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的后宫中,表面上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实际上却是明枪暗箭、硝烟四起。这也许是后宫女人的悲哀,但却不是武媚娘的炼狱。后宫的争斗,锻炼了武媚娘处理政治事件的能力,也使她能够游刃于政治的旋涡之中。
武媚娘正式入住唐宫后,好不容易重逢的两个人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高宗除了上朝以外,寸步不离武媚娘。此时的武媚娘也是尽其所能地迎合着高宗,日子过得也是十分的惬意。但是,事情并不会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在到处都充满着火药味的皇宫中,要想过安稳的日子谈何容易。
武媚娘进宫后,如王皇后所愿,萧淑妃确实受到了冷落。而这个时候的高宗也只知道有武媚娘,而不知道有后宫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高宗确实喜爱武媚娘有关,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武媚娘的手段和霸气所致。
经过长时间的宫中生活,武媚娘深知作为帝王的高宗,随时都有可能会抛弃自己,所以要趁着这个时机,来不断地笼络住高宗的心。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宫中进一步站稳脚跟,才能在宫中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此后,武媚娘还不断地揣摩着高宗的心思,她知道高宗的秉性,也知道高宗喜欢什么性格的人,因此,不难看出在这场心理战中,武媚娘会成为一个最大的赢家。
武媚娘时而表现得温柔妩媚,时而又表现得声色俱厉,尽管是这样的难以琢磨,但是,在高宗看来却是越发迷恋着她。
此时的王皇后看在眼里,却急在心上。这该如何是好呢?王皇后也开始琢磨起武媚娘来。武媚娘当然知道此时自己的处境,所以她行事也就更加谨慎小心了。
公元652年,武媚娘生了一个男孩,这也让她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生了皇子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可是件大事情,俗话说“母以子贵”,这个儿子便成了母亲下半生的依靠。
武媚娘有了皇上的骨肉,自然就会在后宫中有了一席之地。而这时的王皇后,心中也是十分的懊恼,她恨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后宫的风起云涌岂是她能够左右的。但是,这个时候,她拿武媚娘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武媚娘觉得自己在高宗心中的位置与宫中的地位渐渐地稳固了,也是为自己争点儿什么的时候了,所以她请求高宗为自己的父亲追加封号。高宗知道武媚娘是想明正身份,光宗耀祖,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
此外,武士彟确实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也理应有这样的待遇。但是,时隔多年才提及这个问题,朝廷里的人一定会认为是自己偏爱武媚娘的缘故。所以,高宗便把武德时期的功臣都给予追封。这样,武媚娘也就成了名门之后,出身也就不那么寒微了。
这个时候的武媚娘已经被封为昭仪,如果再系出名门,对以后的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也使得武家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此时,武媚娘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她开始不安于现状,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当然,她并不着急,十二年的宫廷生活,三年的寺院孤寂,已经让她学会了忍耐。也许,只有忍耐才能够使她达到最高的追求。
从此,武昭仪在宫中的地位扶摇直上,王皇后对此也是又急又恨,可是她又没有办法。她时常在想:这样一个厚颜无耻的女人,勾引丈夫的儿子,出了家还不老实,我把你接回宫来,你还不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还要四处招摇,竟然还是这样地得寸进尺。王皇后的内心极度不平衡起来,其实,作为一个皇后,最大的悲哀不是皇帝不爱她,而是她没有皇后的胸怀和智慧。
