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乐章要奏出强音,必须依靠理想;青春的火焰要燃得更旺,必须仰仗信念。高高举起理想信念之旗的人,对一切艰难挫折都无所畏惧,最终看到光明,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有人说,信念犹如火焰,当阴霾蔽日之时,指给你奔向光明的前程;有人说,信念宛似温泉,当冰凌满谷之时,冲荡的你身心暖融融的;有人说,信念好比葛藤,当你向险峰攀登之时,引你拾级而上;也有人说,信念就像金钥匙,当你置身于人生迷宫之时,助你撷取皇冠上的明珠。
信念并不深奥,其实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胜利,相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相信自己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具备的能力。
怀疑是信念之星的雾蔼,在人迷离的时候,遮住了人的双眼;动摇是信念之树的蛀虫,在飓风袭来的时候,折断挺拔的枝干;朝秦暮楚是信念之舟的礁屿,在潮汐起落的时候,阻止了奔向理想彼岸的行程。
一个人拥有绝对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信念,力量会自然而生。
有这样一件事,因耐人寻味而更加警策人心。
1953年,世界著名游泳选手弗洛伦丝·查德威克计划从卡德林那岛游向加利福尼亚。两年前,她曾成功地只身横渡英吉利海峡,现在她想再创一项非同凡响的纪录。
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当她游近加利福尼亚海岸时,她嘴唇冻得发紫,全身一阵阵颤抖。她已经在水里泡了16个小时,前面雾气霭霭,看不见海滩,而且也难以辨认伴随她的小艇。
查德威克感到已精疲力尽了,更使她灰心的是在茫茫大海中看不到目标。她感到实在难以支持了,于是向小艇上的人请求:
“把我拖上来吧,我不行了。”
艇上的人劝她再坚持一下:“只有一英里了,目标就在眼前,放弃就意味着失败。”
浓雾使查德威克看不到海岸,她以为别人在骗她。
“把我拉上来吧。”她再三请求。
于是冷得发抖、浑身湿淋淋的查德威克被同伴拉上了小艇。
后来查德威克很后悔,她告诉记者:如果她看到了海岸,就一定会坚持到终点。大雾阻止了她夺取最后的胜利。
但这件事过了不久,查德威克认识到,其实,妨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她自己!是她自己让大雾挡住了视线,迷惑了心灵,先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然后才被大雾俘虏了。
两个月后,查德威克又一次尝试着游向加利福尼亚。浓雾还是笼罩在她的周围,海水还是冰冷刺骨,同样还是望不见海岸。但这次她坚持了下来,她知道陆地就在前方,她奋力向前游,因为,陆地就在她的心中。最后她成功了!
查德威克在两次自我能力的挑战中,信念使得她战胜了自己内心的害怕和失望。最终,她征服了海峡,也征服了自己。查德威克的故事,使人们都受到了启发:查德威克用信念把自己推向了成功。
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千万不要让形形色色的雾迷住了你的眼睛,不要让雾俘虏了你。你面临的雾也许不是弥漫在加利福尼亚上空的,它们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会出现。
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挑大梁的支柱,没有它,一个人的精神大厦就极有可能会坍塌下来。
信念来自对成功的渴求和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又对成功和自信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信念可以排除恐惧、不安等消极因素的干扰,使人在积极肯定的心理支配下,产生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我们去思考、去创造、去行动,从而完成我们的使命,实现我们的心愿。
第二,面对充满诱惑和多变的世界,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信念的人,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动摇,从而按自己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和卓越。
第三,信念产生信心。信心可以感染别人,一方面激发别人对你的信心,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感染到信心。这样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具有良好的人缘。而人缘好,机会就多,这样成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美国成功学家拿破尔·希尔说:“有方向感的信念,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有志者若抱着无比的信念,就可以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所以,要想让人生过得好好,须将信念之旗举得高高。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挫折当作失败。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胸中怀有理想,只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才能最终实现理想。
凡是一切世界上使人生有价值,把人类从卑贱贫困中解放出来,把人类从庸俗丑恶中解脱出来——给人类摘取物质和精神财富硕果的人——我们都应感谢他们,这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业绩的伟人们。
从人类历史中删去了这些梦想者的丰功伟绩,还有谁愿意去读历史呢?我们的梦想者——他们是人类的先锋,他们是弯着腰、流着汗铲平道路,以使一代代后人平安前进的劳动者。
现在的一切,不过是过去各个时代的梦想的总和——过去各个时代的梦想实现的结果。
没有梦想,美国人,恐怕到现在还游荡在大西洋海岸的一角吧!
