞。旧时迷信,认为人死后若干日灵魂回家一次叫“归杀”。

⑧画瓦:旧时迷信,在瓦片上画图像以镇邪。

⑨厌胜:古代的一种巫术,称可以用诅咒的方式压服人或事物。

⑩户外列灰:旧时迷信,古人认为在门外铺上一层灰,能够观察到鬼魂的活动轨迹。

⑪祓(fú):古代习俗,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⑫履岁:一年之始,指元旦。

【解读】

阴阳家说:“辰日是水墓,又是土墓,因此不能哭丧。”王充在《论衡》说:“辰日不能哭丧,要是哭丧一定会再死人。”现在有些缺乏教养的人,辰日遇到丧事,不论轻丧还是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哭声,并且谢绝前来吊丧的宾客。道家的书上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会减损他的寿命。”丧家在朔日和望日,哀痛的感情特别深切,难道只为了珍惜自己的寿命,就不哭泣了吗?这真叫人莫名其妙。

旁门左道的书里讲,人死后有“回煞”,子孙要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里;要画瓦书符,做种种巫术法术;出丧那天,要门前生火,户外铺灰,除灾去邪,送走家鬼,上章以求断绝死者所患疾病之传染连续。所有这类迷信恶俗做法,都不近情,是儒学雅道的罪人,应该加以弹劾检举。

父亲或母亲去世以后,在元旦和冬至这两个节日里,如果是父亲去世了,就要拜见母亲、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长、姐姐,拜时都要哭泣;如果是母亲去世了,就要去拜见父亲、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兄长、姐姐,也一样要哭泣。这都是人之常情啊!

【原文】

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 ,朝见二宫 ,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 出服,问讯 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 不死也。”

二亲既没,所居斋寝 ,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 ,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 、祖孝徵数人同集谈宴。孝徵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 ,当时罕有能感此者。

【注释】

①释服:指丧期已满,除去丧服。

②二宫:指皇帝和太子。

③裴政:河东闻喜人,字德表。

④问讯:僧尼等向人曲躬合掌致敬,谓之问讯。因梁武帝信佛,故裴政以僧礼相见。

⑤裴之礼:裴政的父亲,字子义。

⑥斋寝:斋戒时居住的旁屋。

⑦奖:李奖,字遵穆。

⑧王松年:北齐官吏。

⑨反侧:形容不安。

【解读】

江南朝廷大臣亡故以后,他们子孙服丧届满,除去丧服之初,如果去朝见天子和太子,都应该哭泣流泪;天子和太子也会为之动容。但是,也有人在朝拜时却容光焕发,全然没有悲痛之色,梁武帝鄙薄他们的为人,往往将他们贬退降谪。裴政除去丧服后,按照僧侣礼节朝见梁武帝,他面容消瘦憔悴,涕泪横流。梁武帝目送他说道:“裴之礼没有死(虽死犹生)啊!”

在父母亡故以后,他们生前斋戒时所住的屋子,儿女们都不忍心再进去。北朝时顿丘有个人名叫李构,他的母亲刘氏夫人亡故以后,她生前的住房就此紧锁不开了,李构一辈子都不忍心再打开门进去。李构的夫人是南朝宋广州刺史刘纂的孙女,所以李构在礼仪上仍受南方风俗的影响。李构的父亲李奖,曾任扬州刺史,在镇守寿春时被人杀害。有一次李构和王松年、祖孝徵等人在一起聚宴,祖孝徵擅长绘画,只要看到笔纸,总要画人物。宴会开始不久,他画了个人物,有人割下一条鹿尾准备做菜,祖孝徵就开玩笑地截断人像,并拿给李构看。当时他这样做是无心的,但李构看后,马上伤心不已,并立刻起身骑马而去,当时在坐的人都大为惊讶,不明原委。祖孝徵经过反复思考,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深深不安,当时已很少有人能感悟到这一点了。

【原文】

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

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 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

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 ,感其手口之泽 ,不忍读用。政 为常所讲习,雠校 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 ,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 ,以留后世耳。

