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
被誉为魔术之王的塞斯顿认为自己成功经验有两条:首先懂得人情,其次对人有真实的感情。每次上台前,他都反复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将尽力把最好的给他们。”注意:如果你对听众没有兴趣和热情,那是无法掩饰的。
黑格尔说:“没有热情,世间任何伟大的业绩都不能实现。”
列宁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普遍的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
在演说中,我们应该采取“热情”这个有效的背景和捷径,运用情感的力度去感染听众、充分唤起听众与演说者的“心理共鸣”。
如何进行“热情”的演说呢?这首先取决于你对听众的兴趣和感情。
心理学家亚得洛认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生活中困难最大,对别人的损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由这些人中发生。”
小说家凯瑟认为:“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说家都应该是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十分有效,它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
古罗马一位诗人说得好:“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动。”
加里宁认为:“如果你想使你的语言感动别人,那么就应该在其中注入自己的血液。”
在演说时,不仅要考虑到演说的形式、内容以及内在的哲理对演讲效果的作用,还要考虑到演说的对象是人,所以演说要以情动人。听众最忌讳演说者在演说中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听空洞、干巴的大道理。听众喜欢的是演说者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演说者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它只能来自实际生活,来自切身的感受。作为演说者,要想打动听众,他首先必须打动自己。只有通过感情才能发现对方、发现自己。从中找到共同的东西,产生心理“共振效应”。
美国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他的几次著名的精彩演说,都是饱含激情,使听众热泪盈眶、回味无穷。如他在1951年他的52年军事生涯之际,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上发表的《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说中说到:“我就要结束我52年的戎马生涯了。……我孩童时期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谣中的两句,……”他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许多国会议员和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的听众与观众都热泪盈眶。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进行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说。结束时他说道:“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时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响着,反复地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这一席充满激情的演说,使在场的学员们为之动容而久久不能自控。他们想着“责任、荣誉、国家”这几个字的意义和分量。
演说家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是难以使听从信服的;如果感情不真切,也难以使听众倾心,与之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