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反应第一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若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白话译文】

古代教化众生的圣人,是同无形无影的天地一起产生的。回首观看过去,返回来验证未来;回首考察历史,返回来了解认识现在;回首了解知道对方,返回以后认识自己。

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在的情形不符合,那么就要返回到古代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对事情的考察,要返回过去,再来验证现在。这是圣人的思考方法,对事物不可不详细审察。

别人的讲话为动,自己的沉默为静。因此根据对方的话探知他的主张、意图,假如发现他的言辞有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地方,马上反问他而探求其真意,对方的反应必然出现。

言语有法相,事情有类比,既然有法相和类比,就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法相和类比,然后才可以观察其他的东西。所谓象是指言谈中某类事物的象征。比是指比照言辞中的同类事物,是借助无形的道来求得有声的言论。引诱对方说话,把对方所说的话与做的事相对照,就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这种情况就好像张网捕捉野兽一样,尤其要在野兽密集的地方多张网等候。一旦引导方法得当,对方必然会吐露真情,这种用语言诱导的方法也是一张“钓人之网”。

可以用这种钓人的网去引诱对方谈话。假如对方有所察觉而不再说真话,就要改变方法。做出某些表象而用语言去打动他,去迎合他的心意,从而了解他的真情,控制住他。自己又回去检查自己,对方一定会再来,所说的话有了法相和类比,因此就有了基础。

如此多次重复它、因袭它、反复验证它,再三审察不使谬妄存在,那么任何事物的真实情况都可以从对方言辞中察知。

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诱导愚者和智者,所得到的任何事情全是真实可靠的。善于从反面观察判断的人,能够通过运用变化来探得事物的真实面目。如果所运用的变通方法得当,那么就能掌握事物而加以审察。不能明察对方真情,得到的情形就不真实,就不能明了对方的真实意图,基础就不稳定。

因此,一定要用手法使对方言辞中的法象、此类信息改变,而后顺着他的变换言辞去反问他,让他回答,然后静默地看对方的反应并加以分析。在谈论中,要想听对方讲话,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对方张口讲,自己就要收敛闭口不语;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自己反而要先给予对方一些实惠;想要打开对方心扉,就要自己先设表象比对去引动对方,待他情志启动,想要发表意见时,便认真去体会对方的言辞。主张相同就会彼此呼应,道理真实就会彼此接受。谈话中,或者从这件事谈起,或者从那件事谈起;所谈之事可以是侍奉君主的事,也可以是教化百姓的事。

在这些谈论中,要辨别真伪,分析了解性质同异,分辨真情与欺诈。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喜、怒、哀、乐也都以一定的形式显示出来。这一切都是考察他人的依据。

【思考应用】

要想彻底了解一个人,就要从这个人的过去进行考察,进而探测他未来的发展倾向。其次,要从这个人的正反面去衡量。用言语和事物去刺激他,以探求他的反应和真实意图。

【故事启迪】

齐国田叔忠心护主计谋

齐国人田氏的后裔田叔,被人保举做了赵国国相征辟的官员,被任命为郎中。赵王觉得这个人很贤惠。

这个赵王就是汉楚相争时候的张敖。这一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陈曦的叛乱,路过赵国。

天子驾幸,这对于一个番邦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赵王对于刘邦来说,不仅仅是臣子,还是受过刘邦救命之恩的人。

而刘邦这个人向来是不讲究礼仪的。因此,在面对已经是王侯的张敖亲自递送食物,将自己降级成佣仆的情形下,刘邦对这个赵王还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他任意地呼叫这个赵王的小名,把他当孩童一样唤来唤去。

张敖本人倒无所谓,但是张敖的国相可恼了。他对田叔说:“我们赵王虽然是你的臣子,但是他也是我们赵国的国王啊,你这样把我们的国王都当成奴仆,那我们这些臣子的臣子在你眼睛里还是什么啊?我们干脆反了吧,趁这个刘三还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里,我们就给他来一个一刀两断。然后,提兵进长安,我们也来一个称帝天下。”

“我只忠诚我的主上。”田叔简单地回答。

“那我就去给赵王说,今儿晚上就动手,怎么样啊?”

