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刻苦学习之后,李耳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美好的时光。生活上,他遇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共同建立起幸福的小家庭。仕途上,他得到了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的职位。学业上,他利用职务之便,博览群书,精益求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几十年中,李耳在政治上没有飞黄腾达,在生活中也有一些艰辛和困苦,但总的来看,和同时代的其他莘莘学子相比,还是比较幸运的。
相传李耳当年赴宛丘求学途中,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渡老人。这摆渡老人有个孙女,名叫若薇,是一位聪明、勤劳、质朴、善良的姑娘。李耳学成回家,途经渡口时,摆渡老人在三天前刚刚去世了。
李耳和若薇二人再次相见,悲喜交加。他们一同前往坟地,祭拜了摆渡老人,若薇的爷爷,算是向老人作了最后的告别。并按照摆渡老人生前的愿望,李耳和若薇这两个有情人结为夫妻,然后回到了曲仁里。
李耳夫妇刚到曲仁里,乡亲们告诉他,他爷爷早在两年前就过世了。李耳失去自己最敬重的爷爷,万分悲痛。夫妇二人不顾旅途的辛苦,准备了一些菜肴纸钱等祭品,又去拜祭了爷爷。
一阵忙乱之后,李耳夫妇静下心来,开始了普通人简朴的生活。李耳招收几位学子,讲授礼仪道德,挣一点小钱养家糊口。第二年,若薇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宗。
司马迁《史记·李耳韩非列传》里也说:“李耳的儿子名叫宗,宗是魏国的将军,被封于段干,就是魏国的都邑。宗的儿子名注,注的儿子名宫,宫的玄孙名假,假在汉孝文帝时做了官。而假的儿子名解,担任了胶西王刘卬的太傅,所以在齐地安家落户了。”
但现在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汉代某个自称李耳后裔、司马迁也认可的李氏的家谱,实在与李耳毫无关系。这个说法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明正确无误。在此之前,应信从《史记》的记载。
儿子的降生,给家里带来了欢乐,同时也增加了一份开销,单靠李耳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了。正当李耳夫妇心急如焚、一筹莫展的时候,远在成周的尹喜托人捎来一封信,请李耳到成周任职。
尹喜也是陈国人,商容的学生。李耳跟随商老先生学习时,就和尹喜相识了。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成了亲密挚友。这时候,尹喜已经高升了,成为周王朝的大夫了。
按周朝的官制,大夫既是官名也是爵名。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官僚,大夫处于卿和士之间,是有固定职司的官署长官,分为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县大夫、都邑大夫、公族大夫等。
周代的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又有上、中、下三级。尹喜所得的大夫,是官还是爵,文献记载不详,但不管怎么样,他已挤入周王朝统治阶级的行列,享有高官显爵,则是毋庸置疑的了。
李耳接到尹喜的来信,喜出望外,当天就雇了一辆牛车,带着娇妻爱子,奔成周而去。
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又称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西周覆亡后,周平王向东迁移,定都成周,这里就成了东周的王城。
据文献记载,伊水、洛水流域是夏人的故地,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计划在这里修建新的都城,但计划还没有实现,武王就病逝了。成王继位以后,派召公勘察,确定建城的位置,又派周公视察,绘制地图,占卜吉凶,然后命令殷商百姓和诸侯共同兴建。
新城建成后,举行了祭祀典礼,成王亲自前来主持,十分隆重。典礼结束后,成王返回都城宗周,即镐京,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水之东。命令周公留守在这里。当时认为成周是天下的中心,四方朝贡,道里均等。又把曾经反抗周朝的殷商豪族迁到成周的东郊,以防他们兴风作浪。
所以,成周在西周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周平王东迁后,这里又成为东周的文化中心。在整个春秋时期,成周是全国最繁荣发达的地方。
从曲仁里到成周,大概要向西北方向走一千里远的路。李耳一家人坐在牛车上,逶迤而行,总算顺利到达目的地了。从偏僻的乡村,来到王朝的都城,这是李耳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没有这次出门远行,举家搬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差事,李耳虽有满腹道学,也会在穷困潦倒中销声匿迹,他的道德之学也会在街谈巷议中烟消云散。
机遇、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和一门学问的传播极其重要,而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环境是可以改变或选择的。只有把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收到完美的效果。在这方面,李耳是十分幸运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耳举家迁到成周,尹喜真是喜不自禁。他帮助安顿好了李耳一家人,然后与李耳促膝交谈,说了两天两夜。在尹喜的引见下,李耳拜见了周景王的叔叔姬如公。这是改变李耳命运的关键时刻。
传说姬如公从尹喜口中得知李耳的所知所学后,非常仰慕李耳的学识和为人,如今耳闻目睹,果然非同一般,于是向周景王极力推荐,让李耳接任守藏室之史。
