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快乐的源泉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运动也正在全球蓬勃发展。人们也认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心理健康运动正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得通过修身养性,并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始终保持以轻松愉快为主要特征的良好心理状态。

1. 心理因素在防病、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健康,怎样才算健康呢?没有病就算健康吗?不少人都知道,并非如此。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疾病和健康不仅与生物因素关系密切,还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通常都有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的病变,因此,也有人把心身疾病称为心理生理障碍。下面所罗列的常见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围:

①心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冠心病)、雷诺氏病、心动过速。

②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

③泌尿生殖系统:排尿障碍、阳痿、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

④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

⑤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慢性呃逆。

⑥皮肤: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

⑦肌肉和骨骼系统: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完全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一定还会发现心身疾病的家族成员远不止这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病因是不尽相同的,在此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冠心病和A型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医学家弗里德曼(M. Friedman)和罗森曼(H. R. Rocenman)把人的行为类型分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B型的人则刚好相反,悠闲自得,不好争强。结果在排除了食物、年龄、吸烟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A型组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组,而且容易复发;死亡率也大大高于B型组。

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和抑郁都能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与高血压症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在6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就通过研究认为,高血压症的病人大多有容易焦虑,易于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现在西方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症的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如有雄心,好高骛远,好活动,乐于竞争,为取得工作成绩而常常感到压力等。

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的食物、饮食无规律、遗传因素等,但不良情绪显然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溃疡病的发生,是由于人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的激动状态下,通过内分泌的中介作用,使胃液分泌持续升高,结果导致充血的胃粘膜容易形成糜烂的病灶。也有人发现,消化性溃疡病与一定的人格特征有关系,该种病人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上总是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头痛病。这种病人的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很容易烦恼,习惯于把愤怒、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总体情况而言,癌症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大敌。在探索癌症的病因过程中,人们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的疏泄的人,就容易患癌症。关于癌症,很早就有人发现它有自愈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专家们认为,癌症之所以会自愈,是因病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所致。免疫力的增强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并逐渐由正常细胞取代癌细胞;或者造成癌细胞无法适应的状态,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免疫力的增强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抑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使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的人则会通过相同的途径使免疫力明显提高,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使癌症自愈。这说明心理因素与癌症的自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上面的情况不难看出,人要想健康长寿,只靠有钱,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适,显然是不够的;光靠补充营养、服用药物或体育锻炼,也显然是不够的。诚然,对于健康长寿来说,的确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能对健康长寿发生影响的决不仅仅是物质条件,还有许多重要的因素,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

人们都知道,若论物质生活,过去的皇帝们的生活是一般人很难与之相比的。他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豪华宫殿,而且还有专用的御药房和太医院,是当时第一流的医疗设施。按理,他们应该比一般人健康长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多数是短命的。以唐朝为例,唐朝共有22个皇帝。其中寿命超过60岁的有5人,寿命最长的是武则天,活了82岁;还有7人活过了50岁;余下10人的寿命都在46岁以下。其中有几位是死于非命的,如:唐中宗、唐宪宗、唐敬宗、唐昭宗、唐哀宗都是被杀的,就不列入研究对象了。他们的寿命为什么会如此之短呢?有人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找出了6个主要原因:

①精神紧张。

②心情忧愁抑郁。

③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④贪图酒色。

⑤迷信炼丹,滥服药物。

⑥长期好逸恶劳,不参加劳动和运动。

在这6个原因中,后四项是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前两项则是心理因素。由于宫廷斗争激烈、政局动荡不稳,如:玄武门之变、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和安史之乱等,所以皇帝们虽然身居最高的地位,但要时刻担心被杀或被废,一个个犹如惊弓之鸟,于是,他们生活在精神紧张和忧愁抑郁的状态之中就在所难免了。可见,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和寿命的重要因素,单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不能保证健康和长寿的。

2. 心理健康可使人幸福长寿

现在青年人的幸福观更多地倾向于以自我为出发点进行评判了。多数人认为,自己生活愉快便是幸福,不一定要赚很多钱、做很大的官。他们的回答,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说不是好答案,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的这种心态对身心健康有好处。