【注释】

①啖(dàn):吃。

②圈(juàn):通“棬”(juān),曲木制成的盂。

③手口之泽:指手汗和口气的滋润。

④政:通“正”。

⑤雠(chóu)校:校对。

⑥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⑦缄(jiān)保:封存。

【解读】

吴郡有个人名叫陆襄,其父陆闲被处死刑,陆襄终身只穿布做的衣服,吃蔬菜做的素食,即便是生姜之类,只要是用刀切过的,他都不忍去吃,他家里只用掐摘的菜下锅。

江宁人姚子笃,他的母亲是被大火烧死的,他就一生不再吃烧肉。豫章人熊康的父亲是酒醉后被奴仆杀死的,熊康一辈子都不再饮酒。

然而,礼仪是按照人情而制定的,报德也要用是否合理来判断,亲人如果是因为吃饭而噎死,那就不应当因此而绝食了。

《礼经》上说:父亲留下的书籍,母亲用过的杯圈,觉得上面有汗水和唾水,就不忍再阅读使用。这正因为是父亲所常讲习,经校勘抄写,以及母亲个人使用,有遗迹可供思念。如果是一般的书籍,公用的器物,怎能统统废弃不用呢?既已不读不用,那也不该分散丢失,而应封存保留传给后代。

【原文】

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 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荐席 淹渍,精神伤怛 ,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礼》云:“忌日 不乐。”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必能悲惨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奥室 ,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

魏世 王修母以社日亡;来岁社日 ,修感念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 分至之节,及月小晦后 ,忌之外,所经此日,犹应感慕,异于余辰,不预饮宴、闻声乐及行游也。

【注释】

①灵床:即灵座,供奉亡者灵位的几筵。

②荐席:铺在地上坐的垫席。

③伤怛(dá):悲伤痛苦。

④忌日:旧指父母去世的日子。

⑤奥室:内室,深宅。

⑥斋食:古人斋戒时所用的饭食。

⑦魏世:指三国时期的曹魏。

⑧社日:祭祀社神的日子。

⑨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⑩月小晦后:六朝时除忌日外,还有忌月之说。

【解读】

思鲁兄弟几个的四舅母,是吴郡张建的女儿,她的五妹刚满三岁时就死了母亲。灵座上摆着的屏风,是她母亲生前使用的旧物。有一次,房屋漏雨,沾湿了屏风,被人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屏风,就伏到床上痛哭不已。家人见她一直不起来,觉得奇怪,就过去抱她起来,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

她伤心欲绝,茶饭不思。家人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诊脉后说道:“她已伤心断肠了!”女孩子后来吐血,没几天就死了。家人和外人都很怜惜她,没有不悲伤感叹的。

《礼记》上说:“忌日不宴饮作乐。”正是因为有说不尽的感伤和思慕,悲痛哀伤,所以忌日不接待宾客,也不处理日常事务。但是,如果人们真的能够自觉地做到悲痛和哀伤,那又何必一定要把自己深藏不露呢?如今有人在忌日那天虽然端坐在深室,但仍不妨碍他们谈笑风生,他们依旧置办丰盛的美味佳肴,对亡者也供奉着丰厚的斋食。可是,当遇到紧急要办的事情,或者附近有亲友来访,他们却认为没有理由出去接见,这都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礼仪啊。

魏朝王修的母亲是在社日去世的,第二年社日那天,王修非常哀凄,他的邻居们听说后,就为此取消了欢庆社日的活动。现在,父母丧亡的日子,如果偶尔碰到了寒暑交替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气,或者碰到小月晦后的那一天,人们除了应遵守一般忌讳的规矩外,还应因感念父母,而与其他日子有所区别,不能去参加宴会、听音乐和外出游玩。

【原文】

刘縚、缓、绥,兄弟并为名器 ,其父名昭 ,一生不为照字,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刘字之下,即有昭音。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 之子,傥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也。

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 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 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 ,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