此时的武昭仪已经学会了一整套宫廷争斗的战略,她学会了阳奉阴违,学会了媚上谄下,也学会了转嫁危机,宫中的生活已经让她过得游刃有余。武媚娘每天照样给王皇后请安,照样把家里人带来的东西进献给王皇后。
谁知王皇后就是不领情,王皇后总是对武昭仪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骂她狐媚就是说她低贱,一个女人做到这种程度也是十分失败,因为她连最起码的风度也都输掉了。当然,这也就注定了王皇后永远成为不了长孙皇后。
武昭仪望着高高在上的王皇后,忽然变得有些不屑了。心想:这样的女人怎么配做皇后呢?我比她强多了,这样的人都能够做皇后,我就不信我做不了。这时,依照武氏的想法来看,要继续做个昭仪的确是荒唐可笑的事情,因为她所谋求的是更为远大的目标,她要将王皇后的地位取而代之。
其实,更加让武昭仪难以忍受的是,王皇后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她、侮辱她。武昭仪本来就是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王皇后这样做,让她对王皇后的那点崇敬之心变得荡然无存,对这样的女人没有什么仁慈好讲,你若一直被她踩在脚下,就会永远受她的辱骂。武昭仪压着心头的怒火,脸上却还带着谦和的笑。
武昭仪心里十分清楚,王皇后接自己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萧淑妃。现在,萧淑妃已经失了宠,没了任何的气焰,按照王皇后的个性,接下来就会对付自己了,此时的武昭仪已经做好了与王皇后一决高下的准备。
对于后宫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争斗,武昭仪心里清楚得很。她现在不行动是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她不能再冒狮子骢事件那样的险,她需要步步为营。
武昭仪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又怀孕了。得知这一消息的王皇后气得暴跳如雷。她更加疯狂地对待武昭仪,武昭仪的处境十分险恶,宫中谣言四起,说武氏是狐媚之人,迷惑皇帝,排挤后宫,甚至企图篡夺后位。
其实,武昭仪知道这都是皇后勾结萧淑妃所为。皇后还警告武昭仪:“谁敢坏了我的规矩,我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武昭仪十分清楚:只要有王皇后在一天,日子就不会太平。王皇后对后宫几乎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要是给自己安上个罪名,再折磨个半死打发了是极有可能的;我不能坐以待毙了,我要巧妙地逼迫皇后走上死路。
武昭仪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皇上知道自己有了危险,其主要目的不是要皇帝来保护自己,而是要为自己将来的行动找到借口,最起码也是个自卫反击。
当高宗来到武昭仪的宫中时,武昭仪忧心忡忡地对高宗说道:“皇上您不能太宠爱我,这样后妃们难免心理不平衡,皇后要用家法惩治我了,您还是时常到皇后宫里看看吧!安抚一下她的情绪,免得让她伤心。”
高宗也是了解王皇后脾气的,拈酸吃醋的事她没少干,但是要说对哪个妃子动用大刑还是不多见的。所以,高宗对武媚娘的话也是将信将疑,于是,他决定到正宫去见一下王皇后。
王皇后多日没见高宗,以为是武媚娘害怕自己,劝高宗过来看望自己。于是在高宗面前说尽了武昭仪的坏话,还说要给武昭仪一点儿颜色看看,不然她不会服从管制。
其实,王皇后的不理智就表现在这里。第一,她不明白自己的处境,顶着皇后的头衔却得不到皇帝的尊重,更别说是皇帝的爱了,在后宫没有皇帝尊重的皇后,处境比一般的妃子还差。第二,武昭仪挖好的井,她看都不看就兴高采烈地往里跳。你没有德行也就罢了,连智慧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会取代你了。
高宗看着王皇后丑恶的嘴脸,不免心生厌倦,开口便对王皇后说:“皇后,武昭仪从没来都有说过你半句坏话,你为什么总是和她过不去呢?”
王皇后一听更来了劲头:“她是故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叫你迁怒于我,皇上您不能相信她呀!”
高宗听了更加心烦,回了一句:“皇后你也应该有点儿皇后的样子,这样小的气量以后还怎么做皇后呢?以前我对淑妃好的时候,你老是说淑妃的坏话,现在我对武昭仪好,你又说起武昭仪来,你这是要干什么呢?”
