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警惕真诚的大敌

1. 以实为本戒浮伪

以实为本,是立身处事的基本准则。

“实”,是人生道德修养中的瑰宝。为人诚实的人,可以广交朋友;敢于求实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勤于务实的人,可以干一番事业;作风朴实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思想充实的人,可以使自己富有朝气地度过一生。

以实为本,就要崇实,诚实,笃实,求实,务实,朴实。

崇实,就是崇尚实际,尊崇事实,这是做到以实为本的思想根基。崇实,应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崇实,应做到勿图虚荣,勿图虚名。崇实,就须牢记古人之金言:“有名而无实,天下之大患也”;“无实之名,祸之门也”;“名过实者有殃。”只有做到了实心,实言,实行,实效,才算真正做到了崇实。

诚实,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忘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他认为一个人立身行己,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诚敬。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强调:“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见,诚实是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求学立业之本。正因为如此,在自我修养和待人接物中,一定要恪守诚实这一做人的根本原则。

笃实,是为人处事的第一要义,是“欲当大任”的重要条件。笃实,要求我们忠诚老实,为人敦厚,办事实在,诚实可靠。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欲当大任,须是笃实。”就是说,一个人要当“大任”,必须具有笃实精神,否则难以当“大任”、“成大事”,甚至会一事无成。

求实,是一个人追求真理,讲究实际最可宝贵的精神。它要求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把干劲、热情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遇事不要听风就是雨,而是要核实,求真实,弄清虚实。做人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求实。尤其是在风风雨雨的时候,敢于求实是不容易的,要有胆量,要敢于承担风险。求实,是伟大的人格力量。

务实,是成功的第一品质,是中国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的优良传统。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学者曹瑞在《明儒学案》中说:“人为之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若这里功夫欠了分毫,定是要透过那里不得。”不论是做事还是研究学问,都要务实。务实须“四戒”——戒空,戒虚,戒浮,戒伪。要不说大话,不悦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不刮浮夸之风,不容浮伪之言,而要脚踏实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朴实,是一个人纯洁、纯朴优良品德的表现。在自我修养中,要培养自己朴实的品格,做到“四忌”:一忌言过其实,二忌有名无实,三忌华而不实,四忌虚假失实。

以实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实干。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十个吹牛大王,不如一个哑巴干将;嘴上的高楼,不如用手盖起来的茅屋。伊朗有句谚语说得好:如果空话能造房子,那么驴子就可以造一条街。所以说,实干是掷地有声的品质,实干是最好的语言。

我们反对说空话,但不反对能言者,且提倡能够做一个明理之人。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我们修身正心的目的,就是争做“国宝”而不是做“国妖”。

2. 自尊自爱不自轻

一个真诚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自尊的人。因为对一个不讲自尊的人来说,连自己的人格都失掉了,又有什么理由来讲真诚呢?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道德感情。己行自尊,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这是别林斯基的名言。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它有助于激励人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缺点,推动人们实现所向往的目标。所以说,自尊心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尊心一经消失,人格就要变质、人品就要变味。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历史上许多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容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家境十分贫寒。1847年他到美国留学,虽身处异地,却时刻思念着祖国,他说:“常思在此时学习,以为将来效力祖国之预备。”他怀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为继续深造而争取奖学金时,校长说:“如果拿了奖学金,毕业后,必须作传教的牧师。”他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怎么能让外国人改变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呢?后来在乔治亚州隆伐那妇女会的资助下,才得以继续深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人们称赞他人穷志不短,保持了民族气节和自己的尊严。当时有“容闳虽贫,傲骨殊棱棱”的赞语。

自尊者既不傲慢又不自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常常也是重信义,善交际,不为环境所牵制,不做情欲之奴隶,不轻人,不傲慢,不自轻,不自贱的。他们知道:自狂会妨碍自己的进步;自贱会丢掉自己的人格。因而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能冷静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也决不失去自尊,总是不停顿地向前、再向前。著名政论家邹韬奋有句名言:“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人要自尊但不能唯我独尊。唯我独尊,就是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或者像西楚霸王那样目中无人,那就不仅会降低自己的人格,而且最终总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与世人的唾弃。

自尊心是在互尊互敬的气氛中形成的。要想人家尊敬你,你必先尊敬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一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人,不论地位有多高,才华有多大,人们也不会真正尊重他。

