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8年,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因为曾祖母粗通文墨,幼年时他便背得不少儿歌和古诗。黄遵宪刚会说话,就跟着她老人家学唱儿歌。一首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在黄遵宪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深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民歌。
有一次,黄遵宪碰见两个穷苦人,一面打着拍子,一面唱着《乞儿歌》:“一天只有十二时,一时只走两三间,一间只讨一文钱,苍天苍天真可怜!”
黄遵宪听了,潸然泪下,马上送给讨饭人一百文钱,并安慰了他们一番。回到家里,他凭着记忆,把这首民歌工工整整地抄在了本子上。
由于受民歌的影响,黄遵宪小小年纪已能写出一手好诗。进入私塾后,他写的一些诗歌就有惊人之句。一次,先生出了一个“一路春鸠啼落花”的题目,让黄遵宪作诗。黄遵宪的诗作很好,尤其是“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一句,使先生颇为吃惊。
又有一次,先生以“一览众山小”命题,黄遵宪写的诗开头两句就是“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少年出语之不凡,气魄之宏大,确实令人惊叹。
黄遵宪成年以后,更加注重对传统民歌的学习和继承,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响亮口号,成为清末“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喜欢民歌,在生活中也像劳动人民一样,爱好俭朴,不尚铺张。
公元1897年,在湖南担任按察使时,有一天外出办理公务,不巧天下起了大雨,他伸手摸摸口袋,一分钱也没有。一位朋友看到了,要借钱给他,被黄遵宪拒绝了。他一路小跑,急匆匆返回家去。在一个十字路口,过马路时,突然一辆人力车跑来,黄遵宪躲闪不及,只听“刺啦”一声,那人力车的前把将他的衣服刮了一个大口子。
回到家中,夫人见他淋得如同落汤鸡,又好笑又好气地问他为什么不坐人力车回来,让雨淋成这个样子。黄遵宪解释说没有带钱。
夫人叹了口气说:“你带钱了,就装在左边的口袋里。可你只去掏右边的口袋,怎么会找到钱呢?”黄遵宪伸手一摸左边的口袋,果然有钱。
夫人发现他的衣服刮破了,就拿过来,找来针线,坐在窗口下慢慢补了起来。几天后,黄遵宪外出办事,想起了夫人缝补的衣服,就问在哪里。夫人说:“那件衣服补了又补,仍然很难补好,今天上午,把它卖给收旧衣服的人了。”
黄遵宪听了,很不高兴,责怪夫人不该把衣服卖掉。夫人也生气了,瞪着眼说:“你知道这件衣服穿了多少年了吗?已经穿了10年了!”
黄遵宪说:“不管穿了多少年,它并不破嘛!”
夫人说:“怎么不破?前几天还让人力车刮了个大口子,你怎么忘了?”
黄遵宪说:“我以为补补无妨!”
第二天,夫人看到黄遵宪站在门口,非常热情地一会儿替人做向导,一会儿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人……
又过了几天,夫人突然发现,丈夫身上穿了一件十分熟悉的衣服。夫人皱皱眉头,心想,这衣服不是卖了吗?他怎么又穿上了?
夫人一问,这才知道,黄遵宪站在门口是在寻找那个收旧衣服的。他果然找到了,用钱将这件衣服赎了回来。
公元1899年至1905年之间,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
公元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这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