王皇后还要狡辩什么,但是,当她看到高宗的脸色时就住了口。高宗实在不愿意在王皇后这里过夜,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又回到了武昭仪那里。
武昭仪初战告捷,她看得出高宗是真心宠爱她的,这下她更加有恃无恐了。上边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要安抚下面的人,让下面的人做自己的耳目,这样王皇后有什么行动,也便于自己做好准备。
出身并不显赫的武昭仪在这方面独具优势,她经受过苦难,容易与下人们打成一片。武昭仪不仅对自己宫中的下人施以恩惠,对其他宫中接触过的人也以礼相待。只要她得到了皇上的赏赐,她就把侍女叫进去,尤其是服侍她最忠心的、最讨她喜欢的,把皇上赏赐自己的礼物厚赏给她们,如宝石、金饰、银饰、绸缎等。
王皇后为人端庄有礼,而多少失之固执拘泥,时时不忘自己的地位。她一向都不体谅仆人,也不屑于俯就他们,讨他们欢心。皇后的母亲柳氏,也仗着自己是皇后的母亲总是趾高气扬地使唤下人,对仆婢也是粗鲁暴躁,为仆婢极其厌恨。
由此,一进行对比,宫中的人没有不说武昭仪好的。被她笼络的人监视着皇后和淑妃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告诉武昭仪。
皇后平时的寡恩薄施让下人都不愿意接近她,巴不得她被废掉,让武昭仪升为皇后。在后宫之中,也包括高宗在内,基本都被武昭仪给摆平了,剩下的就是要取得朝中大臣的支持。
高宗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对自己不太自信。而武昭仪恰恰是个能给人以自信的女子,这也是高宗喜爱武昭仪的原因。武昭仪性格里刚毅的因子对高宗来说是一种信任和支撑,他在朝中处理不了的事情,便会与武昭仪一起商量解决。
武昭仪从来都不会直接去反对皇帝的意见,总是指点暗示,明明是公正无私的忠言,实则使皇帝所作所为无不暗合己意。自己所求,都能得到,但决不明言。高宗觉得她精明强干,处处能迎合自己的意思。但是,他却不知,实际上自己已经进入了武昭仪那温柔有力而又坚强不破的圈套中了。
武昭仪因为在做太宗才人的时候侍候太宗笔墨,所以对政治文书以及政治权术较为熟悉,又因为年长李治几岁,所以处理起事情来也是干净、麻利。如果武昭仪甘心做一个男人背后的女人,或许也会是一个贤后。
从此,高宗对武昭仪的能力刮目相看,他虽然柔弱,但是他有识人的能力,对于有才能的人,他不会妒忌和迫害。武昭仪对他的鼓励与宽慰使李治更加依赖她,人不管身处哪里,都要做那个不可或缺的人,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人。
王皇后或是萧淑妃对高宗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人,而武昭仪却是不同的,她能在高宗最为无力的时候给予他力量。也正是因为高宗让武昭仪参与政务,才给了她拉拢朝臣的机会。
有一天,高宗下朝归来,心神不宁,左右思量。武昭仪看到后猜想是什么事让他拿不定主意了呢?于是,她便问高宗:“皇上,您为什么事烦心呢?昭仪能为您做点儿什么呢?”高宗便说了郑州刺史许敬宗要请辞的事儿。
许敬宗就是个有才华的人,贞观初担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之后,他又撰成武德、贞观实录,太宗加封男爵,并升为黄门侍郎。后来,许敬宗跟随太宗远征高句丽,起草诏书很快就能写好,太宗很是欣赏,对他更为器重。许敬宗因为向异族的女婿多收了些彩礼被长孙无忌抓到了把柄,才被贬为郑州刺史。
其实,按照高宗的意思是不愿意让他辞职的,可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却在不断地排挤他,他不得不辞职离去。高宗知道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因此也不敢轻易作出决定。
武昭仪也曾经听说过许敬宗这个人,只是没有今天听到的这么详细,她对太宗时期的事也较为了解。长孙无忌一直都追随着太宗,深得太宗器重,从而也身居国家要职。
人在高位久了就不免滋生出不良的情绪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陕、甘的名门望族势必会排挤其他地区的官员。这不是普通的高官辞职问题,而是涉及朝中权力均衡的大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
武昭仪有着政治家的头脑,她立刻知道了高宗的忧心,便说道:“皇上您在这个时候可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呀。现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已经占据了朝廷的重要位置,而房玄龄和岑文本等人则受到了排挤,大臣们都在观望您是不是有决心平衡朝中权力的分配。许敬宗如果辞了职,以后就没人敢与长孙无忌他们抗衡了,这样,对皇室也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不如借着这个机会,把房玄龄一派给扶正了,这样他们之间互相牵制才不会对皇家有威胁。当然,这也要一步一步来,而许敬宗就是第一步。”