“哦,我不能决断,全凭相国。”田叔一副不谋其政的架势。

在晚上,赵王张敖服侍刘邦睡下了,这才回到自己的王宫。而国相赵午已经等候在那里了。赵午一脸凶相,他已经准备好敢死队,要随时动手擒获只带了三十个亲兵的刘邦。

“大王,我们不能忍受那个小小亭长的无礼。他这样侮辱大王就是侮辱我们这些弟兄。我们今天要为大王报仇,杀掉这个小小亭长,请大王去当天下的共主。”

“浑蛋,你们!”赵王愤怒了,他怒吼道,“你们简直没有人性,我们赵国被秦国灭绝,要是没有当今天子,我们连当人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是做王爷了。你们只能当虫子,皇上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喜欢你才会这样不拘小节,他要是对你客客气气,就表明他疏远你,甚至可能杀掉你。你们糊涂啊,糊涂!”

“嘿嘿,大王,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我们的五千勇士已经集合,就等微臣的一个信号,他们就可以把刘三撕成碎片。大王,只好委屈你了,来人,请大王进后宫休息。”

几个武士,都是赵午的心腹,他们只听赵午的话,二话不说,把正在挣扎的张敖强行绑架进入了后宫,交给赵午早就找好的几个强健的仆妇看管了起来。张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相要造反,他已经无力扭转了。

而这个时候,田叔悄悄地进入到张敖的后宫,他说:“非常时期,臣不能顾礼仪了,臣将与大王共生死。”田叔拽出一口剑来,护在张敖的身边,而那几个健壮的仆妇还想过来继续控制张敖,履行赵午给她们的任务,可是田叔的宝剑已经出鞘,连续三下,三具尸体就横在后宫。赵王也吓得不轻。

“主公休怕,微臣在此护驾。”田叔须发俱张。

再说刘邦,他早就看见尽管赵王张敖对他是俯首帖耳,但是一旁的赵国的国相赵午却在暗自咬牙切齿。于是,他变本加厉地折腾赵王。他知道,这个赵午和汉朝不是一条心,他要努力使得这个可能的隐患暴露出来,他就只能委屈这个赵王了。

在假意喝醉后,看赵王离开,这个刘邦是一声不响地从后门带上他的三十来个亲兵,悄悄地溜之大吉。而刘邦行宫的人是一个也不知道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在行宫里了。自然,偌大的行宫人员很多,分散走掉三十来人,是谁也不知道的。

赵午的五千人马在刘邦走了半个时辰后包围了行宫。而他们强行冲进去后发现,里面居然没有一个来自长安的人。更别说刘邦了。

赵午知道,汉皇回到长安后自己的下场,他当时就抹脖子自杀了。而张敖脱险后,在汉兵还没有进入赵国前就自我绑缚上,来到长安请罪。而刘邦把这个赵王麻肩头拢二臂,给五花大绑起来,同时还放出话来:“哪个敢于说自己是赵王臣僚的人立即夷灭三族!”

圣旨传到了赵国,田叔和一干群臣都知道了。赵王的臣僚顿时作鸟兽散。还是有田叔等十多人,把自己的胡须给刮掉,自称自己是赵王的家奴,要求见赵王。

这一下,长安的狱卒自然报告给了天子刘邦,而刘邦就亲自把这十多个人带到了未央宫。他要问这些人不怕死吗。

“回禀陛下,我们赵王对陛下忠心耿耿,要做乱谋反只是相国赵午,要说罪过,赵王是有失察之罪,不至于被杀。要说我们认了是赵王的臣僚就要诛灭三族,我们是赵王的臣僚,也是大汉的臣僚,难道陛下要把大汉的臣僚都给诛杀了不成。”田叔在未央宫振振有词。

“嚯,你,哈哈,哈哈哈!来人,放了张敖,废掉他的赵王的王位,封为宣平侯,留在长安不归。”刘邦大声说,他接着又是一阵儿大笑:“我们大汉不乏耿介之士啊。田叔,我知道你是齐国宗室后裔,也算是贵胄之后,现在居然可以充作家奴来保全不忠的主子,我很欣赏你,你去齐国给我刘邦做相国,不委屈你吧?”

“臣只忠于我的主子,我的主子最高就是您陛下。微臣自然愿意。”田叔就这样做了齐国的国相。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