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是一种认识能力,与另外几种认识能力融会起来,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地掌握知识。学习活动也是认识活动,掌握知识需要想像力的支撑。其作用可从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是想像力自身的力量,用以加工各种表象;另一方面想像力与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结为“合力”,对学习知识技能发挥综合作用。从它对学习活动的多方面影响来讲,我们认为想像力是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想像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家知道,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学习成绩并不优秀。据资料介绍,他考初中时曾因数学不及格而没有被录取。其家境也很清贫,但他没有被各种困难所吓倒,他给自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别人在一天时间能学好的,他就花两天时间学,后来逐渐地赶上了别人。以后他竟然超越了其他人,人家学一天,他学半天或更少时间就掌握了。第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并且在中学时已经在数学方面展露出非凡的才能。他看了许多参考书,仅《范氏大代数》这本书就连续看了几遍,演算了上万道习题;与此同时,他的想像力也获得高度发展。考入北大数学系后,他开始走上数学家的成才之路。人的才能都是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积累知识可以丰富想像力,从而打开智慧的大门。
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知识是人类生活和经验的总结,是青少年进行中介联想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框架和整个体系,联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创造想像能力,可以使知识在较高水平上进行重新组合,甚至将无联系的知识经验,通过信息加工改造,而想像出新的知识组合,使青少年的知识面更宽广。只有掌握较多的知识,才能对新问题有所发现,进行高水平的想像活动。但有时也出现相反情况,如有些人获得的知识经验较多,其想像反而可能会受负面影响,因为有些传统的知识经验,能使人产生学习上的定势,阻碍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想像,所以影响想像力的正常发展。一位女学生在高考前夕,曾经阅读了大量“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原本想积累些素材,以便高考时借题发挥,然而,却事与愿违。考试遇到新题时,她总是想用优秀文选的一种模式去生搬硬套,结果并没有想像出合适的内容。可见,知识经验的丰富,与想像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丰富知识经验只是提供发展想像的可能性,要让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其它因素。
美育活动是通过审美需要的过程而实现的。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部活动过程。例如,青少年在绘画学习活动中,当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时,首先让他们感知的是画家笔下的女性美,然后,很自然地联想到周围女教师、女学友的秀美气质。这是因为画家以柔和的笔调、优雅的线条,创造了一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温柔、美丽的女性形象,使人赏心悦目。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会得到启发,学习模仿伟大画家的笔法,创造出让人们感动的美好形象。
美育活动的实质就是审美过程,想像在其中发挥着四种功能:
当我们想像某种事物形象时,要捕捉该事物与头脑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关系,而脑子里的事物形象,要靠观察去获得,观察的过程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青少年参与审美活动,可以从中悟出许多新的知识。
由于审美联想贯穿活动始终,联想是想像的初级形式,所以,使参与美育活动的青少年广泛地涉猎知识,引起对许多新事物的学习和探索,可以增添求知的乐趣。美育的知识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这更可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有感染力量的因素。美的事物能使人产生满足和肯定的情感体验,它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推动力,促使审美想像和创造活动持续下去。想像以情感为中介,沟通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并加以重新组合,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想像,想像和情感相互交织,使审美活动不断深化。
任何审美活动都有审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审美理解,这种学习就不会成功。理解美的内容应当和直觉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对自然美的理解就总是和桂林山水之美的直觉印象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青少年应在审美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想像力。首先是发展多种爱好,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使人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想像也因此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有的人对任何美育活动都不感兴趣,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受个性特征的束缚。但是,人的生活情趣是通过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就能为自己开辟一片艺术天地。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像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像的有力手段。”参与一种艺术活动,就是让自己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增添审美情趣,以便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其次是尝试学习摹仿发展想像力的直接方式,就是学会摹仿。摹仿是伴随着人的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的活动。例如学习书法,无论是柳体、颜体,虽其风格各异,但都应以临摹字帖为先。摹仿得越接近字帖,表明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能力越强,这是因为通过摹仿把握了各种字体的风格特点及其联系,自觉地将字帖上的字与自己临摹的字加以对照,体验美的特征,并且在前人书法基础上加以创造,走出自己的新路。这一临摹的过程就是再造想像乃至创造想像的过程,人们在摹仿的过程中提高了想像力。