经过武昭仪这样一提醒,高宗就知道了该怎么做。随后,许敬宗被调回了中央任职,不降反升。这些都是武昭仪的功劳,而武昭仪如果想让许敬宗知道,也自然会有办法让他知道的。
许敬宗回到朝廷后,武昭仪亲自接见了他,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切入正题。武昭仪旁敲侧击地说在朝中多交些朋友对自己有好处,受排挤的时候也有人给说个话。
许敬宗也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这话中的意思:第一,要他与武昭仪保持“友谊”;第二,在朝中多拉拢一些重臣。皇上的宠妃这样交代,许敬宗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随后,武昭仪又拉拢了一批官员成为自己的支持者,一场轰轰烈烈的夺后之战马上就要拉开序幕。
武昭仪在朝中自己没有任何亲信的情况下,竟然也培植了一批自己的势力,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培植。因此,你不能不敬佩她的智慧和才能。
以武昭仪之才,不足为奇。武昭仪既已行动,就绝对不会在中途停止,她能够控制住皇帝、皇后和各嫔妃。她的命运很清楚,她的道路很明显,她的目标很固定。
当武昭仪正在与皇后明争暗斗的时候,朝廷中发生了一件令她瞠目结舌的事件。这件事情也让武昭仪看到了长孙无忌势力的强大,同时,也坚定了武昭仪推倒王皇后的决心。
原来,这时的朝中涌现出了一股反高宗的势力。这就是高阳公主的驸马、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以及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在一起谈论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想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王的事儿。这件事后来被长孙无忌探知了,长孙无忌想利用这个机会排除异己,将在朝中反高宗及反自己的势力铲除。
高宗仁爱,不忍心将自己的叔父李元景以及一班参与此事的人处死,于是,便对长孙无忌说道:“荆王是我的叔叔,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吧?”
长孙无忌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皇上您宅心仁厚,不想赶尽杀绝,但是我们却不能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不治罪的话,那么,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如何惩治呢?”
高宗没有办法,只好治了这些人的罪。有人说,这次事件是长孙无忌谋划的,也有人说这是长孙无忌正直无私的表现。但是,对于武昭仪来说,她却看到了长孙无忌在朝中的权力,她想要成为皇后,那就必须得过长孙这一关。
朝中的权力之争,更让武昭仪看到了斗争的血腥性,一方胜利了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灭亡,她不能被王皇后打倒。于是,武昭仪进一步下定了扳倒王皇后的决心。
可是,要怎样扳倒王皇后是个大问题,首先要有个罪名才行。这个罪名一定要大,最好是害命的。人命关天,想不被废都不行。但是,王皇后可不是轻易杀人的人,即使害过谁,也不是能轻易查出来的。
废后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还算有,现在的高宗与自己是如胶似漆,凡事都会询问自己的意见。人和,也算做到了一半,宫中的宫女、太监都与自己交好,外廷里也有了一部分自己的人。可是,地利在哪里呢?谋害皇后的地方没有,暗杀是最下策,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用。
武昭仪的运气还是不错的,这个地利的条件,她没有等多久就有人给她创造出来了。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王皇后自己。自从高宗上次训斥了王皇后之后,王皇后自觉在高宗心里已经没有了地位,因此,她希望能够通过假意与武昭仪交好,来缓和与皇帝之间的矛盾。
于是,王皇后三天两头地往武昭仪的宫里走动。在一段时间内,王皇后与武昭仪也似乎冰释前嫌,出现了后妃和美的景象,高宗知道后也颇感欣慰。可是,这也许只有双方,才会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虚情假意。
公元前654年正月,武昭仪又生下了一个小公主。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五个月过去了。五个月大的小公主已经会逗人笑了,会做很多表情,武昭仪和高宗都很疼爱这个女儿,高宗一有时间就会跑到昭仪宫里来逗小公主开心。
王皇后偶尔也会来看看小公主,但她眼里更多的是妒忌和怨恨。女人的妒忌是很可怕的,她可以毁灭一个人,武昭仪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有一天,王皇后又一次来到昭仪宫看小公主,武昭仪看出了皇后眼神里的羡慕和愤恨,不无挑衅地说:“皇后喜欢,孩子长大了可以让她做您的女儿啊!”
