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如何发展人的想像力

1. 利用编码,巩固长时记忆

亚里士多德说过:“记忆和想像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想像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利用想像过程,集中形象信息,并且帮助青少年学习处理信息,实际上就是提高他们的记忆水平。

(1)积累形象信息

利用想像过程,可以促使青少年储存更多的形象信息。据科学家们实验结果证实,形象信息比言语信息记忆能量大得多,也就是说记忆效果好得多。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先拿出一套图片,让被试逐一学习;再拿出另一套数量比前一套多一倍的图片,一对一对地(其中有一张先前学习过,另一张先前没有学习过)呈现出来,让被试把这套图片中先前学习过的都选出来。这是一类测试。另一类是用上述同样方法测试成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先前学习过,另一个词先前没有学习过;让被试把先前学习过的全都选出来。测试结果告诉我们:选择图片的错误率是1. 5%,而选择单词的错误率达11. 8%。这一实验说明形象信息的记忆效果远远超过文字信息的记忆效果。这虽然是测试记忆效果的实验,却也考察了想像的过程,因为没有再造想像的参与,这项实验就根本无法进行。再造想像为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形象信息,经过信息加工,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记忆水平。

(2)学会处理信息

青少年的记忆潜能是非常惊人的,如何发挥这种潜能,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只注重记住知识内容,而不讲究掌握记忆策略,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信息加工原理的指导下,使青少年学会把获得的信息进行编码,这是提高记忆水平的最佳策略。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需要记忆的材料主要有语词概念和图像或形象两类,编码也可按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方式进行。

言语编码要求人依靠语词、概念进行加工整理,按语词含义、概念间的关系,分成各种类别来记忆。表象编码要求人利用记忆表象,将感知过的形象,以及依据各形象间相互关系,经过想像的加工组合来记忆。两种方式的编码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若想深化记忆就必须做到两种编码方式的结合。

(3)激活单元知识

长期的学习活动,使青少年都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之所以能形成长久的记忆,是因为经过认知加工。知识结构是以“单元知识”形式组合而成的,作为一个个知识单位储存在人的头脑里。越是加工成单元的知识,越是经过信息编码的知识,就越容易被学习者“激活”。由于想像和思维参与了对单元知识的深加工,使得单元知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有利于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编码,因此,也巩固了长时记忆。加工越充分的单元知识,其记忆越长久。

2. 借助回忆,加强中介联想

在认知学习时,人们头脑里原有表象的再现主要靠回忆。因为人们将外界的各种知觉材料已经转化成表象储存起来,所以当活动需要提取某些素材时,即会引起种种回忆。回忆不再是感知觉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积极的智力活动。尤其是复杂回忆,还需要依靠中介提供有关线索才能实现。

联想在复杂回忆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什么是联想?由当前一种事物(或形象)想起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或形象)的心理活动,即联想。在想像过程中,联想是由一种记忆表象想到有关的其它记忆表象,它在表象之间起连接作用。这种作用促使认知学习发生变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一位学生在写命题作文《记市中心的广场喷泉》时,由于他不曾看过广场喷泉,他就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因而没有想像的素材。后来,他亲自去市中心广场仔细观察了喷泉,记下它的外形,喷泉的水柱高度,泉眼的数量,以及周围衬托的景物和气氛。这些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回来后终于写出了广场喷泉的真实面貌。加之对外省市喷泉的联想,开拓了他的写作思路,把一个仙境般的“广场喷泉”描绘得栩栩如生。

联想不仅连接多种记忆表象,而且还揭示各种表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

接近联想揭示记忆表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如在考查某一化学元素的特征时,学生可以通过它在化学周期表中的位置把它想出来,而且能想像出它的特征。

类似联想揭示几种记忆表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化学元素“溴”的特征时,学生可以根据与它同一族的其他元素如氟、氯、碘的特点把它想像出来。

对比联想揭示几种记忆表象的异同关系。如学习哺乳动物的特点,不妨与非哺乳动物鸟类或鱼类的特点相比较,就很容易想像出哺乳类的所有特点。

总之,由于联想的中介作用,促使青年认识更多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丰富想像的内容,提高青年认知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3. 综合运用表象,发展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青少年综合运用表象,顺利完成想像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综合运用表象包括获取表象、储备表象、提取表象、改造表象等多种能力的结合。这样的综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必须经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以及个人的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1)获取表象的能力