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少年时代就有“独出心裁”的志向。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就读时,她的文理科学习均是优等。有一次国文教师在她的作文上批示了“眼高于顶,笔大如椽”八个字,称赞她独特的立意和文笔以及超人的创造想像力。人的创造想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和锻炼,其方法就是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意向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它对人的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可以指引活动的目的与方向。创造想像的意向主要指这种“独出心裁”的意向。
发展少年的想像力,应当从培养创造想像意向开始。如果吴教授没有漫长的刻苦学习过程,就不会形成创造想像的意向。创造想像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它们加工改造,实质就是一种意向活动,并表现在所有的智力活动中。演算习题要求创造想像;做好理化实验,需要创造想像;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能够体现创造想像;而命题作文更要应用创造想像,一切意向活动都不能离开想像。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可以促进少年非智力素质的快速发展。
如何培养少年创造想像的意向呢?
喜欢活动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意向。参与活动可以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满足,有利于培养创造想像的意向。吴教授从小喜欢物理实验,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就一心扑在物理学科学实验研究上面,创立了杰出的成就。科学实验使她具备了强烈的创造意向和很高的创造想像能力。
创造想像离不开自信心这种个性心理品质。自信心就是坚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缺少自信心的青少年,做事情缺少目标,情绪容易波动,或者出现焦虑;在学习活动中,不敢说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不敢表达自己的设想,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创造想像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参加活动时,缺乏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其刻苦性和自制力也很低。而具有自信心的少年,对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充满信心和力量,相信自己的智慧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和险阻。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磨炼着创造想像的意向。我们建议青少年:①在活动中经受考验。只有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锻炼自信心。②不断获得成功经验。为此,除了更加努力外,还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依据主客观条件制定经适当努力就可实现的目标。③在与别人交往合作中体验自己的力量。
动手操作不仅可发展青少年的技能,同时也培养着创造想像的意向。这里说的动手操作不是写、算、练习那种单项操作,而是系列动作组成的活动过程。动态的操作过程,可以增强学生视、听、动等各种感知的综合能力,促使青少年在学习中有所发现,这既训练全身活动的协调性,又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有利于创造发现。
青少年创造想像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想像的动机,创造想像的兴趣,创造想像的信念和成就感。
青少年创造想像的发展,要受自身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当然,少年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可塑性,因而就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受到阻碍。青少年应当了解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只有把握好内在辩证关系,才能有利于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创造想像动机是创造想像的直接推动力。动机在创造想像活动中表现出三种功能: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②指向功能——指向创造想像的目标,按目标、标准加工表象;③调整功能——主体进行创造想像时,能否成功,维持整个程序,达到目标,取得成果,都依靠动机的调整功能。北京市一位中学生把全市公交线路进行测量和调查后,创造出一幅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交通线路图。图中由哪个始发站到哪个终点站,距离多少公里,途经什么站名,都标示得非常清楚。假如他没有强烈的创造想像的动机,就不可能行程往返数百里,走街串巷,牺牲每一个节假日,战胜那么多艰难困苦,也就不可能做出科学认真负责的考察。
这位少年的创造想像结果,也离不开浓厚兴趣的支撑,他对北京交通线路的好奇心已经达到着迷的程度。每天除了学好文化课程和相关技能,他的全部精力和爱好都投入到了这项活动之中。为此,他多次受到北京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奖励和表彰,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播放和宣传其创造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想像素质。
兴趣是促成创造想像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快的活动中,想像的主体也能感受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在这位北京少年创造想像的过程中,兴趣发挥了准备、推动和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