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太和殿奉诏登基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处理政务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但他当时并未在意。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病情突然加剧,太医匆匆进进出出,但已经回天乏力。二十三日,这位统治中国十三年的皇帝就溘然去世了,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猝然离世的未解之谜。

在全国一片平静的气氛下,皇四子弘历即皇帝位,顺利完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交接。雍正四十五岁即位,身体状况一直非常好,但常年“昼则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傍晚观览本章,灯下批阅奏折,每至二鼓三鼓”,终至积劳成疾。

据雍正自述,自雍正七年冬“身子就不大爽快,似疟非疟”,到第二年“三月以来,或彻夜不成寐,或一二日不思食,寒热往来,阴阳相驳”,但仍然坚持接见廷臣,办理事件,批谕折奏,接见官员,到四月底五月初曾一度出现病危迹象。

这是雍正即位后初次大病,而且持续时间相当之长,雍正曾向心腹鄂尔泰透露:“朕今岁违和,实遇大怪诞事而得者。”至于遇到了什么“大怪诞事”,雍正在鄂尔泰的折子上朱批:“卿或明年或后岁来陛见时当面细详再谕。”

这年夏秋间,得河南道士贾士芳调治,雍正病情有所好转,但很快又将贾士芳逮治处斩。经过此次变故,雍正对口诵经咒的调治失去了信心,尔后服食过医生钟元辅所制药饵及据说有“奇验”的“乾坤正气丹”,看来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十月初五日,雍正特命鄂尔泰赍折家人进宫瞻仰金颜,这个叫保玉的家奴返回云南昆明时对鄂尔泰讲:“亲见万岁佛爷脸面十分丰满。”总而言之,雍正七年冬至八年秋间雍正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元气大伤。在他病剧之际,曾将传位大事当面交代给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说为防不虞,随身还带有亲书传位密旨一件。

雍正九年,鄂尔泰由云贵总督任上内召主持军机处事务。翌年,雍正又把他与张廷玉找来讲了大事既出的应对之策,并说:“此事除你们二人之外,其他无一人知晓。”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皇帝开始感觉身体不适,但仍在圆明园召见军机大臣口述旨意,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跪聆谕旨时并未感到有什么异常迹象。

不料二十二日深夜张廷玉刚刚入睡,就有太监、侍卫前来传旨,宣召甚急,于是起身整衣赶到圆明园。三四拨太监早已提着灯笼等在园子的西南门,待趋至皇帝寝殿,只见皇四子宝亲王、皇五子和亲王侍于御榻之旁,泪水涟涟。

先已赶到的原任大学士鄂尔泰、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及御前大臣、军机大臣讷亲等肃立一旁,神色凝重。雍正已深度昏迷,太医进药全从嘴角流出,所以没有任何遗嘱交代。

至二十三日凌晨一时许,雍正皇帝崩逝,宝亲王、和亲王在一旁捶胸顿足哭嚎且不表,这里鄂尔泰、张廷玉等皇上生前最亲信的大臣则立即在灯下聚首,密议迫在眉睫的传位大事。

鄂尔泰、张廷玉徐缓沉重地对各位重臣讲:“大行皇帝虑事周密,非人所及,除大内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缄藏有正式传位谕旨之外,另亲书传位密旨一道,常以随身。这件大事曾谕示我二人,此外无有知之者。这件旨谕看来藏在圆明园寝宫,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重臣向宝亲王、和亲王请示后,立即传圆明园总管太监询问。总管回称:“万岁爷在日从未谕及此事,我辈真的不知密旨放在何处。”

张廷玉指示说:“这样吧,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想来不会多,各处仔细翻检,外用黄纸封固,背后写一‘封’字者,就是此旨。”

不一会儿,总管捧出黄封一函,当众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十六个遒劲的朱字。就在这一瞬间,君臣名分已定,和亲王及各位重臣随即匍匐在地。

宝亲王弘历尚沉浸在父皇去世这撕心裂肺的痛楚之中,只觉眼前一片空白,竟没说出一句话。待他稍稍镇定下来,脑海中最先浮出了祖父康熙皇帝慈祥的面容,不禁悲从中来,号啕大哭,任鄂尔泰、张廷玉怎样劝慰也抽泣不止。

对于宝亲王弘历来说,眼前迟早要发生这一幕的,不能讲一点预感也没有,但是,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当父祖两代人真的把大清帝国的重担放在他的肩上时,又觉得太突然、太沉重了!

