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知识,主要靠阅读。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这条途径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启心智,增进学问,拓展才能和智慧。有些人口语表达时如行云流水,语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往往与之读书多有关。广泛阅读可以使我们打开思路,扩大眼界,提高想像和联想能力;还可使我们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对问题认识透彻,能窥见事物的真谛,其口语表达就有一定的力度与深度。
其次,阅读还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识积累。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世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观察和调查。广泛阅读,可以帮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知亲历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与知识,又常常成为口语表达时必须的材料。
再次,阅读也是我们掌握口才、学习口语表达规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对口才理论的阅读,懂得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使人们更自觉地按规律来指导口才的学习。另一方面,阅读好的口语表达成品,如精彩的演讲稿、辩论稿,公关、谈判、面试等具体的实例,这是一种“实物教授法”。因为优秀的示例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表达经验、表达技巧和表达方法。这些经验、技巧和方法,学习者看得见、摸得着,读多了、模仿次数多了,就会把它们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助于改进和创造,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当然也就逐步提高了。
英国一位大政治家约翰·伯莱特15岁就被迫辍学,到一家纱厂做工。多年来他坚持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能熟练地背诵拜伦、密尔顿、雪莱的长诗及莎士比亚的剧作台词。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演说家。
另一位英国政治家彼特,十年如一日地将每天读过的一两页希腊文或拉丁文作品译成英语,在这过程中其口才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说:“现在,我已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不必费思想,就能把适当的意见和准确的字句,井然有序地排列起来,决不会有一些紊乱或谬误。”
由此可见,正是阅读使之深谙表达之道,说明读书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确实是很大的。
第四,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知识贫乏是造成语言苍白,词汇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口才技巧,就要大量阅读,一方面,仔细揣摩书中语言的精微之处,培养辨别语意的敏感;另一方面,熟悉名篇佳作中的精彩妙笔,以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表达时准确、简练、生动、得体的语言就会不召自来。
阅读应该掌握以下一些原则: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三百”、“万卷”均指要多读。
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光是参阅和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1500多种;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更是博览群书的产物,单是《小说旧闻钞》就读了90余种1500多卷。
通过多读,博采众长,见多识广,才能将许多书籍进行比较,进而提高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
所谓“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其中的“破”和“熟”都是指要读得精透。只有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吃透,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精华所在,才能将书上的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不可尽信书上言”。不少伟人对书籍所持的态度是: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方面,我们强调从书本中学习知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另一方面,书只能惟我所用,不能让书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读书一定要与社会、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而不能闭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