【注释】

①名器:知名人士。古人称人才为器,故以喻栋梁之才。

②昭:刘昭,平原告唐人。

③赵壹:东汉辞赋家。

④公庭:朝廷,公室。

⑤尊侯: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⑥比例:相似的事例。

⑦轻脱:不稳重,轻佻。

【解读】

刘縚、刘缓、刘绥三兄弟都是名人,他们的父亲名昭,所以他们一辈子不写照字,只是依照《尔雅》,用火旁加召来替代。当然,在写文章时,凡遇到与正名相同的字,自然应该避讳,但要是碰到的是与正名同音的异体字,那就不要避讳了。“刘”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发音。吕尚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那便会一下笔就有妨碍,凡是书札全都触犯忌讳了。

曾有某人甲摆设宴席,拟请某人乙作客。当他早上在朝堂见到乙的儿子时就问道:“令尊何时能光顾寒舍?”乙的儿子说他父亲已去了,这被传为笑话。遇上这类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千万不可过于轻佻草率。

【原文】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 ,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无教之徒,虽已孤露 ,其日皆为供顿 ,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 ,常设斋讲 ;自阮修容 薨殁之后,此事亦绝。

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讳避,触途 急切。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 。祢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辄呼?《苍颉篇》有倄字,《训诂》云:“痛而謼 也,音羽罪反 。”今北人痛则呼之。《声类》音于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随其乡俗,并可行也。

【注释】

①期(jī):一周年。

②试儿:抓周。旧时风俗,孩童周岁时进行,根据孩童所抓到的东西,便可以预测他将来的性情和志趣。

③孤露:孤单无所荫庇。指父亲去世。

④供顿:设宴待客。

⑤载诞之辰:即生日。

⑥斋讲:宣讲佛法的集会。

⑦阮修容:梁武帝的妃子。

⑧触途:到处,处处。

⑨祢(nǐ):已死之父在宗庙中立主之称。

⑩謼(hū):同“呼”,呼叫。

⑪反:指反切,是我国古代一种注音的方法。

【解读】

江南的风俗,在孩子出生一周年,要给缝制新衣,洗浴打扮,男孩就用弓箭纸笔,女孩就用刀尺针线,再加上饮食,还有珍宝和衣服玩具,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动念头拿什么,用来测试他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这叫作试儿,要聚集亲属姑舅姨等表亲,招待宴请。

之后,如果父母在世,每逢这天要设宴欢庆。但没有教养的人,即使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每当生日都要大吃一顿,而且尽情地在乐舞中欢乐一番,全不懂得应该为那辛勤了一生的父母而悲痛。梁元帝少年时,每逢八月六日生日这天,总是要摆下素食,讲习经文。自从文宣太后去世后,就不再这样做了。

人有忧患疾病时,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都如此。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更加迫切。江南地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老百姓,悲伤时都呼喊:“祢。”“祢”字是指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时不存在立庙的可能,所以不该去喊;父亲去世后,虽然要立庙,但怎么能动不动就乱喊呢?《苍颉篇》中有个“倄”字,《训话》上说:“痛而呼也,音羽罪反。”意思是说人在悲痛时发出的呼喊,其读音为羽罪切。现在北方人在悲痛时就这样呼喊。《声类》上又说它的发音为于耒切,现在南方人在悲痛时这样呼喊。这两种发音随乡俗不同而不同,但都是可用的。

【原文】

梁世被系劾 者,子孙弟侄,皆诣阙 三日,露跣 陈谢;子孙有官,自陈解职。子则草屩 粗衣,蓬头垢面,周章 道路,要候 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枉。若配徒隶,诸子并立草庵于所署门,不敢宁宅,动经旬日,官司驱遣,然后始退。

江南诸宪司 弹人事,事虽不重,而以教义见辱者,或被轻系而身死狱户者,皆为怨仇,子孙三世不交通矣。到洽 为御史中丞,初欲弹刘孝绰 ,其兄溉先与刘善,苦谏不得,乃诣刘涕泣告别而去。