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大人物,然而不少大人物虽然取得了权位、金钱、声誉,但他们之中不乏心境悲凉、痛苦终生者。

每个人都可能遭受情场失意、官场失位、商场失利等方面的打击,每个人都有过幸福时的欢欣、顺利时的激动、委屈时的苦闷、挫折时的悲观、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人生总是酸、甜、苦、辣都会遇到的,不可能一直充满阳光,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验,有人欢笑有人愁。欢笑者,生活美满幸福;忧愁者,生活更加没有滋味,孤独苦闷长相随。仅有1000万人口的比利时,抑郁症患者就高达50万人之多。比利时每年要为抑郁症病人花去13亿美元的费用,这还未算上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时的间接支出。中国及外国的名牌大学中,很少没有发生过自杀之类的恶性事件的。

美满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情。外在世界是一回事,我们的内心世界又是一种境界。我们欢欣鼓舞、兴高采烈,或者孤独苦闷、垂头丧气,主要由我们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态度来支配。事物本身只是影响我们的态度,并不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

只要心理健康,美满幸福就可能长驻。心理不健康,即使有山珍海味、金钱权势,内心仍然可能痛苦、凄凉。心理健康,可使人积极地面对一切,化忧解难,驱除消极情绪,获得美满感,获得幸福感。

古人想长寿,今人更希望命长。生意人看准了人们希望长寿的心态,推销吃的、穿的、戴的、用的产品时,广告语中总要加些“有益健康长寿”之类的语句。消费者面对口服液大战、西洋参大战,面对种种所谓的保健品,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选择、选择什么。

希望健康长寿,首先应该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开始。

贵州省一位寿命146岁的农民,他多年身体有残疾,腿脚不灵便,但内心却乐观、开朗。

杭州百岁老人张任天,从不吃人参、鹿茸等补药,却非常注意及时排解心中的不快。

江苏泰州百岁老人周王氏,称自己的肚子是橡皮性的,大肚可容很多难容之事,很少生闲气,很少烦恼伤神。

常州百岁老人姚金宝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心补。心补即开心、乐观。

许多长寿者都有共同的养生秘诀:心怀坦荡,乐观开朗。

长寿,不是靠山珍海味、金钱美酒来堆砌成的。健康的心理是达到长寿目标的必备条件。怒伤肝,思伤脾,消极情绪可以使人患病。同时,积极的情绪又可以使人们恢复健康,或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战地医院中的医生们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愈合得快,而且愈合得好;失败者(如俘虏)的伤口愈合得慢,且愈合得不好。国外一些医院,医生和护士专门训练危重病人学习笑。多笑,能取得一些奇妙的疗效。中国古人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现代医学对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愉快情绪等积极心态以身体健康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有一首含义深刻的诗,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其意蕴: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我们抛开此诗哲学上唯物与唯心之类的争论,用它来指导养生之道是会受益无穷的。希望长寿,首先应该从自己的心理健康抓起,不要在补药等外在的东西上白费力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心灵建设,人们已把请心理医生当作司空见惯的事,愿意花1小时100多美元的高价请好的心理医生为自己服务。而纽约州一年在心理卫生方面的预算高达23亿美元。这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3. 心理素质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詹纳是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的获得者。他从体育比赛的角度也作了与此相类似的表述。他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最容易从他应付挫折的方式中看出来。有这样一个故事:1989年,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宣布结果时,他名落孙山。得知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然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是统计出了差错,实际上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但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在今后艰难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心理素质太差,光学习优秀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有一位女同学,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学习上的尖子,但考入一所名牌大学以后,发现班里每个人差不多都是原来所在学校的尖子,在这样的集体中想再拔尖是很难了。她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于是她给母亲留下了一封遗书,就这样悄悄地、匆匆地带着她的青春年华踏上了黄泉路。她走得那样急,甚至都没能多回头看一眼,还有多少属于她的美好的东西。