另据史书记载,在“学在官府”的古代,掌管文书事务的史官是世袭的。李耳家族中,从帝尧时代起,直至东周,世世代代都有人担任史官,一直延续到李耳。从这一点来看,李耳担任这一职务,也占了家族先人的庇荫。
守藏室之史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官员呢?由于时过境迁,朝代更迭,后来史家的解释不尽相同。其实所谓藏室,顾名思义,也就是储存物品的房子。作为朝廷的藏室,当然是存放国家珍贵文物、重要典籍以及现行公文的衙署。守是动词,表示看护、保管的意思。至于史呢,从它的职守来看,应当是朝廷守藏室的长官,负责看护守藏室,管理保存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物品。
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期,史官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五种,可见史官的起源很早,并有不同分工。从汉字的构造来分析,《说文解字》说:“史为记事的人,从又,持中。”
众所周知,“又”是一个象形字,本义就是一只手。而“中”字的本义,据学者考证,就是用绳带串起来的简,也就是后来的簿书、档册。因此,“史”的本义与手和简都有关系,是手执简簿的意思。后来,“史”成为管理文牍事务官员的称谓,就是从其本义衍生出来的。从上述情况来看,所谓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简簿衙署的长官。
关于李耳的职务,现在有人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有人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文史馆馆长,有人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馆长,也有人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博物馆馆长。这些说法都不是无稽之谈,但也都不全面。
当时史官虽有不同的职责,但没有像现在这样分工细致,尤其是图书、文献、档案未必分得很清楚,未必像现在这样建立各自不同的机构。其实,现在虽然机构不同,但很多机构的收藏并不是单一的。
比如,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图书馆除保存图书之外,还收藏了大量档案;所有档案馆,因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购置图书,天长日久,图书收藏量也相当可观了。现在尚且如此,何况在几千年以前呢。
李耳每天到藏室上班,早去晚归,表现很积极。他的主要职责有两条:首先,负责看护藏室,保证藏室及其藏品的绝对安全。李耳深知守藏室之史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但责任重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藏室的藏品中,有大量的简。简,也称牍,是竹、木质书写材料的通称,有狭长竹片与木片两种,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单片简或札,在使用前都要编缀成册,称为策(册)。
剖竹制简时,先要杀青,即用火把竹子烘干,以便书写,并防虫蛀。木简要把书写文字的一面打磨光滑。简上文字用毛笔书写,竹简大多写在里面,也有少数两面书写。如果写错了,就用刀削去。
每简字数多少不一,多数简一行通栏书写,少数有分成两栏以上的。简是最怕火的,也容易被盗窃。因此,李耳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安全,重点是防火防盗,要消除一切隐患。
其次,负责管理简簿,带领手下一帮人做好整理、编目、修缮等日常工作。竹简编绳多用丝纶、帛带,木简用细麻绳。根据简的长短,编绳的道数至少有二道,最多有五道。
编绳所勒之处,一般有三角形契口,用以固定编绳。写成的简,要卷成圆柱状存放。卷简时,要以最后一条简为轴心,有字的一面朝里,卷完后,第一条简正好在最外面的一层。
由于经常有人查阅,难免有些磨损,需要及时修补。特别是编绳,经年累月,容易腐烂,需要重新编缀,卷好存放。每天新产生的简簿,收缴入库后,都要分类、编号、登记,存放到特定的位置,以便保管和提供利用。
守藏室之史的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李耳不可能有辉煌业绩,不可能为朝廷建立什么赫赫之功,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出现重大事故,甚至没有发生细小的失误,因而得到了朝廷的信赖,使他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走于家庭和藏室之间,乐此不疲,在平凡的岗位上竭诚为朝廷效力。
关于李耳担任守藏室之史,学术界有罢官复任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春秋末年,在周王朝内部,甘氏家族由甘简公掌政,而与族人甘成公、甘景公不和。老聃不知为什么得罪了甘简公,被免去史官之职。此后十多年,李耳游学鲁国,颠沛辗转。
到了公元前530年,甘简公因为没有儿子,就让他弟弟甘过继承了他的爵位,这就是甘悼公。甘过继承爵位后,企图消灭甘成公、甘景公两支力量。于是,甘成公、甘景公便贿赂朝廷重臣刘献公,杀死了甘悼公,并让甘成公的孙子甘继承了甘简公的爵位,这就是甘平公。
这一场甘氏家族的内讧,倒给了李耳以回到周王都的机会。甘简公及其弟甘过死后,甘成公、甘景公把李耳召回周朝,再次任命为守藏室之史了。
李耳得罪于甘简公而被免职的说法,是以甘氏内讧时的老阳子为依据推论的,并无其他文献依据。实际上,这个推论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其他材料证明老阳子就是李耳,或者李耳就是老阳子。即使老阳子就是李耳,他也不可能被再次任命为守藏室之史,因为老阳子在公元前530年甘氏内讧时已经被杀了,史书上有明文记载。
另据晋朝人杜预注、唐朝人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说,当时被杀的老阳子等六人,都是周朝的大夫,甘悼公的党羽,显然李耳的职务和身份与此不符。由此看来,所谓李耳被甘简公免职、游学鲁国以及被甘成公等召回官复原职的说法,恐怕都是子虚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