获取表象的能力,即留心生活,观察事物和积累表象的能力。前面已经说明,表象是感知的事物形象在人脑的再现,感知事物则要求深入生活,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然后记录整理。

认真观察。获取表象要求人们准确感知事物,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

记录整理。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保证人们用多媒体手段来获取和保留已经得到的表象。如录像(视觉表象),录音(听觉表象),画成图表或图画,为想像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

(2)储备表象的能力

储备表象的能力,即借助思维过程对原有表象给予整合并加以保存的能力。储备表象不仅保存已得到的表象,还可使表象序列化。为此需要青少年学会归类,其具体做法是:

分类概括。对已有表象从内容上加以简化和概括,消除不重要的枝节,保留那些主要特征和形象。

理解升华。对已经保留的表象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理解,并且在概括基础上,对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加以区分。由于思维参与了整个过程,可以使青少年的想像水平得到提高。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实验:他让许多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战争”的文学故事。过了一些时间,再让他们把故事回想出来。这些被试都在自己头脑里原有表象的基础上,依据故事内容进行想像。由于每个被试理解水平不同,对重现的表象就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想像内容增加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过逻辑学训练的被试者,其想像内容中却删去了大量鬼的内容,使故事想像得更合乎逻辑。这个实验说明储备表象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记忆表象受到思维活动的整合,使想像表象内容获得升华。

(3)提取表象的能力

提取表象的能力,即利用信息交流促使表象活跃起来,充分发挥效能。提取表象最主要的渠道是信息交流和讨论思辩。

信息交流。人经常生活在群体之中,沟通信息是群体的重要功能。信息交流包括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两个部分。传递信息首先要求青少年学会组织信息。当提取头脑中储备的表象时,需要利用想像,对记忆表象加以整理,然后决定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当接受他人信息时,把这些信息尽快纳入自己的记忆表象之中,加以积极思考,对信息中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概括。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可能进行加工和重组,为改造表象打下基础。

讨论思辩。在群体中展开讨论,是提取表象的主要过程之一。参与讨论的各方,不仅为了沟通信息,还包括反馈信息,听取反方意见,可以对原有表象进行补充或改进,使自己获得的表象更准确鲜明,有利于创造想像。例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根据一份别人整理过的二十页档案材料,受到启发而展开创造想像,构思出一部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享誉全世界。

(4)改造表象的能力

改造表象的能力,即采用不同的变通方式对原有表象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变通方式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变通方式是链式。它是在一个方向上递进式的加工。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少年时代酷爱读书,并且有一套很好的读书方法。第一遍读个大概,第二、三遍逐步加深体会。他喜欢读古代名著,《聊斋》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书。起初,有很多生僻的字看不懂,而且又无处查,但他总是坚持读下去;书中人物、情节所留下的表象,经过两三遍的理解和加工,达到了熟和精的地步。这种加工方式就是链式。

第二种变通方式是环式。它是由一种活动开始,对头脑里的表象做循环式的加工。仍以苏步青读书为例。他酷爱数学,觉得要想全部读懂数学书非常不容易,于是就采取边读、边联想、边做习题的方法。到了读最后一遍时,练习题全部做完,内容也就都明白了。他认为:书要读到你晓得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这才算读好、读精了。这就使头脑中储备的数形表象得到多次锤炼,达到精确的程度。

第三种变通方式是轮式。它是围绕一个中心对多种表象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还以少年的苏步青为例。上中学一年级时,他用创造想像构思,以《左传》的笔法写出一篇作文,令老师感到震惊。这时苏步青已经看出教师疑惑的眼神,于是他告诉老师自己会背《左传》。老师听后立即任选一篇让他背,他果然很快背出来了。他能背诵多篇古文,并且都能理解其中心内容。他在掌握《左传》中心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记忆表象做了多种加工,创造出了一系列成果。

第四种变通方式是综合式。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是复杂的,有时对原有表象所进行的深加工,实际上已经是上述三种方式的综合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