皇后听了一愣,冷冷地说:“你还是自己留着吧!”说完便转身走了。武昭仪看着皇后的背影,心里产生了一个罪恶的念头。这个念头产生后也吓得武昭仪一激灵,她也不明白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一产生就像油锅里沸腾的油,时时灼烧着她的内心,让她寝食难安。
这是一个关于自己命运和血肉亲情的抉择,如果处理得好,没有谁会怀疑到自己,也必定会在宫中和朝廷上引起轩然大波。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白白牺牲了自己五个月大的女儿,还会搭上自己的命。
武昭仪想到这里又是一个寒战。看着自己的小公主,这是一个生命啊!母亲要不是事出无奈也不会出此下策,生在帝王家不见得是你的福分,长大了是一场政治婚姻,说不定还会远嫁外邦,生死也难控制。
武昭仪这样想着,心理稍稍舒坦了一些。武昭仪到底要干吗呢?她要谋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给王皇后,希望借此一搏上位。武昭仪在苦苦挣扎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用女儿的命换自己终生的地位。武昭仪知道什么是心碎,但她更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武昭仪计算着平日高宗到来的时间,自己该出场的时间,谋划着必要的安排、实施的步骤等一系列与行动有关的细枝末节。
武昭仪准备好一切之后,按照计划好的时间去请皇后过来,皇后也没多想,就跟着下人们来了,结果,宫女们回话说,昭仪临时有事儿出去一趟,一会儿就回来,请皇后等等她。
皇后在昭仪宫中逗留了一会儿,等不耐烦了就摆弄了小公主几下。小公主咯咯地笑了几声,王皇后觉得厌烦,便起身告辞了。皇后走后,躲在一旁的武昭仪便开始行动起来。武昭仪一边用被子蒙住孩子的头,一边把脸转向一边。过了一会儿,武昭仪探了探孩子的鼻息,没有了,一个小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武昭仪来不及多想,按照计划先是惊叫起来。听她这一叫,所有的宫女、太监都聚拢过来看是怎么回事。结果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这下宫里可炸开了锅,大白天就出了人命,而且这不是一般的人命,是皇上的女儿,所有的下人都慌了。
正在大家乱作一团的时候,皇上来了。高宗来并不奇怪,他几乎每天都要来看望小公主一次,时间也都差不多。不然,武昭仪也摸不着这个规律,更难把握自己作案的时间。
武昭仪见高宗来了,就大哭起来。问左右的人,小公主怎么死掉的,有谁来过昭仪宫。左右的人自然实话实说,告诉武昭仪,皇后来过,还摆弄了小公主好一阵子。实际上这是武昭仪故意问的,明明就是她派人请皇后来的,怎么还问谁来过?
高宗不明就里,一听说是皇后曾经来过,又联想到皇后数次嫉妒其他妃子、排除异己的事儿,高宗火往上撞,认定了是王皇后杀死了自己的小公主。
这个时候,武昭仪不失时机地哭天抢地,添油加醋地诉说之前在皇后那里受到的种种不公,高宗一听更加气愤,前去宫中找皇后质问。
王皇后从昭仪宫里回来之后,一直心绪不宁,似乎预感有什么事要发生。正在坐立不安之时,听外面喊皇上来了。王皇后不知道皇上怎么会来,但她知道皇上来她这里不会是叙旧情的,这是她的经验。
果真,皇上怒气冲冲地冲了进来,指着皇后说:“你这歹毒的妇人,竟敢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真是枉做皇后!之前你拈酸吃醋朕也就不跟你计较了,而今你竟干出这种泯灭良心的事情。”王皇后心想:近些天来,我已经很谨小慎微了,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啊!
