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3. 观察体验是获取“活”知识的直接手段

口语表达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是很难开好口、讲好话的。《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的是对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都能洞察明晰这就是“学问”,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了若指掌、通达,就自能“化”成文章。陆游也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你真要学诗的话,那么诗的功夫在“诗外”——在“世事”、“人情”之中。由此可知,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生活、读好读透“世间这部活书”,是练就好口才的直接途径。

要想在社会生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见识,把思想磨砺得更加深刻,途径之一就是细观察、多体验。

观,就是观看。察,详审、考察。所谓观察,就是借助人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

观察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特征,进而透视其内在本质。因此,观察包括了知觉和思维两部分,在观察过程中,人们先是运用自己的经验,尽力调动储备的知识以把握事物的外形及特征,然后在理性的指导下,对看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

在日本,流传着一个故事:永禄时期,力量最雄厚的是北条氏康。当时,他称霸关中地方。有一次,北条氏康在战场上同长子氏政一起吃饭,可以想像战时的饭食是非常简单的,只有米饭和汤。氏政吃着吃着又往饭里加了一碗汤。此事北条氏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马上产生了联想——为什么氏政连自己饭量有多大都没有数呢?从吃饭吃到一半时又泡一碗汤来看,至少可以认为氏政是个没有多少远见的人。

北条氏康的担心,日后不幸变成了事实。30年后,氏政终因缺乏远见,被丰臣秀吉的大军包围,同弟弟氏照悲惨地战死了。称雄一时的北条氏从此日趋衰亡。

由上例可见,观察虽然具有直观性,却离不开积极的理性思考。对事物的分析、思考不同,观察结果就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对事物进行有效地观察并非易事。在同一环境中,面对相同的对象,有人善于观察,并常有独特的发现和认识;有人却难以获得满意的观察效果,甚至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有差别。

由于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这样,一个懒于观察和不善于观察的人,知识肯定贫乏;反之,一个勤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人,他会随时发现问题,积累丰富的知识,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正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要想提高自己的观察力,须注意以下原则:

(1)要细心多思

观察要明察秋毫,观物于微,而不能走马看花,浮光掠影。莫泊桑说过:“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看细、看透,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特点。齐白石画虾,浓淡分明、栩栩如生,这与他养虾数十年,深入观察虾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正因为白石老人长期的静观默察,使他对虾的形态、习性烂熟于心,因而才有自己的发现,有独特的创造。

观察还必须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不仅仅是感官接受感知的活动,而且是能动的思维活动。感官接受来的信息,经头脑加工处理后,才能使观察者得到独特的感受和正确认识,使观察本身由表象深入到本质,由局部扩展到全局。由此物旁及到彼物,从而更具有周密、系统的特点。如果观察时只看不想,事中不动脑,事后不梳理,这样的观察往往收效甚微。

(2)要捕捉特点

观察中,要深入认识事物,就必须抓住它与其他事物的细微差别,捕捉事物的特点,从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时,朝尼克松伸出手,尼克松也朝他伸出手。两个人的手紧紧地相握了。尼克松还将左手握住毛泽东的右手,毛泽东也将左手搭上去握着。两人都笑了,两个人四只手相叠在一起握了好一会儿,大大超过了常规礼节的握手时间。

握手,本是社交场合极为普通的见面礼节,而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握手,却是不平常的。两位领导人不仅四只手相叠着紧握在一起,而且握手时间远远超过了平时。记者之所以注意到这两个细节,是因为这两个细节传递出丰富的、深刻的、有历史影响的信息——它意味着中断20多年的中美两国又重新握起手来,打开了友好的大门。这里,记者抓住了这次握手与一般握手的不同,进而抓住了隐蔽在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可以说,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把握住事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总之,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和必要前提,但知识积累仅仅靠个人的直接观察,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观察的同时,还应通过调查来积累知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