没有梦想,也就没有今天你正享用的电话、电脑、汽车、飞机等等。
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用处的人,就是那些“能够远远望见成功的将来,同时也有能力去实现它们的人”。
有人说,想像力这种东西,对于艺术家、音乐家、诗人,是有大用处的,但在客观世界中,它没有位置。其实,这正是甘于平凡的我们难以成功的最大弱点。我们应该知道,凡是各界的领袖,都曾是些梦想者,如科学泰斗、工业巨子、商界巨擘,他们大都是想像力很丰富的人;他们对工业商业上的可能性,似乎有一种先见之明。
那些满足于蝇头小利、满足于一时享乐的人,没有想像力的人,以世俗的眼光估价一切的人,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能够抵得上半个爱迪生、贝尔、马可尼吗?
人类最神圣的遗传因子,就是善于梦想。只要你相信一个较好的明天会到来,则今天的挫折和困难对你就不算什么。对于那些真正善于梦想的人,甚至“铁窗石壁也不是牢狱”。
善于梦想的人,无论怎样的贫苦,怎样的不幸,他总有自信,甚至自负。他藐视命运,他相信较好的日子终会到来。一个伙计,会梦想到拥有他自己的店铺。一个贫苦的女工,会梦想着购置一所美丽的住宅。
正是这种梦想,这种希望,这种永远期待着较好的日子到来的念头,使我们维持勇气,减轻负担,肃清前进路上的困难、挫折,走向成功。
约翰·坦普登的高中时代是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温彻斯特度过的。他内心里经常梦想着有朝一日要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首脑。虽然这只是一名十七岁男孩的梦想,一个在一般人看来绝没有机会实现的梦想,但却是其人生目标的萌芽。
进入耶鲁大学后不久,约翰·坦普登的兴趣就从经营一般企业转移到研究评断公司财务之上。大学二年级时,他的父母由于生活拮据而无法再继续供他念书,迫使他陷入不知该休学就业还是该半工半读的窘状。要作这个决定非常困难,但因为约翰有自己的梦想,因此他很快地就作出了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毕业。最后他也做到了。他不但每学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也利用奖学金及一份兼差工作解决了学费与伙食费的问题。三年后,除获得经济学学士的学位外,同时还获得著名的路德奖学金,并取得全国优等生俱乐部耶鲁分会会长的头衔,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的两年,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这一系列的进取对于他将来从事财务经营有很大的影响。
约翰回到美国后,便与一名田纳西女子结婚。随后,他前往纽约,正式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他的起步是一家颇具规模的证券公司,他在公司里的职务是投资咨询部办事员。
不久,朋友告诉他有一家公司正在征聘年轻上进的财务经理。这家公司的名称是“国家地理勘察公司”,是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约翰听说之后,便前往应聘,因为他认为这家公司可让他进一步学到许多有关财务经营方面的东西,于是他就进了这家公司,一干就是四年。四年之后,虽然这家公司业务非常稳定,而且他的表现也不错,但是他觉得能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他又开始怀念起老本行了。于是,一咬牙,他又回到早先的那家证券公司工作,并等待机会。最后,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一名资深职员即将退休,这个人拥有八个相当有实力的客户,欲以五千美元出让。
这对约翰来说是相当大的赌注:五千美元相当于他的全部财产,若此举失败,他将会变得一贫如洗。而且,这些客户顶下来之后,能不能留住还是问题。这时约翰再一次面对重大抉择。最后,他一心想自立门户的雄心战胜一切,他接下了这八名客户,并且立即一一前往拜访,十分坦率而且诚挚地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理想与计划,客户们皆被他的热情与直率所感动,都表示愿意留下观察一段时间。当时,约翰才二十八岁。
两年的岁月很快就过去了,约翰几乎每天都在为员工薪金及管理费用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他连自己的薪金都拿不出来。两年期间,公司便是在这种拮据的情形下惨淡经营着,虽然如此,公司要求的服务品质并无降低,反而愈来愈高。熬到第三年,终于苦尽甘来,公司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客户也有显著增加,约翰自立的梦想终于实现。
今天,他已经是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总裁,拥有将近一亿美元的资产,并兼任某大型互助银行的常务董事及数家公司董事。于是,一名十七岁高中生的梦想在不到四十岁时就实现了。
梦想是指示我们走上至善之路的指南针。你的生命的内容,将全依你的憧憬而决定。你的梦想,就是你的生命历程的预言。