当王皇后正要开口询问原因时,高宗又说道:“武昭仪到底是哪里得罪了你,你连五个月大的小公主都要杀害呀?”
“皇上,你说什么?小公主怎么啦?”王皇后不解地问道。
“你还跟我装,真是死不承认呀?”高宗气愤地控诉着王皇后的“罪状”。
王皇后听后都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自己走的时候小公主明明还是好好的呀,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死了呢?可是,要说是武昭仪的陷害,这也不可能啊?试问哪一个母亲能舍得杀自己的孩子再嫁祸给别人呢?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此时,王皇后真是百口莫辩,连自己都想不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高宗见王皇后默不作声,便气愤地丢下一句:“是你太不自爱了,那也就别怪朕无情了。”当高宗说出这句话时,也就意味着他已经下定了废后的决心。
废后可不是一件小事儿,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在古代王朝里,如果皇上的皇后被废,极有可能影响到将来由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同时,还会危及朝中的势力。所以,立后还是废后一向都不是由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要大臣们一起进行商议才能够决定。虽然王皇后没有儿子,但是她身后的大臣们也是不容小觑的。
这时的武昭仪已经明白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分量,只要他能够点头,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大半。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可是不一般的,他是前朝的老臣,又是皇帝的舅舅,但是最为重要的,他是先帝临终前将皇帝托付的人。
而在当初登上皇位的李治,也多亏了这位老臣不遗余力的辅佐,才能够稳定了帝位。因此,高宗对他是既尊重、感激,又十分的忌惮。由此不难看出,在废后的问题上,高宗一定要先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才可以。
在经过了一番筹划之后,高宗带着武昭仪屈尊来到了长孙府上做客。长孙无忌是何等人物,两朝元老,多少惊涛骇浪没经历过。对后宫的起起伏伏也没少看过,他闭着眼睛用脚后跟都能想得出来他们来他家的目的。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不会轻易发表意见,因为处理不好可能连性命都会保不住。
高宗当然不会直奔主题,这么大的事儿,总要先试探一下才行,所以,他一个劲儿拐弯抹角地试探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当然明白高宗的这套把戏,但是,他却不会露出一丝破绽,态度还是相当的谦和。
高宗当然是有备而来的,这备的可是相当大的礼。他先是把长孙无忌的功绩大大地提升了一番,接着又问道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无忌讲出自己有几个儿子没有学成,没有官职,没有俸禄。
高宗听长孙无忌这么一说便说道:“你可是国家的栋梁啊,怎么能够委屈我的表兄弟呢!我马上封他们为朝散大夫。”所谓朝散大夫也只是个虚官,不做工作却拿着很高的俸禄,而且还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其实,高宗就是想利用这个来笼络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自然很明白这一点,他不会拒绝,拒绝就代表反对,这样没有实际权力的官职,既不犯错误,也不落是非。随后,长孙无忌命令手下人准备饭菜,款待李治和武昭仪等人。
高宗看着舅舅收下了这份大礼,又备酒备菜,心里便有了些着落。酒席开始后不久,高宗便转入了正题:“舅舅啊,你的儿子个个都这么优秀,我真是打心眼里为你高兴啊!可惜啊,王皇后没有儿子,不过还好,武昭仪有儿子。”言外之意就是,舅舅你看,你的儿子我都给安置了,我的儿子你也帮忙安置一下吧,可是,在这之前必须要先安置一下武昭仪。
