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腹有诗书,懂得自然也多,同龄的孩子遇到难解的问题,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他在讲解问题时总能让他人露出一脸呆相,等明白之后就会拍着脑袋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屈原还总能将书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也能为人排忧解难。
有一天,屈原到响鼓溪的溪边散步。他一边回味刚刚读过的书中内容,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他非常享受这种鸟语花香、绿草茵茵、溪水潺潺、鱼儿嬉戏的美好时光。在这种环境下,他很想高歌一曲。
屈原刚欲张口,忽然听见一阵争吵声,抬头一看,离响鼓溪不远的地方,一群少年正围着坑洼里的一头石牛讨论着什么。屈原就走过去跟大家打招呼:“你们在干什么呢?这个石牛有什么特别的吗?”
这时,屈原的姐姐女媭从人群里挤出来,跑到弟弟跟前,喘着气回答道:“弟弟,我们正在讨论怎么把石牛搬到岸边做洗衣砧呢!可是石牛太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移不动,怎么办呢?”
听了姐姐的话,屈原略微沉思了一下,他记得书上说过,再重的东西,一旦搬到水中的小船上就能轻轻松松地跟着水飘走。那么这头小石牛呢?在水里是不是也会轻很多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想试试。
于是,在屈原的指挥下,他们动手在响鼓溪和这块洼地之间挖了一条小水沟,水很快就流入了洼地,而且越流越多,没多大一会儿就把小石牛淹没了,大家赶紧站在水中一起用力推石牛,石牛竟然真的被推动了。
看着石牛被慢慢推到了溪边,大家都高兴地叫了起来。然后,一个个满心好奇地问屈原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呢?屈原神秘一笑,回答说:“这个办法书上有,你们想知道就多读书吧!”说完,他便转身离去,继续欣赏他的美景去了。
经过这件事,屈原对读书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团为,他知道多读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在遇到问题时,这些知识就如法宝一样一个个就会蹦跳出来,给自己一些巧妙的提示。比旁人多一些见闻和多一些知识,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是多花些心思罢了。
因为博闻强识的缘故,屈原平日里跟人交谈也总是出口成章,常常让人惊叹他的才学。凡是那些见识过屈原才学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还有意无意地为屈原传着美名。时间一长,有许多达官贵人与文人墨客也都慕名来探访屈原。
这些人多以诗文试探屈原的才学,有时候还出一些十分刁钻的问题难为屈原,可是每次都被屈原巧妙地对答出来了。有时候,那些不服气的人还会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指责屈原回答的不对。屈原听后,总是不温不怒迎面还击,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据实以证,辩得对方哑口无言。
有一次,楚国左伊来夔州视察,听人说起屈原的美名,便顺道来看看。一见到屈原,左伊大人就被他的风度所吸引了,心想:这个少年果真是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不知道腹中的才学是否也如他的仪表一样出众呢?且让我试试再说!
这位颇有才华的左伊大人一连抛出好多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难为屈原,可每个问题都被屈原轻而易举地对答上来了。对此,左伊大人非常满意。他对屈原回答问题时的镇定自若与反应敏捷的表现也赞叹不已,直呼:“好一个博闻强识的少年郎啊!”
经过一番考验,左伊大人对屈原已经喜欢得不得了,他听说屈原有对书本过目不忘的本领,就想见识一下。于是,他故作严肃地对屈原说道:“我听说你书读得很多且杂,光读得多,知道个大概没什么了不起,真正有才学的人是要对所读内容烂熟于心。我现在就用一个问题考验你在这方面做的功课够不够,我也不说难的,你就给我说出一百个古代名人的名字吧!记住,不能用笔记,不能思考太久!”
屈原一听,嘴角便扬起一抹笑意,心想:这有何难呢?每本书中的细微内容我都能复述得一字不差,说一百个古人名更不在话下。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向左伊大人作了个揖,然后清清喉咙,开始了自己的下一场精彩演说。
“二十八宿,宿宿有名。七十二贤,贤贤有德。”只这么一句开场白,就足以表现屈原已成竹在胸了。之后,屈原不紧不慢,节奏平缓如唱儿歌般将一百个古代名人的名字给背诵了出来。
左伊大人与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如在梦境一般。左伊大人当即情绪激动地拉住屈原的手说道:“真不愧为一方奇才啊!今天我算是开眼了。今后楚国若有你这样的人才为国效力,那真是我们楚国子民的福分啊!”
屈原所处的战同时期,正处于七国相争抗衡的局面,这七雄每个都想要称霸天下,成为独领四方的统治者。因而它们之间便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唯恐沦为任人宰割的弱者。这样一来,紧急搜罗奇人异土,为富国强兵出谋划策,便成为各国君主必做的功课。
这些搜罗来的奇人异士,一般都具有才学出众、口才绝佳的特点,因为他们不仅要协助君主处理内政,还要帮助君王应付外交事宜,是人们眼中的治国能人。在此时,屈原小小年纪便在学识与辩才上崭露头角,自然也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不过,屈原是一个不易被外界干扰的人,尽管他此时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议论:“这就是那个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屈原,听说好多名人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呢!”可是,他依旧与平常一样,该上学的时候就跟伙伴们一同去学堂,想放松身心的时候还是到常去的小溪边散步。
屈原没有因为自己“少而有名”就趾高气昂或不可一世,在与同学们探讨学问以及研究治国之道时,他还是那么谦虚有礼,总是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这样一来,屈原不仅没有遭到大家的排挤和嫉妒,还很受大家的拥戴,他自身的学识和辩才也在与大伙儿的相互学习中日渐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