不要阻止你的梦想,信仰并且鼓励你的憧憬,发挥你的梦想,同时努力使之实现!这种使我们向上面展望,向高处攀高的能力,是与生俱有的。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又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它们从正反两面强调了立志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在逆境和挫折面前,一个人有无志向尤为重要,它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
“志向”,亦即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通俗地讲,“志向”就是一个目标,是人积极向往和追求的对象,它体现着个人的愿望,并指向未来。作为心理学中人的“个性倾向性”的一个方面,它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一个叫大卫·托马斯的美国人,刚出生就成了孤儿,从未有过安定的家庭生活,学习成绩也不好。他在八岁时就想自己开个饭馆,“这样,我就再不会挨饿了。”此后他一直追求着他的目标。十二岁时,他在一家小餐馆当店员,最终奋斗成经理。后来他救活了几家即将倒闭的炸鸡店,最终成为拥有3800家全国性连锁店的企业家。
大多数人没有明确具体的人生志向,这便是成功和幸福总是属于少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生胜者占总数的1%抑或更少,但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与他人截然不同,这就是生活和奋斗的鲜明的方向性,即由欲望和梦想演化而成的行动目标。
志向不但使我们的行动具有了依据,人生有意义,而且还能激励我们的斗志,开发我们的潜能。
这仿佛是个定律,在人生的前方设定一个目标,不仅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约束,就像跳高,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出好成绩来。
社会上的成功者,无一不对自己的目标一清二楚。他们有志向就有行动。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它。他们确定目标,同时又决定通向那个目标须走的道路。
志向的实现或称成功,也可定义为有价值的前进的具体表现。
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人”的系统也有同样机能、同样特征。当目标设定以后,人的“自我动机确立系统”立即开始“监视”与目标有关的反馈信号,并对意识下的“自动机”装置里的“自我形象”进行调整,同时下达实际目标所需要的各种“决定”。如果制定计划的意图含糊不清,或者选定的目标过分脱离实际,那么“人”的系统也会寻来找去,徘徊不定,白白消耗自己,甚至自我灭亡。
人生的胜者无一不具有明确的人生志向。
爱迪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全部发明多得叫人简直难以相信。1928年,美国国会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估计他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约值56亿美元。这些发明对我们今天的价值实在太大了,几乎是无法估计。
爱迪生的全部学校教育总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校期间,他的老师曾说他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少年,断言他的一生绝不会有什么成就。
然而——爱迪生终于成功了,他的秘密在哪里?
其中之一是,他具有设定目标的能力和追求目标的热情。一旦设定一个目标之后,他便使他的生活去配合那个目标,使它成为他的生命。因此,他把生命献给他的目标,并从目标获得生命,直到——“空气中发出了电的火花”。
他竭尽全力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读了一本又一本,读完了再买。
等他读够了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在他的实验室开始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点钟进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总是十分敏锐确切,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数以千计的实验工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忍受不可避免的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爱迪生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并且是经过审慎的选择。他对目标专注并倾以全部热情,加上丰富的想像和智慧,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选择。对于欲求成功的人来说,志向实在是须臾不可缺的。因为它是人生的目标,是生命的坐标。无志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又何异于行尸走肉!