长孙无忌听了高宗的话,当然是了然于心。但是,他却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表态。武昭仪便在一旁给高宗使了个眼色,高宗又吩咐一声,将几车金银及绸缎搬到长孙面前,长孙一个劲儿地谢恩。
可是,长孙倒是沉得住气,依然不表态,还是让人吃东西,结果高宗和武昭仪无功而返。武昭仪见长孙不表态,心里很是不快,仇恨的种子也就此埋下了。
后来,因为有人向高宗告密,说在王皇后的宫中发现个小木头人,上面还刻着皇上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并且还有一个针插进了小木头人的心上。所以,皇上便亲自带着人在王皇后床底下找了出来。
此时,王皇后就仿佛血手淋漓地被人发现,惊慌失措,哑口无言。除去连口否认之外,她又能说些什么呢?王皇后跪在地上,力说自己确不知情。她猜想那个小木头人一定是有人栽赃,偷偷儿埋在她的床下的,可是,现在的一切证据对她都是不利的。
宫廷里,朝廷上,议论纷纷,大臣惊骇,小吏疑猜。朝廷之中哗然一片,武昭仪向王皇后的进攻也开始了。皇后就要被废了,很多人煞有介事地这么说着。
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受了先皇帝的重托,善事少君与皇后,现在觉得真的要闹出事来了。武昭仪知道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可是已经发动起来了,就绝对不会立刻收场。因为,在武昭仪的背后有皇帝的大力支持。
当大臣们聚于朝廷的旁殿,等待钟响上朝时。长孙无忌便把右仆射褚遂良拉到了一旁,把皇帝去他的府第和说的话告诉了褚遂良。别的大臣都站在四周,极其紧张,仿佛等待一场风暴。这时,自然要有人先说话,当然是长孙无忌。
褚遂良忠心耿耿,向长孙无忌说道:“还是让我来说吧,如果弄到皇上非难舅父的情形,那就太尴尬了。我本来就出身微贱,这也本是我的职责。先帝将王皇后托付于我,我若有亏于先帝的托付,那有何颜面见先帝于地下呢?”
钟声一响,群臣鱼贯入朝。高宗皇帝坐在宝座之上,武昭仪隔一层纱,坐在皇帝背后,谛听与她自己成败攸关的这次朝议。高宗先说王皇后用魇魔法谋害自己,依法当诛。如此败行何以为贤妻良母的楷模?因此打算把她废掉。
褚遂良迈步向前奏称:“陛下,臣有职责谏止陛下行此废立之事。王皇后为先帝选与陛下。先帝临终之时,在病榻之上,握着臣的手说‘朕将好儿好妇,托卿辅佐’。陛下曾亲耳听见。皇后犯罪并无明证,不应当被废掉。”
高宗皇帝从容不迫,将小木头人拿了出来,说道:“你们都来看一看。”说着便递与群臣观看。只见在小木头人的心上,钉着一个钉子,身上写有皇上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褚遂良奏称:“为什么不去仔细地调查一下呢?陛下怎么知道就不是别人在栽赃谋害皇后呢?”皇帝默然。
侍中韩瑷向前启奏,支持褚遂良的意见。他说:“求陛下恕臣直言。轻易废立皇后并非国家之福。朝野震动,其害非小。臣与褚遂良意见一样,皇后是先帝为陛下所选,不应当被废掉。”
长孙无忌刚要说话,高宗大声怒斥道:“把他们都轰出去!”褚遂良与韩瑷退出之后,立刻就下朝了。
武昭仪看到自己当皇后的想法,在朝中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于是便退而求其次,请高宗封她为妃子。但是,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按照唐朝的宫制,妃子只能有四位。而此时,唐宫中的四位妃子也已经全占满了。
高宗打算再封一妃,名曰宸妃。“宸”就是北极星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武氏才配做高宗的妃子,这样,武氏离皇后之位就差一步了。但是,此事攸关朝法,高宗也不能任意变动。结果这一提议立马遭到了宰相韩瑗等人的反对。
武昭仪只好屈从,好在度情量理,人力已尽,只好等四位妃中有一个死去,或者是一些别的情形。若是命运不肯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也会创造出她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