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首先要观点鲜明。当然,揭示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手段,点石成金,达到既一针见血,又使对方悦服之效。
用什么样的语言说服别人,不外乎两种方式: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动之以情;巧妙点化,一针见血晓之以理。而后一种方法使人豁然开朗,顿时领悟,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叶剑英同志曾以高超的语言艺术,用很短的几句话,就说服了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普遍都不安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才够味儿。
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动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突然出现的奇兵,以奇取胜。
叶剑英劈头一句“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发语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精巧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铲除了。
卢沟桥事变后,举国上下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此期间,陈毅同志在江西大余与当地国民党代表谈判。他舌战群顽,要求国民党军给北上抗日的南方游击队让开通道。可对方却话中带刺地说他们“兵太多”。
陈毅同志相讥道:“你们兵多不愿北上抗日,还要游击队陪着吗?”
这话说得巧妙,一针见血,使对方无以作答。
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民主运动,逮捕了“七君子”。沈钧儒先生在法院受“审判”时,其中有段舌战是这样的:
法官问:“‘抗日救国’不是共产党的口号吗?”
“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沈先生答。
这段话,以“吃饭”作类比,反驳了对方认为凡是共产党做过的事别人就不能做的荒谬主张,驳得法官哑口无言。
要想说得巧妙,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意愿,抓住关键,以巧妙的语言,或者说服别人,或者反驳对方。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巧妙适应,在此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