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醉心研究道家思想

了解了先祖的伟业,庄周幼小的心灵充满了自豪,他决定长大以后也要像始先祖那样,做个能够为人谋福利的有用的人才。庄子早在7岁时便开始读书,8岁时,得以跟随当时的大儒裘氏学习儒学。六年之后,庄子又转而跟随子綦学起了道学。18岁时拜长桑公子为师,学习《道德经》。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小庄周逐渐长大,思想日渐成熟,并开始动手写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庄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庄子非常推崇道家,成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传,庄子还曾经拜老子为师。据说,庄子小时候,听说苦县的老子是个大学问家,就去苦县,要拜老子为师。庄子来到苦县,找到老子讲学的地方一看,一群人正围着听讲哩,赶忙挤进去向老子行礼。

老子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找我干啥?”

庄子说:“我是宋国的庄周,来拜你为师。”

老子说:“好,我收你这个徒弟,坐下听讲吧。”

老子继续讲。当讲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时,庄子坐不住了,心里说,乐就是乐,咋还能生悲哩?否就是否,跟泰有啥关系?八下里不挨气儿,净是胡连八扯!想到这儿,他站起来就走了。

庄子往回走,路过一片桃林,只见桃花盛开,景色美极啦!他心里高兴,蹦着跳着倒退着走,没想到“扑通”一声,掉进了井里。还好,水不太深,只喝了几口水就站稳脚了。可井水透骨凉,他就想:自己该冻死在这里了,唉,真是乐极生悲呀!可又一想,我不能等死呀,得往外爬。他扒着个砖洞儿往上爬哩,无意间摸到一个硬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玉石蛤蟆。

这时,有一群人追小偷追到了井边,往井里一看,发现了庄子,就把他拉了上来。见他手里拿着玉石蛤蟆,就夺了过去,把他吊在树上拷打。

原来这个玉石蛤蟆叫“玉蟾蜍”,是本地姬员外家的传世之宝。管有发现宝物被盗,就派人四下追赶。他带人追到这里,见玉蟾蜍在庄子手里,就把庄子当成了贼。

庄子正叫着冤枉哩,幸好小偷给逮住了,这才消除了误会。这个玉蟾蜍就是小偷藏在井里的。姬员外知道冤枉了庄子,过意不去,就拿白银三百两向庄子赔情。“否极泰来”,才感到老子了不起,又一路小跑赶回苦县,庄子这时想起老子说的“乐极生悲”,向老子认了错。老子正式收他为自己的徒弟。

庄子从小志向远大,绝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动,他拒绝一切形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厌恶知识分子跟随在政治家后面摇旗呐喊的行为。这种性格应该和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贵族家庭的文化环境,使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史记》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学识渊博,在当时学校教育不发达的时代,没有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很难掌握广博的知识。庄子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安顿人的精神,这和他的贵族出身背景有直接关系。

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大多关注于物质和功名,盼望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改变贫困现状,跻身上层社会。而出身贵族家庭的庄子,对于谋求生计的问题毫无兴趣。

但庄子出身的贵族家庭又是没落的,所以,庄子有着强烈的厌世情绪。他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注社会生活,甚至连自己的生存也不关心。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别说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国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可能败落。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庄子对贵族家族的辉煌历史毫无眷恋。他对这个充满动荡和危险的世界彻底失去了信心,由此造成了庄子厌恶主流社会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性格特征。

除了没落贵族的文化背景,庄子学说还带有宋文化和楚文化的痕迹。庄子是宋国人,自然受宋国文化的影响。他多以宋国为背景记述传说和寓言,说明庄子对宋国的人和事相当熟悉。

此外,庄子思想中的楚文化痕迹也清晰可见。庄子经常游历到楚国,在楚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至于楚威王都有意聘请庄子到楚国做官。

庄子的作品思想瑰丽浪漫,语言生动,故事多具传奇色彩,神话传说的成分很大,这些都符合楚文化的特点。屈原的作品《离骚》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如果将屈原和庄子的作品进行对比,庄子思想中蕴涵的楚文化特征就十分明显了。

冯友兰先生曾对比了《楚辞》和《庄子》的风格,指出《楚辞》想象丰富,情思飘逸,《庄子》一书的思想文体,皆极超旷。可见,庄子受到了楚人精神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庄子不与达官显贵往来,但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任何人交往。一般人都愿意结交有地位、对自己能有所帮助的朋友,说不定将来哪一天能用得着。

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专门结交社会下层的人,比如农民、渔父、屠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对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隐者很熟悉,《庄子》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隐者,有导引养生的,有休闲钓鱼者,还有神秘主义者。

隐者与下层普通劳动者不同,他们往往有一定的知识修养,有独特的思想和人生见解,只是不愿与世俗社会相往来。

下层百姓自食其力的做法符合庄子的独立意识,隐者不与社会往来、躲避人世间各种祸害以寻求自我保护的性格,也得到庄子的认可。所以,下层普通劳动者和隐者是庄子交往的主要对象,也是其思想创造的源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