兵凶战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丧服以临师,将军凿凶门 而出。父祖伯叔,若在军阵,贬损自居,不宜奏乐宴会及婚冠 吉庆事也。若居围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饰玩,常为临深履薄之状焉。父母疾笃,医虽贱虽少,则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尝有不豫 ;世子方等亲拜中兵参军李猷焉。

【注释】

①系劾(hé):囚禁论罪。

②诣阙:前往朝堂。

③跣(xiǎn):光脚没有穿鞋。

④草屩(juē):草鞋。

⑤周章:惊恐不安。

⑥要(yāo)候:中途等候、迎候。要,亦作“邀”。

⑦宪司:御史的别称。

⑧到洽:南朝梁官吏。

⑨刘孝绰:南朝梁官吏。

⑩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

⑪冠: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时举行结发加冠仪式的礼节。

⑫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解读】

梁朝被拘禁的官吏,他们的子孙弟侄都要持续三天前往朝廷谢罪,而且不能戴帽,不能穿鞋;如果子孙中有做官的,还得主动请求免官。他的儿子则穿上草鞋和粗布衣裳,蓬头垢面,惶恐不安地在路上迎候主事官员,叩头至流血,为父亲申诉冤枉。假如被拘囚的人被发配成为服苦役的犯人,他的儿子们就要在官署门前搭个小草棚栖身,而不敢安居家中,一住往往就是十几天,直到官府来驱逐才离开。

江南地区的诸位御史拥有弹劾纠察官吏的权力,有的官宦案情虽不严重,只是因为教义而受弹劾之辱,或者是微微受到牵连而被拘囚,身死狱中,这些人家便与御史结下了冤仇,双方子孙三代不相往来。到洽当御史中丞的时候,便要弹劾刘孝绰。他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苦苦规劝到洽不要弹劾刘孝绰,却未能奏效,只得前往刘孝绰那里,与他挥泪而别了。

操起武器打仗,总是会有凶险,这本来就是件危险的事。古代打仗之前,国君总要身穿丧服去看望军队,将军则更是开北向凶门而率队出发。如果自己的父亲、伯父、叔父在阵中参战,那么就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再讲究日常起居,更不应演奏音乐和参加宴会、婚礼等娱乐喜庆活动。

如果他们身陷被围的城中,自己则更是面容憔悴,除去身上佩带的饰物,经常表现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担忧城池被敌攻陷的样子。父母患病,而且病情危急时,尽管医生的身份比自己低下,或者比自己年轻,都应该哭着向他求救,以求得他的怜悯。梁元帝在江州时,曾生过一场大病,他的长子方等就亲自去拜求过他的下属中兵参军李猷。

【原文】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 者,方可议之。一尔 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

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 ,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 ,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

失教之家,阍寺 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 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注释】

①令终如始:善始善终,始终如一。

②一尔:一旦如此。

③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弟。

④白屋之士:指平民。

⑤阍(hūn)寺:本指职掌宫禁门户的阉人。此文用为一般守门人之称。

⑥折旋: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

【解读】

四海异姓之人结拜为兄弟,这并不容易。必须是志同道合而又始终如一的人,才能谈及此事。一旦结为兄弟,就应让自己的儿子向他们下拜,称他们为“丈人”,以表示对父亲朋友尊重,对于他们的亲戚,也应以礼相待。

近来见到北方人对这一点很轻率,路上相遇,就可结成兄弟,只需看年纪老少,不讲是非,甚至有结父辈为兄,结子辈为弟的。

昔日,周公洗头发时三次挽发停下,吃一次饭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就是为了接待来访的贫寒贤士,一天能够接见七十多个人。晋文公曾以洗头为由拒绝头须的拜见,以致于惹来思维颠倒的讥笑。不让宾客滞留在门口,是古人所注重的礼节。

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家,就连看门人也会没有礼貌,他们会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发脾气为借口,将来访的客人拒之门外,不为客人通报,江南人以这种做法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看作善待士人的楷模,有将宾客阻挡在外的僮仆,他就会当着宾客的面杖打这个人;他门下的奴仆,在接待宾客的时候,一定要进退有礼,言行举止,都要肃然恭敬,和对待主人一般。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