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所受的教育中,尊敬长者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世界中无论哪里都有尊敬长者的优良传统。在冬天里,以前的家庭都是靠生壁炉来取暖,取暖时,一般都是长者离壁炉最近,然后,年幼者坐在年长者的身后。如果年幼者有什么事非得在年长者的面前经过,而且年幼者在离开房间或又返回房间时,都得向年长者鞠躬。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也不断地向学生们传输尊敬师长、讲礼貌、讲文明的道理。我曾经去过好多学校对学生们尊敬师长的情况进行了解,其中有很多感人的场面。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群学生在上体育课,只要他们看到有长者走过来,都会停下来,站好向长者致敬。以前,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书籍等物品时,学生也要向老师鞠躬施礼,刚上课时或下课时,学生们也要向老师鞠躬。老师在学生们的眼中都是值得尊敬的。
过去,如果年轻人和年长者坐在一起,而年轻人想让年长者给他递什么东西或者想向年长者请教什么问题时,都会先站起来鞠躬,然后再在其姓氏前加上“先生”或“女士”等。人们如果在听教授的讲座时,一定要把帽子拿掉,否则,就是对年长教授的不尊敬。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个习俗,都是建立在尊敬师长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的。生活中的好多日常用品也都是为年长者设计的,比如,轮椅、拐杖、可调节高度的座位、可移动的床等等。而且在教堂举行圣会时,座位也是按照尊老的顺序来排列的,长者都坐在前面,年轻人都坐在后面。我是在新英格兰的教区长大的,这么多年了,我亲眼看见每次教堂的圣会的座位都是按照由长到幼的顺序排列的。没有说哪位年长者因为贫困而在参加圣会时被排在最后,这都是尊敬长者的体现。如果把老人排在最后,老人会由于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而听不清传教士在讲些什么,这是不能允许的。在那个时候,《福音》这本书就是写给每一个人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而尊长正是体现了《福音》作者的意图。
我对半个世纪前十分流行的尊敬师长的表现虽然没什么疑义,但是我觉得,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们中的有些形式已经落伍了,年轻人没有必要再去效仿。比如,无论在什么时候年轻人见到长者都要把手中的事情放下,向长者鞠躬,以至于耽误了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我并不赞成年轻人在娱乐活动中太注重礼节。年轻人在娱乐时,为什么要专门停下来向陌生人鞠躬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呢?为什么还要在他们玩的时候留意会不会有年长者通过呢?
我说这些并不是否定我前面尊敬师长的观点,而是不管是在尊敬师长还是在做其他事时都不能走极端,不要拘泥于陈腐的形式。让年轻人见到每个长者都点头哈腰,这也太不公平了吧!要求年轻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把最好的位置留给长者,这也不合理吧!难道就因为年长者在场,年轻人就不应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吗?难道年轻人就应该处处让着年长者,让年长者随心所欲吗?这样的问题,我可以提出一大堆来。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年长者对年轻人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事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年长者都非常地明智,我就曾经看到过年长者自己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而让年龄还很小的孩子坐在地上两、三个小时。所以,尊敬长者也只是在明智和不走极端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增长都比阅历的增长快。当一个人成年时,其实是他在身体发育方面成年了,而不是在智慧和思想道德方面。十多岁的青少年领会不到自己的体格和力量,而且人们也不应该以体格和力量来评价青少年。这样的话,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他们比年长者的体格和力量要壮,智慧要比年纪大的人高,因为上辈人的智商总是不如下辈人。这种错误的观念在现代年轻人中普遍存在。而且很容易对可塑性很强的年轻人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这种观念对年龄较小和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唯独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年轻人伤害最大。它就像狂风暴雨一样,摧毁幼苗不费吹灰之力。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年轻人都曾受到过伤害。总之,年轻人一定要及早认清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性,并且远离它。
我极力赞成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但是,并不是说进入了青少年就不用再培养了,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上面我讲了很多有关尊敬长者的话,下面我再补充一点。有的年轻人认为,尊敬长者会让自己的名声受损,让别人觉得自己低三下四,从而被别人瞧不起。其实,刚好相反。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大家都崇尚尊老爱幼,在人们的眼中,一个人尊老爱幼就是有修养、懂礼貌的体现,这样的人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并提高自己的声誉。
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尊老爱幼,并使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