高尔基说:志向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一公里路的目标,在完成0. 8公里时,便会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以为反正快到目标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走十公里路程,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七、八公里后,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巨大潜能。
伟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伟大的志向和目标。伟志成就伟业。
所谓伟大的志向和目标,无非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里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做一个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为人类和平繁荣而奋斗”、“做一个大律师,为国家的法制文明而奋斗”、“做一个企业家、亿万富翁,为中国的经济普遍腾飞而奋斗”、“做一个教育家,为中国人的素质普遍提高而奋斗”、“做一个有作为的省长、市长,为振兴不发达的现状而奋斗”等等。
因为你要解决大问题,为很多人服务,你就得有大本事,要有很多的知识、技能,有时甚至要超越个人的得失,作出某些重要的牺牲。在这一过程中,你逐渐变得有超乎常人的知识、能力,胸怀宽广,大公无私,以你独有的方式为人民、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而服务。当这种服务取得成效后,自然能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与尊敬——你便逐渐变得伟大。
人生会遇到不断的挑战,人生的目标就是应战的擂台,这是摆脱逆境的特效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有了清楚的梦想,加上反复地充实与描画,梦想就能变成实现目标的志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医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被投入了纳粹集中营。三年中他所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寻求意义而活着的。他与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他不断地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索着“人活着的目的”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然而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着、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徒双方的行为。据此他著写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的观察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即所谓失去生活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觉了弗洛伊德的错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伊德说:“人只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尔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有的人却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他还从实际中悟到,“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没有目的活着的人,都早早地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其总数的1/20,他们差不多毫无例外都是深知生命的积极意义的人。他们顽强地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埋着明确的志向——“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期待着和“活着与爱着的人重逢”。
在那充满死亡意味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一位好友曾对他说:“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弗兰克尔否定了这位朋友的悲观人生态度,他鼓励说:“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生命的贡献。当然,怎样做才能有贡献?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人的志向一经确定,就可看成行动的计划。当志向完全融于自己的人生时,目标的达到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成功属于那些不怕艰难困苦的人,只有那些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经受得住挫折“炼狱”般的考验,才得获得真正的成功。
客观地说,世界上有许多事我们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变的,同时,也有许多事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面对不能更改的客观环境的压力,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而要为了心中的理想,勇敢前进,不怕艰难困苦。
赵州禅师曾说过一句话:但愿所有人升天,惟希望你沉入苦海。而这句话在韩美林听来,则似乎对他而言。
韩美林是我国著名画家、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动物画堪称一绝,享誉海内外,他的那些堪称“世界之最”的石虎、铜牛、钢马们则足以说明中国当代艺术之伟大。
你知道韩美林为了这一天受了多少苦吗?你知道他能够顶住这些压力所依靠的是什么吗?依靠的是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概括成一句话,便是韩美林所说的:
“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我愿意为了艺术打入十八层地狱。”
“文革”开始不久,与“三家村”有牵连的韩美林便掉入了20多年的苦海。先是被批斗,接着又被投入了监狱。
但丁用笔描绘地狱,韩美林却亲自体验着地狱之苦,他把这一切都称为“炼狱”。
也许今天的人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
因为难以忍受的饥饿,韩美林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别人扔掉的、爬满苍蝇的5个包子皮;
也许其他的成功者也不曾有这样的感受:
听到碗响或讲一个“米”字就饿得满嘴口水浑身战栗起鸡皮疙瘩。
韩美林把这一切都忍了,他说:
“酸甜苦辣的人生,天堂地狱的世界,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艺术家,这就是炼狱,这就是苦海。”
经历过大灾大难的磨砺而挺过来的人,他们都有着一种超强的承受力和可怕的意志,似乎没有任何的苦难能够动摇他、战胜他。
韩美林写道:
“20多年后的今天,这5个包子皮在我身上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它练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它让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我虽然沉入了这无边的人生苦海,我却摸到了做人的真谛。”
“艺术家不仅仅需要阳光雨露,他更需要的是粪肥沃土。”
艺术上的成功,在韩美林看来并不是苦海的尽头,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升入了天堂。金钱、美女、名誉、地位,在韩美林眼里不值一哂,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他要继续承受一切苦难,创造更新的艺术辉煌。
1988年,韩美林工作室成立了,它为社会做出了大量贡献。韩美林为这个工作室撰写的双联是:
英雄笑忍寒天上牙打下牙,好汉不怕茹饥前心贴后心。
横批是:上下贴心。
在寒冬腊月,韩美林与同事们在高空架上做雕塑,扔递着馒头汽水,唱着“红高粱”,分不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分不出是泥是汗、是血是石膏。而这就是熔铸成功的炼狱。
韩美林说:
“我对学生们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我说: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是由苦难、羞辱、辛酸、失落、空虚与孤独组合起来的。”
“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再再忍,难舍难分地再再舍,我有女儿见不到,我有家庭聚不成,七情六欲被艺术事业夺了个精光,十全十美理想被中伤得缺腿少胳膊。”
“你知道,当一个男子汉是个什么形象吗?就是那只压在床底垫着床脚鼓着气,瞪着眼而不死的癞蛤蟆。十八层地狱,是锻炼汉子的最高学府。我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那些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朋友们,如果你能承受得住韩美林所曾经承受过的一半的压力,如果你能在这些屈辱和苦难中不倒下,那么,你的成功将会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