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慕贤

【原文】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 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 如此。傥遭不世 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 ,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 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 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 也。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 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注释】

①髆(bǒ):肩胛。

②疏阔:分隔久远。

③不世:不是一世所能做到,意指罕见。

④播越:流离失所。

⑤心醉魂迷:形容仰慕之深。

⑥款狎:亲昵,关系密切。

⑦操履:操守德行。

⑧鲍鱼之肆:贩卖盐渍鱼的店铺。

⑨臭(chòu):秽恶的气味。

⑩颜、闵:指颜回和闵损。两人皆为孔子弟子,很有名,都是春秋鲁国人。

【解读】

古人说:“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意思是说圣贤十分难得,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一个。假如碰上了世上罕有的明达君子,怎么不会攀附景仰他呢?我出生于乱世之中,在兵荒马乱中长大,流离失所,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够多了,但遇到名人贤士,未尝不心醉神迷地崇拜他。人在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尚未成型,与圣贤之士亲近还可以受到其熏陶。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即使无心去模仿,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跟他相似。何况操守和技能,是比较容易学习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人相处,就像与芷兰香草共处一室,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得芳香;与恶人相处,就像是进入了满是鲍鱼的房间,时间长了,人也变得跟鲍鱼一样臭。墨子有感于染丝而悲叹,他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君子结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啊。孔子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我们一辈子都难遇上。但只要比我强的,那也就值得我敬重他了。

【原文】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 周旋,如有贤哲 ,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 ,延颈企踵 ,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昔虞国宫之奇 少长於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致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 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注释】

①少(shào)长(zhǎng):指从少年到长大成人。

②哲:哲人,才能见识超越寻常的人。

③风声:此指名声。

④延颈企踵:伸着脖子踮着脚尖,指殷切期盼的样子。

⑤东家丘:丘是孔子的名,孔子是鲁国人而住在东边,所以当地人随便地叫他“东家丘”,为毫无敬意的称呼。

⑥宫之奇: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⑦归功:把功劳还给别人。

【解读】

世上的人多数没有见识,对传闻的人和事十分看重,对自己亲眼所见的却不相信;对远方的人十分重视,对自己身边的人却满不在乎。跟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如果当中有人成了贤达之士,往往就对他轻狎怠慢,缺少敬意。如果是异乡别县的人,只凭听到了他们一点点的名声,就争着去见识一下,以致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如饥似渴地去仰慕。比较两个人的长短,核对两者的优劣,或许远方的圣人还不如自己身边的贤士。因此鲁国的人不把孔子视为圣人,而称之为“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年龄比国君大了几岁,国君与他较为亲近,因而不肯受他的劝告,以致亡了国。这个教训我们不可不多加注意啊!

采用一个人的言论,却又嫌弃这个人本身,古人认为这是非常可耻的。凡是一言一行,从旁人那里取得的,都应该公开称颂别人,不可以私下窃取他人的硕果,而当成自己的功劳;即便面对一个低贱卑微的人,也应该肯定他的功劳。盗窃他人的财物,会受到刑律的处罚;盗窃别人的功绩,会遭到鬼神的谴责。

【原文】

梁孝元前在荆州 ,有丁觇 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 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 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 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 ,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少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 ,末为晋安王 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注释】

①荆州:治所在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②丁觇(chān):梁朝著名书法家。

③军府:将帅的府第。

④楷法:以其为样本。

⑤王褒:萧梁的书法家,后入仕在北周。

⑥典签:处理文书的小吏。

⑦萧祭酒:萧子云,王褒的姑父,仕梁为国子祭酒,书法家。祭酒,官名。

⑧仪曹郞:古时官名。

⑨晋安王:即梁简文帝萧纲,当时封晋安王。

【解读】

梁孝元帝在荆州时,那里有一位叫丁觇的人,是洪亭这个地方的人。他很会写文章,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孝元帝的文书抄写,全都是由他负责。军府中的人看不起他,耻于让自己的子弟去临习他的书法。当时有这样的说法:“丁觇的十张纸,抵不上王褒的几个字。”我非常喜欢丁觇的书法墨宝,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孝元帝曾经派典签惠编把文章送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问:“君王近来常有书信赐给我,里面的诗歌文章、书法都非常漂亮,实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才,那人姓甚名谁?”惠编据实回答。子云十分感慨地说:“这个人在年轻人中无与伦比,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实在是一件怪事。”别的人听了子云这样的评价以后,才改变对丁觇的看法。后来,丁觇也渐渐官至尚书仪曹郎,后来担任晋安王的伴读,追随着晋安王顺江东下。等到后来江陵陷落的时候,那些文书竹简礼札都散失了,丁觇不久也死于扬州。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想再得到他的只字片纸,也是得不到了。

【原文】

侯景 初入建业 ,台门 虽闭,公私草扰 ,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 羊侃坐东掖门,部分 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 、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亦已悬 矣。

齐文宣帝 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 杨遵彦 ,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 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 ,齐朝折冲 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 ,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 而已也!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注释】

①侯景:南朝梁叛将。

②建业:建康的旧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台门:晋宋时期,人们将朝廷禁近之地称之为台,台城就是禁城。台门指禁城的城门。

④草扰:纷乱惊扰。

⑤太子左卫率(lǜ):萧梁有太子左右卫率,是太子手下的最高级武官,统带领东宫警卫部队。

⑥部分:部署安排。

⑦巢父:人名,尧时隐士,以树为巢居。

⑧悬:悬殊,相去甚远。

⑨齐文宣帝:北齐文宣帝高洋。

⑩尚书令:尚书省的长官,中央政府机构的首脑。

⑪杨遵彦:杨愔(yīn),字遵彦,北齐大臣。

⑫孝昭:北齐孝昭帝高演。

⑬斛(hú)律明月:斛律先,字明月,北齐大将。

⑭折冲:御侮,抵御敌人。

⑮解体:比喻人心叛离。

⑯万夫之望:众望所归。

【解读】

侯景刚进入建业城的时候,城门紧紧地关着,即使这样,城内的官吏和百姓一片混乱,人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安全。这时,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他在那里部署策划防守事务,一夜之间就办完了应办的事。因此,才得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御凶恶的侯景之乱。当时,城里面有四万多人,王公大臣、朝中命官不下一百人,但就凭着羊侃一个人安定了局势,其间的相差竟到了那么大的地步。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让给别人;而市道小人,却为一钱之利争执不休。”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悬殊就更大了。

齐文宣帝登上皇位没几年,就沉浸于酒色,放纵恣肆,目无纲纪。但他总算还能把政事授权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所以朝廷内外倒也平静,朝野上下安然,人人各得其所,没有引起什么非议,最终维持了天保朝。后来杨遵彦被孝昭帝所杀,国家的刑政法律也因此废弛了。斛律明月是齐朝安邦制敌的将帅,可他却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而人心涣散,这使北周萌发了吞并北齐的念头。而关中的人民,至今仍对斛律明月赞扬有加。这个人用兵打仗,又岂止是千军万马众望所归!他的生死存亡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张延隽在任晋州行台左丞时,严格管理扶持主将,镇守边疆国界,储积物资,爱惜黎民百姓,使晋州坚稳威重可与一国相匹敌。而一些卑鄙小人因为不能随心所欲便大力排挤他。后来,张延隽被取代了,晋州上下一片混乱,北周一举兵,晋州就被扫平了。齐朝败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