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四处游学的时期,惠施也因为仕途不顺,逐渐轻闲下来。当时,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去魏国担任国相,在魏国朝廷排挤惠施。惠施被迫无奈来到楚国,楚王接待了他。
大臣冯郝对楚王说:“挤走惠施的是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这是在欺骗张仪,我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惠施是因为张仪排挤才来到楚国的,他也定会怨恨您与张仪结交,如果惠施知道这种情况,他一定不会来楚国,而且宋王偃对惠施不错,诸侯中无人不知。现在,惠施与张仪结仇,诸侯中也无人不晓。惠施与大王结交,您便抛弃了张仪。我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轻率呢?还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然后,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
楚王说:“好。”就把惠施送回宋国去了。
惠施的人生后期,被迫离开仕途回到故里宋国,而转入学术研究,他与庄子的关系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两个人由最初的见面互怼而变得过从甚密。
这一段时期,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辩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濠梁之辩”。
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望着河水感叹地说:“河里的白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快乐啊!”
惠施反驳庄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立即反问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惠施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你,我不能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按照这个道理,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
庄子说:“请让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上,你问我‘你怎知鱼之乐’这句话,就证明你已经知道我之所知才向我发问的。既然你能知我,我为什么不能知鱼呢?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看起来这场辩论以庄子取得胜利而结束,其实从逻辑上说,惠施是正确的。庄子的用意不在辩论的胜负,而是以诡辩来嘲笑正统的逻辑论辩,表现他对正统社会的反感与厌恶。
庄子反对现实,但仍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不愿与人交往,但仍有惠施这样的朋友;反对亲情,可庄子也有自己的家庭。从《庄子·至乐》篇来看,庄子有妻子和儿女。
周赧王三年,即公元前312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来吊丧,庄子正叉着腿坐在地上敲击瓦盆唱歌。
惠施看到庄子“鼓盆而歌”,毫不悲伤,于是责备庄子没有人情味。他说:“你和老伴过了一辈子,她为你养大了孩子,自己却老了,现在人家死了,你不哭也就够了,却在这里敲着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呀。她刚死的时候,我难道能不悲伤吗?然而推究起来,她最初本来是未曾有生命的,不但是没有生命,而且本来也没有什么形质可寻;不但没有形质,而且本来怕是连精气也没有。她在那恍惚迷离的状态中,一变就有了气,气再变就有了形,形再变才有了生命。现在又由生而变成了死,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现在她人还安安稳稳地睡在天地之间,而我在旁边嗷嗷叫地哭个不停,自以为这是对天命不通达的表现,所以就不哭了。”
庄子的话虽然让人感觉冷酷,但是毫无疑问,人生在茫茫的宇宙中,的确只是匆匆的一个过客,从无到有,从生到死,这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自然规律。
惠子又问庄子:“人原本就是没有情的吗?”
庄子说:“是的。”
惠子说:“人假若没有情,怎么能称作人呢?”
庄子说:“大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怎么不能称作人呢?”
惠子说:“既然已经称作了人,又怎么能够没有情呢?”
庄子说:“这并不是我所说的情呀。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好恶而损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顺应自然而不随意增溢。”
惠子说:“不添加什么,靠什么来保有自己的身体呢?”
庄子说:“大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不要因外在的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如今你外露心神,耗费精力,在树下高谈阔论,因精神疲惫而靠着树打瞌睡。天给了你形体,你却以‘坚’、‘白’的诡辩而自鸣得意!”
周赧王四年,即公元前311年,庄子与惠施辩对五家是非。
庄子与惠施的旨趣完全不同,人生理想也迥然有异,两人几乎见面就辩。惠施热衷于宏大的排场,追求功名,言谈中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与庄子争论时,惠施总是从对社会、个人有用的角度观察事物,强调物质的“有用”性。而庄子和惠施正好相反,他从来不关心这些问题。如果说惠施是在捍卫一个常规的世界,那么庄子捍卫的则是一个反常规的世界。
人情、亲情在庄子那里似乎也变成了“无情”。世界上没有“有用”和“无用”的差别,看来“没用”的东西,有时却“有用”。庄子和惠施之间虽然存在巨大分歧,但两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关系,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矛盾。
但是,假如庄子的世界里缺少了惠施,那么庄子的学说就没有论辩的对象,没有可以交锋的高手。惠施在庄子眼中就是一面观察主流社会的镜子,庄子在惠施身上看到了主流社会的景观,并以此作为启迪思想创造的素材。
这好比下棋,聪明的人总是喜欢找高手对弈,打球也是一样,喜欢找高手较量,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技艺。庄子就是这样的聪明人,他既把惠施作为朋友,又当作对手。在庄子的人生交往和思想创造中,惠施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周赧王五年,即公元前310年,惠施先庄子而死,庄子从此失去了一个可以论辩的朋友。
有一次,庄子经过惠施墓,对弟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楚国都城有一个人用石灰刷墙,不小心石灰溅到了鼻子上。于是他请来一位木匠,用斧子把鼻子上的石灰砍下来,而他站在那里纹丝不动,眼都没有眨一下。楚王听说世界上竟有这样技艺超群的工匠,就想见识一下。当楚王派人找来这位木匠,木匠却怎么也不肯给楚王表演技艺。他说:“我的斧子确实很准,但是站在那里不动的那个人已经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与我配合了。”
庄子借匠石斫垩的寓言,说明惠施是自己唯一的谈辩对手。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对弟子说:“惠施死了以后,就没有人与我谈话了。”庄子讲的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出,在庄子心中,惠施是唯一能与他谈论问题的搭档,两人是心心相印的一对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