“回宫吧!”皇太子温和但又不失威严地说。

皇太子弘历连夜奉大行皇帝黄舆自圆明园返回大内,紫禁城的警备交果亲王允礼先行全面布置。进宫后,内侍将雍正元年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封函取下,捧至皇太子前。

皇太子命将封函恭呈黄案之上,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原任大学士鄂尔泰等王公大臣都到齐了,才让打开封函。大家跪阅一遍,与大行皇帝随身所带传位密旨核对无误,然后,由十六叔庄亲王允禄恭宣大行皇帝遗命诏旨曰: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官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藏于乾清宫最高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

其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八月二十三日当天,即将登上皇位的太子宣布,遵皇考遗命,命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总理一切事务。第二道旨意是召在浙江海塘工程上的大学士,也是自己最尊敬的老师朱轼回京办事,准备大用。待朱轼到京,命在总理事务王大臣处协同办事。

二十四日,弘历宣布遵照父皇生前谕旨,命张廷玉、鄂尔泰日后配享太庙。这是雍正八年六月雍正留下的谕旨。张廷玉身被此不世之荣的原因是“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

鄂尔泰则是“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皇太子命将此旨缮人大行皇帝《遗诏》,以昭郑重。大事既已安排妥帖,下一步是择吉举行登基大典。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弘历在大内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这天黎明,百官齐集于朝,皇太子弘历派遣大臣分别祭告田、地、宗庙、社稷后,身着素服缓步走到乾清宫大行皇帝梓宫前,行九拜礼,恭敬默告父皇即将受命即皇帝位,随后更换礼服赴太和殿,升座,即皇帝位。

王公以下文武各官、朝鲜等国使臣,进表行庆赞礼。因在国丧期间,不宣表,不作乐。在向天下臣民颁布的《登基诏》中,新皇帝仍念念不忘皇祖父皇如天之恩:“朕自冲龄即蒙皇祖抚育宫中,深恩钟爱,眷顾逾常,皇考圣慈笃挚,训迪有加。”

《登基诏》宣告,以明年为乾隆元年。这时,大清帝国的万斤重担,就落在了年轻的弘历身上。弘历得以顺利地继承皇位,得力于雍正的传位方法。在雍正传位以前,满族皇帝没有传位的定制,所以在太祖努尔哈赤和圣祖康熙帝死后,引起两次皇位之争。

雍正帝胤禛汲取这一教训,认为明立太子容易使其陷于骄矜而失德,同时又难免诸王子之间为了争夺储位而明争暗斗,引起祸端。所以雍正亲自选择皇太子,生前将诏书写好,封藏于锦匣,放置于乾清宫正殿堂前悬挂着的顺治皇帝手写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并密令大臣,等自己去世后,再取出来当众宣布。

秘密立储是雍正帝的创举。雍正帝除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放一份传位密诏外,还亲自在圆明园藏了一份密诏,病重时将密诏大意及时告诉一些大臣,后来,雍正还先后将此密诏给一位汉大臣和一位满大臣阅览,以防种种不测。

雍正帝所采用的秘密立储方法避免了清朝的皇子互相争斗的局面,解决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从此以后,清朝最高权力交接都采用雍正帝发明的秘密建储办法,形成了稳定的确立皇位继承人的制度。

由于雍正暴病,皇宫内并无准备,文武大臣处于慌乱之中。据说,雍正遗体连夜运回宫中,半夜仓促间只找到几匹劣马,跑得都几乎把马累死了。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行色匆忙,情景相当狼狈。

雍正猝亡,权力交替。当众大臣处于忙乱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弘历却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地做好权力的平稳过渡。弘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代君主号令群臣的能力。

承嗣帝位后,弘历立即布告天下,详述大行皇帝患病及死因,安抚天下。

八月二十四日,弘历颁布数道谕旨,晓谕内外大臣。谕旨内容有三条:

一、我受先皇父托付,凡是先皇没有办理完的事,我从今日都应当敬谨继述。

二、诸王大臣都是深受重恩的人,都应该殚心竭力,辅助我这个新皇帝。

三、外省文武大臣,若因先帝去世,将已上奏的本章中途赶回,另行反改,或到京城后撤回不进的,一经查出,一定从重治罪。

通过这三条谕令,弘历很快地稳住了宫内、宫外的大局。弘历刚登上皇位,就表现出勤政、干练的处事风格,对先皇的丧事料理得有条有理。弘历白天带丧办事,夜晚照常见人处置政务,还要三次到雍正的灵柩前哭丧守灵,之后退回上书房批阅奏章到三更,五更时分便又起身到上书房。

如此周旋,不但张廷玉、鄂尔泰苦不堪言,就是弘昼诸兄弟也觉难以支撑。弘历后来又及时变通,七天之后,便命兄弟们三日一轮入宫守灵,叔王辈每日哭灵后在各自府中守孝。

只有鄂尔泰、张廷玉两位,既偷不得懒,又住不得大内,乾隆便下令为他们在隆宗门内专设庐棚,上书房、军机处近在咫尺,虽然累些,却也免了往返之苦。

九月三日,年仅二十五岁的宝亲王弘历在众臣拥戴下荣登大宝,即位于太和殿,祇告天地、宗庙、社稷,布告天下,并改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以第二年为乾隆元年。

弘历在这期间连下诏谕,尊母妃钮钴禄氏为皇太后,册立富察氏为孝贤皇后;颁恩诏于乾隆元年开科考试,并大赦天下。一直忙到九月十五,过了雍正三七之后,乾隆命将雍正梓宫安奉雍和宫,待三年孝满再入泰陵殓葬。到雍和宫辞柩之后,轰轰烈烈的丧事暂告结束,紫禁城内外撤去白幡,一色换上黄纱宫灯。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