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树起反儒大旗

伴随着墨子名气的不断提升,他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知识面也不断拓宽。不久,他发现了儒学的许多弊端。虽然墨子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但是他感到儒家学派有好多理念和知识都不适合底层的劳动人民,于是他创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这套理论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不只是个单纯的学术团体,还是一个有政治目标、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的社会集团。墨家学派以墨子的“兼爱”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行义为己任,救世济民为目的。

墨家学派的成员既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又要参与各种生产活动,甚至直接参与反侵略战争。学派成员有许多被推荐到各国去做官,但是不管当多大的官,都必须严格按照墨家的宗旨办事,如果违反了组织纪律,就会被召回,受到纪律处分,这个组织的领袖被称为“巨子”。

墨子出身平民,生长在乡村,他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国家的礼仪场面,更没有条件欣赏乐舞。后来有机会看到了也没有像孔子那样,迷得三个月不知肉味。

墨子所感受到的就是统治者为了享乐而给老百姓增加的痛苦。他亲眼看见王公大人们强迫年轻的男女,抛弃耕稼、树艺、纺纱、织工的必要工作,去为统治者撞钟击鼓,弹琴鼓瑟,唱歌跳舞,以供他们享乐。

当听到齐康公组织万人演奏名为《万》的大型乐舞时,他气愤地说:“这是掠夺老百姓衣食之财呀!”所以,他主张非乐。不过他非乐非得确实有些过火,儒家崇周,周代尚文,商代尚质,孔子说:“质肚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所以,孔子主张“文质彬彬”。

孔子也是反对奢侈和提倡节俭的,然而,他毕竟是强调从周尚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来儒家则将他的主张发展到了极端,完全丢开了简朴的主张。墨子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反感,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发展生产,节约开支,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反对崇周,必然要考虑崇商。墨子身为殷商后裔,而商又恰恰是尚质的。但墨子非常慎重,因为他知道,确立了推崇对象就是树起一面旗帜,那实际上代表了自己的理想。他决心进行实地考察。

宋国是殷商的大本营,宋国人都是殷商遗民,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是殷商的名臣,所以,宋国必然能保存着前代尚质的遗风。墨子带着几个学生,去宋国作了一次考察。

他访问了许多学者,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通过考察,墨子把宋国和鲁国的情况作了对比,他认识到,崇周不好,崇商也不行。宋园的殷商遗风自然地使他想起了他的先祖目夷子和宋襄公的故事。

儒家崇周,我们却不能祟商,这该怎么办呢?他一边走路,一边陷入了沉思。忽然间,随行的弟子们叫起来,他抬起头,发现走到了一个四岔路口处,哪条路才是正道,哪条路才能达到目的地?

触景生情,墨子由此感悟道:人生的道路不也是如此吗?自己现在不是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吗?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自言白语地说:“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好自己应该定的路。如果不慎,可能会违背初衷,不能为天下谋利,说不定还会危害天下。”

忧患心切的墨子,面对此情此景,感慨力干,不知不觉,竟潸然泪下,这就是后来墨子哭歧途的典故。

弟子们用吃惊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墨子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便解释说:“人生会有很多歧路,肯定也会有很多正道。关键在于有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指导。我们原来学习儒家的那一套,已经发现有那么多弊端,就不能再沿着错误的路走下去,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学说,组织自己的学派。”

墨子思虑好久好久,突然眼前忽然一亮,对了,我们崇夏!尧舜禹是古代三位有名的圣君.儒家也把他们置于极高的地位。禹为了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就是为了天下利益的圣人,这才是我们应该效法的楷模。

这一发现使墨子激动不已,像是一下子找到了知音,他觉得他的心和大禹贴得好近。大禹所做的事是为天下兴利除害,墨子为的是天下所有的人,墨子对儒家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强执有命,繁饰礼乐”早就十分反感,而大禹的所作所为,和儒家的这一套也正好相反。

于是墨子决定背周崇夏,非儒自立。此后,墨子公开树起了反儒的大旗。他把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比、明鬼、非乐、非命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课。

因为墨子反儒,儒家之徒有不少人来找墨子辩论。但墨子反儒是经过多年思考并进行过实地考察的结果,所以通过辩论他的影响更大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