人要自尊必须抛掉自卑。一个人既不要狂妄自大,又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为取悦于人而不顾自己的人格。明代有个宦官叫贾桂,他在极有权势的大太监刘瑾面前奴颜婢膝,别人让他坐下,他说“站惯了”,而他对下边却是另外一副面孔。在古装剧《法门寺》里那个白脸太监就是他的形象。这种人哪谈得上自尊呢?别人又怎么会敬重他呢?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万万不可丧失理智,要冷静思考。在史书里有一段描绘了张良与圯上老人的交往:

说的是张良年轻时,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老人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的鞋掉到桥下了,去把鞋给我拾起来吧!”张良愣了一下,见他是位老人,就把鞋捡了起来。这时老人又伸出脚来说:“替我穿上吧!”张良又帮老人把鞋穿好。老人站起来,扬长而去,走了一里多路,又回来。他对张良说:“好小伙子,你真是可以培养教育的啊!过五天,你清早到这里来见我。”之后,这位老人送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叫他好好学习。后来张良努力钻研,兵法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刘邦的主要谋臣。

张良对待这位老人的考验,是抱有极大的忍耐与涵养的,当他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没有怒发冲冠,而是理智占了上风,既恰当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果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不冷静对待,就可能怒从心头起,祸从天上来,既会招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又会降低自己的人品,自尊心反而被践踏。

自尊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个人的自尊心,一种是民族的自尊心。个人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的心理意识,叫做个人的自尊心;一个民族维护自己尊严的群体意识,叫做民族自尊心。做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像先贤那样,发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维护民族的尊严。

3. 勿媚于人不自贱

谄媚就是“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谄媚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不正常的手法和卑贱的态度,去博得被谄媚者的欢心。在人际交往中,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自我贬损、巴结投靠,则是谄媚者惯用的手段。

谄媚者有谄媚之术。利己性、实用性、欺骗性和无耻性,是谄媚术的主要特征。

谄媚者人格低下,它可以把自己人格的尊严剥落得一丝不挂,因而这种行径历来为人们所唾弃。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即这种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是缺少仁德的。

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为了讨取主子的欢心,为了博得上司的赏识,为了升官发财,总是卑躬屈膝、趋炎附势、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谄媚于人。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奴颜媚骨,完全是出于“患得患失”的私欲。

汉文帝的宠臣邓通,“无他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文帝生有毒疮,邓通常为文帝吮吸疮中的浓液。此事就连文帝的亲生儿子也嫌其恶臭而“色难之。”如此诌媚,果得厚报:毫无才能的邓通,“官至上大夫”,且得到了文帝赏赐的铜山,允许自铸钱,于是“邓氏钱布天下,富如此”。

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还甘当主子的棍棒和鹰犬。为了替主子排除异己,他们告密、造谣、诽谤、构陷,“无所不至”,成为社会不良习气的一大恶因。

谄媚于人的恶习,不仅自损人格,而且蠹国败政,它吞噬民族的灵魂,毒化社会的风气,侵蚀国民的机体,扰乱国家的安定。我们一定要坚持戒之除之。而这,需要大家从自身做起,勿媚于人。

①要克服私欲。谄媚是私欲膨胀的产物。克服私欲,无私则刚,刚直才能不阿,这是勿媚于人的根本。惟其无私,才能无畏,既不需要巴结人和奉承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巴结和奉承。

②要珍重人格。谄媚者奴颜媚骨,低三下四,为正直的人所不齿。珍重人格,是勿媚于人所必需的品德。

③要坦率真诚。谄媚者多是专挑对方爱听的话去说,专拣对方高兴的事去干。坦率真诚、直言不讳,是勿媚于人的行为规范。

此外,培养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除了勿媚于人外,还要不喜人媚。有的人,对上是谄媚者,对下又成了谄媚的对象。这种人,对上一副面孔,而对下则是另一副面孔。清代诗人袁枚专为谄媚者写了一首《戏咏箸》诗:“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此诗以箸喻人,入木三分。箸,筷子也。筷子对下,有则取,取之不断,乃至不惜夹净;对上,主动送,投其所好,忙个不停,然而是否“能知味”,恐怕只有自己明白。人如果像一双筷子一样活着,那岂不是人生的悲剧!

闻媚言则喜,见媚行就悦的人,必将在飘飘然、昏昏然中被谄媚者所坑害。正因为谄媚孕育着极大的危险性,所以哲学家们早就提醒人们:“奉承不用花钱,但绝大多数的人却不自觉向奉承者付出巨款。”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有三句识别师、友、贼的名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媚我者,吾贼也。”

我们要自觉地加强思想修养,努力做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做一个勿媚于人的正直人——不为私利而取悦于人,不惧权势而奉承于人,不昧良心而讨好于人,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防范媚言媚行的堤岸。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