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叫张毅,当时正读小学三年级。他学习优秀,还是班长和少年队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他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他的姐姐张萍(五年级学生)将茶话会上分到的四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另外两块准备留给妈妈。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姐姐不同意,张毅便大发脾气,狠狠地踢了姐姐一脚,就跑到楼上并把门反锁上。张萍见弟弟真的生气了,害怕妈妈责怪,于是赶紧叫弟弟下来取剩下那两块糖,但张毅还是不出来。张萍着急了,连忙请人帮忙把门打开。屋里的情景顿时让人惊呆了,只见他的红领巾拴在窗框上,小张毅已经用它将自己吊死了。

1993年10月9日,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四创电器商店”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犯罪分子用乙醚把该店副经理曹某弄晕后再用匕首刺成重伤,然后抢走200多元钱及其他一些物品。警方认为是芮煜明干的,于是向全国发出了通缉令。芮煜明何许人也?他是南京某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三好学生,1982年由长沙到南京读大学,学物理专业;1986年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担任校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1989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化学系的博士,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他的人生目标是:“30岁做学问,40岁搞经济,50岁当官,而且起码是市长以上的官。”他觉得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该迈向第二个目标了,那就是搞经济,然而初次下海就翻了船。以前一帆风顺的经历培养了他狂妄自大的个性,他相信凭他的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因此他难以接受经商赔本的现实。怎样才能筹到资本呢?想来想去,终于盯上了四创电器商店。

作案后,芮煜明逃到桂林。他得知当地一个高新技术公司为一个合成气项目招聘人才便去报名,结果被当场录用。芮煜明确有才华,仅用了两个月就把这个项目搞成了,他的能力深受公司赞赏,决定聘他为公司经理。转眼间,八个月过去了,芮煜明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罪犯,他没料到会在因嫖娼被拘留时暴露了他的罪犯真面目。

芮煜明的犯罪使他周围的人都感到很震惊,他为什么会犯罪呢?让我们听听他的自白吧。“我是个人人仰慕的博士生,所有人都把我看成天才。可谁又知道,做一个‘天才’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得时时刻刻绷紧自己的神经,决不容许第二个人超过我。我生活得很孤独,没有朋友,没有娱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做,也不敢做。跳舞,怕踩了同伴的脚;唱歌,怕唱走了音;甚至说话也怕讲错。成天谨小慎微,把自己隐藏在假面具之后。”但同时,“我感觉到自己无所不能”,“无论干什么,我都是最棒的,甚至抢劫”,而且“我一直都十分幸运,这一辈子我很少遇到挫折,这一次我相信也不会出事”。从芮煜明的自白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心理素质很差,个性发展是失常的。假如有人能早些帮他进行心理矫正,恐怕就不会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状况都不会是很完美的,在我们的个性中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傅雷先生在1937年为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所写的译者献辞中有两段很好的话: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4. 重视心理保健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重视心理保健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医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揭示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人们认识到防治疾病、保障健康若不考虑心理因素是根本不行的。通过利用心理因素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是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也是使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途径。

(2)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染性疾病由于有了较好的防治手段,如:预防接种、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应用抗菌药物等,一般都呈下降趋势。而心血管疾病、癌症、脑血管疾病和自杀等则跃居前列,成为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当今这些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的发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而且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这些疾病,心理学的手段都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帮助。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3)心理疾病在蔓延。心理疾病增多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照目前的情况看,在未来不远的时间内,心理疾病将会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之一。

(4)整个人口的文化水平在提高,科学普及工作也越来越加强,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的健康观念,接受和理解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5)心理学的理论越来越完善,心理学所提供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有效。单就心理治疗方法的种类而言,其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有人作过统计,在美国,1959年有36种心理疗法;1976年有130多种心理疗法;到1986年则有400多种心理疗法。心理学的完善和发展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6)心理因素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7)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是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

我们不能把心理保健的任务只理解为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心理保健的任务还包括提高心理素质和发掘、利用生命潜能两项任务。这些任务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人的心理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只要我们能自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一定会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会使我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