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曾国藩的识人大智慧

大道至“拙”,跟曾国藩学习识人用人方略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论修身,他恪守儒家之道;论用人,他识人、用人智慧天下闻名;论齐家,曾氏兄弟九人,个个因他建功立业,族内家家和睦融洽……

曾国藩身上汇聚的识人用人之智已成为众多政府、企业、学术等各界,深入研究的思想宝库。据了解,曾国藩喜欢写日记,他在日记中记录了3380余名所相之人的特征,可谓是“阅人无数”,曾国藩的识人准则可总结为以下六条:

一是“五到五勤论”。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二是践行理念,重视三缘。曾国藩的第二条识人准则是践行理念,重视三缘。他特别注重团队的建立,重视三缘:血缘、地缘、业缘,在他的团队中,大多数将领均为湖南和湘乡籍贯。

三是武官用人标准。武官的四大用人标准是:“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亟亟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四是文官用人标准。文官的四大用人标准是: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所谓“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

五是推崇乡气,推崇基层。曾国藩推崇乡气,推崇基层,他认为有乡气之人守着一个“拙”字,遇事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六是看中忠诚品质。曾国藩非常看重忠诚这一品质,他推崇忠义血性,认为“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只有质朴才能长久”。

以曾国藩重用李鸿章为例,他多次举荐、推崇李鸿章,皆因其忠义血性,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到解散湘军,李鸿章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陪在曾国藩身边的人。从反面来说,他则痛斥“拆烂屋”这样的行为。

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同僚之间最为难处,同僚关系胜败,同僚援手成大事,这是他与人相处时总结出的三条经验。

曾国藩选择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看中其有大志向、大才华。同时,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能表现出一种绝对忠诚的信任感。

而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通常还与追随者的层次、多寡以及人的舞台直接相关,也与人的修养、既往信誉度密切相关。

曾国藩有五大待属之道,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他的为人修养。

一是满足下属需求。从人的需要角度着意培养追随者,只有满足人生存、发展、价值不同阶段的需求,才会让人愿意追随,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古往今来,失去天下人才的原因不外乎三种:诚意不够,待遇不好,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避免了这三点,则能为自己培养出下属与追随者。

二是为下属承担责任。为下属承担责任则是待属之道的第二要义,以李鸿章对待沙河防守之策为例,他以任何事情和谋略总会经历“风波磨折”和“浮议摇撼”,来鼓励下属不必太过担心,坚持方能成功,这也体现出其领导风范与胸怀。

三是对待下属仁义激励对待下属要仁义和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研究标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出20%至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以发挥到80%至90%,而曾国藩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以教诲育人才,以感化获忠诚。

四是正面为主,督责在后。人才如禾嫁,教诲如同种植,耕耘播撒种子,甄别就是去除莠草,保举如同灌溉。曾国藩对待下属以正面为主,督责在后。树立“千金在前,猛虎在后”。树立赏罚分明的用人制度,从而激发人才。

五是以和为贵,避免内耗。在处理下属之间关系时更要注意以和为贵,避免内耗。曾国藩认为,若两军统将之间有嫌隙,那么队伍中的营哨和兵夫也会受其影响,不利于整个军队的团结。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识人用人方略,无非是真诚、无私、重仁义这样“大道至拙”的方略。而这些也正是曾国藩获取成功的最大秘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