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公元前571年的春秋时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宫镇,有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然听到天上仙乐盈耳,四周香气氤氲,接着这位孕妇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后便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龙颜、美眉宽颊的婴儿。
这个孩子相貌与其他很不一样,尤其是一对耳朵大得出奇,耳垂都能搭在肩膀上。根据他的这个特点,他的爷爷给他起名叫李耳,字聃。这个“聃”的意思就是耳朵既长又大。
李耳还没有来到人间,就失去了父亲,因为公元前576年宋国华氏宗族与桓氏宗族之间发生内讧,左师鱼石逃往楚国去了。三年后,即公元前573年,楚国在鱼石的挑唆下,派兵攻占宋国的彭城,并将彭城封给了鱼石。次年,宋国将军华喜、老佐率军队围攻彭城,杀掉了鱼石,但是老佐也在这次战斗中战死了。
在这场内乱中,交战双方都死伤了大量的兵将,李耳的父亲也丧命在战场上。李耳不仅生来就没有父亲,而且在出生不久,母亲也撒手归天了,他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
李耳的爷爷知识渊博、德行高深,曾在陈国做官,后来陈国被楚国吞并以后,就告老还乡了。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李耳不仅学到了各种礼仪、典章制度、阴阳变化、琴棋书画等知识,而且还养成了勤劳朴实、刻苦钻研的良好品德。
李耳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孩子。他同情流浪乞食的穷人,帮助有病的小伙伴。他尽自己的所能,为乡邻们做好事。他平常寡言少语,但说话算话,绝不食言。
李耳又是一个肯动脑筋,善于向自然学习的孩子,遇事肯开动脑筋多思考。据说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合欢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争论一棵大树是什么树。有个小朋友看到树的一面写着槐字,就说是槐树。李耳看见树的另一面写着楝字,就说是楝树。最后他们明白了,原来那是一棵合欢树。从这件事上,他认识到看问题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另外,他还从“善鸟”与“恶鸟”外形相似一事上,认识到善恶难分,要区分清楚,必须静心观察。
李耳喜欢看书,是一个手不释卷、勤奋好学的孩子。又一次,他在走亲戚的路上走累了,停下来看书,结果看迷了,竟忘记了走亲戚。
李耳的家乡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卖牡丹根的人,把一个红布单子铺在地上,从小箱里拿出牡丹根,说起顺口溜:“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香花足有盆口大,大人小孩都沾光。”
李耳听了,便买了一棵牡丹根,栽到院子里。十天以后,牡丹根发出了嫩芽,长出了叶子,再以后长成一棵手指头粗的小树。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它开花。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棵狗尿蒺子树。李耳很生气。
第二年春天,又来一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你卖的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
那人眼一瞪,粗声粗气地说:“就这一堆,爱要不要。”
李耳心里想:“这个人说话实在,脾气耿直,不妨买一棵试试吧!”
李耳把牡丹根埋在院里,上了肥,浇了水。十天以后,便拱出了嫩芽,不久便长得像一棵小树一般。又过几天,顶尖上开出十朵像碗口那样大的牡丹花。
李耳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两个卖牡丹的,一个说得天花乱坠,结果是假的;一个有一说一,结果是真的。真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据说后来他写《道德经》,里面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话,就是从买牡丹这件事中总结出来的。
涡河的流水如同曲仁里那生长牡丹的土地一样,启迪李耳的智慧。春天,河水汩汩地流进了地里,滋润着土地,滋润着种子,滋润着万物。
秋天,是干旱的季节,大地干裂了,一道又一道大口子,渴望着水,眼看成熟的庄稼黄了,干枯了。种田人忙着祭神求雨,头磕在地上,额上起老大的包。偶尔碰到下雨,人们狂喜欢呼,手舞足蹈。
李耳几乎年年都要在这种求雨与欢庆的疯狂场面中度过许多不眠之夜。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生命,没有人。劳累了一天的牛,贪婪地喝水,甜美地舔鼻子。种地的人归来喝上一碗热水,满心舒畅。水是那样伟大,万物和人都是那样离不开它,但涡河的水默默地流淌,日复一日,无需自我表现,无需人们表扬。
水从不争强好胜,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去路,就绕开走,无声无息地奔流。水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去,尽管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污秽的东西,但水从不嫌弃,愈是低处的水,就愈能容纳涓涓细流,从而汇成湖泊。
水是那样的有力,承载无数船只,送往想去的地方,李耳每天在涡河边上都能看到上百只船从远处来了又消失在远方。但是涡河一旦发起怒来,舟覆船翻,毫不留情。水看起来是那样的柔弱,却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涡河岸边的坚硬堤岸,在河水的冲刷下不断坍塌,屋檐下的青石板被从屋檐滴下的雨水凿出了一个个小窝窝。
李耳告诉小伙伴们:水多么伟大!希望咱们都来学水,天下的人都来学水。
经过整个冬天的休息,万物复苏了。粗大的老槐树冠盖如荫,像一把硕大无比的伞,顶天立地,庇荫在她的怀抱里嬉戏的孩子。几个孩子喜欢手牵着手把槐树围起来。在孩子们眼中,这大槐树就是最强大的靠山了,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的。大树根边,几棵小草艰难地拱出地面那么细弱,在微风中摇曳不定。
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几乎把小草吹得贴伏到地面,而大槐树在狂风中得意地晃动身躯,似乎在说:“看!我多么强大,我什么也不怕。”一阵刺眼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鸣,随着传来山崩地陷般的声音,大槐树断了。孩子们躲在一边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雨过天晴,李耳跑到大槐树倒下的地方,小草迎着阳光挺立着,叶子上还有水珠在闪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述刚才的见闻,李耳陷入了沉思。
涡河边上人们的住房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每到冬天,人们制作很多土坯,待干了,就把它们堆放在一起,外形如同房屋,只是小得多,等盖房子的时候取用。
李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常常绕着这些土坯堆玩耍,有时想要躲进去,但土坯堆是实的,没有门。李耳若有所思地说:“怎么没有门?是实的,空的才有躲藏的地方啊!”吃饭的时候,李耳又瞅着碗罐琢磨起来:“这碗罐要是实的呢,我还能用来盛饭盛汤吗?”
过了几天,李耳凑个机会跟大人们到烧制碗罐的窑上去。大人们推着独轮车,李耳跟在后边。看着转动不停的车轮,李耳突然感到新鲜了。车轮为什么会转动呢?大人告诉他,车毂是中空的,插一个轴进去,人推车,就是靠车轴在车毂中转动。“如果车毂中间是实的,不是空的呢?”
李耳边走边想。到了窑上,李耳留神观看陶工们是怎样把泥坯子中间掏空的。渐渐地他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无,是什么也没有的,但是没有它,就没有事物的用处。房屋里面是空无的,碗罐中间是空无的,车毂中间也是空无的,无的作用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