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皇太极因为皇八子和宸妃海兰珠的先后去世,整个人逐渐萎靡,不久后与世长辞。皇太极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大清江山的权力斗争,瞬间开始疯狂起来。
在通往权力之争的路途上,往往充满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险象环生。既然皇太极没有指定继承人,又没有明确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那就只能遵循旧例,由当年努尔哈赤定的规矩,由贵族诸王商量决定了。这就意味着继承人不一定非得从皇子中选择,在无形之中,这就加大了庄妃母子的压力。
但是庄妃和福临也不是一点儿优势都没有,完全任人宰割的。毕竟福临在皇子中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福临的劣势是他年纪太小,优势就是他是正宫后妃嫡出的皇子,地位高贵,这是年纪长于他的皇子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时,麟趾宫贵妃的儿子博穆博果尔虽然也是正宫妃子所生,但是刚刚两岁。而其他的皇子均为侧妃和庶妃所生,竞争就稍显劣势。如果是在嫡出的皇子中选择继承人,首先名正言顺轮到的就是福临了。
皇太极死时,他的大儿子豪格已经三十五岁了,但是庄妃的儿子福临时年六岁,因此豪格对福临继位形成了很大的竞争。
要是只有皇长子豪格这一个威胁,对于福临母子来说,也许还不会太焦头烂额,威胁还来自他的叔叔、伯伯。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的时代就出生入死,立下过汗马功劳,此时还年富力强的人不在少数。
与年幼的福临相比,他们的能力和名望当然会更胜一筹,这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和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曾经是被先皇努尔哈赤立为皇储的,而且实力也非常雄厚。他掌管着两红旗,似乎很有希望胜出。但是,有一点,他比皇太极还要年长,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就不问朝政,而且他的两红旗势力早就被削弱了。
在他的儿子们当中,最有才干的岳托和萨哈廉英年早逝,剩下的硕托并不讨他喜欢,满达海初露头角,地位无足轻重。
代善的孙子辈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虽然比较上进,但是却被皇太极压制着。再加上多年的征战沙场,消耗了他大部分的精力和体力,更消磨掉了他对朝政的兴趣和对权力的欲望。
此时的代善思想渐渐保守,并没有对皇位抱有太多的想法,他只想安然地度过这场权力之争,保证自己能有一个平安的晚年。虽然此时两红旗已经丧失了竞争的优势,但是代善的态度,却对事情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代善,第二个最有实力的就是多尔衮了。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孩子,他的生母是阿巴亥。在多尔衮出生之前,努尔哈赤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而且统一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多尔衮出生还不到一百天,努尔哈赤就率领大军进攻乌拉,也就是阿巴亥的母国。最终,乌拉灭亡了,阿巴亥母子的地位也令人担忧,很可能会被打入冷宫。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冷淡他们母子,反而对阿巴亥更加宠爱。
多尔衮从小就聪明过人,很得老汗王的钟爱,努尔哈赤驾崩前甚至还传出过多尔衮即位、代善辅政的传言。但在皇太极被拥为汗的九个时辰后,他的母亲阿巴亥就被迫自尽殉夫,多尔衮一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然并没有向多尔衮兄弟们开刀,却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了很多。后来,皇太极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势力进行打压。
但是,当时的皇太极很明白,以自己的实力,是很难削弱最威胁自己权力的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的权力的。为了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皇太极打算拉拢和扶植一些跟自己没什么利益冲突的势力,多尔衮就在其中。
在公元1628年3月,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此时的多尔衮只有十五岁,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多尔衮很明白自己的处境,父汗已死,自己的母亲也被逼死,自己实在是孤立无援。
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多尔衮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智慧。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的脚步,唯皇太极之命是从,将自己的野心牢牢地掩盖起来。他事事以皇太极为中心,获得了皇太极的信任。
另一方面,多尔衮不断树立战功,在战场上显示出自己过人的才智。在一次战役过后,皇太极赐予他“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
多尔衮很机敏,是满洲亲贵中唯一一个通满、汉、朝鲜三种文字的人。他勤勉政务,才能又很出众,经常受到众人的赞扬。他不但智谋胜于其他诸王,又很英勇善战,统兵之才也很突出。
在皇太极征伐朝鲜、收复蒙古各部,以及后来的对明朝用兵中都屡立奇功,可想而知,多尔衮对国家政治的作用了。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表面上看起来对自己忠心耿耿,但是背地里却逐渐削弱那些曾经打击自己和逼死母亲的人的势力。
总之,豪格、代善还有多尔衮,他们三个人各有长短,共同之处是他们三人都战功卓越、经验丰富,并且背后都有自己的势力作为支撑。
与他们相比,年幼的福临实在是太过渺小了,所以,福临要想登上皇位,实在是困难重重。
虽说如此,但是,那些王爷们想过吗?他们只知道争夺皇位,为个人的利益争来斗去,他们谁真正关心大清的利益呢?只有皇后哲哲最清楚先帝太宗的理想抱负,她有责任实现太宗未竟的事业,她有义务制止内讧争斗。
皇太极贴身侍卫进来向皇后附耳说了几句。皇后脸色大变。她站起身,在地上走来走去。庄妃关心地问:“什么事?”
皇后咬牙切齿地说:“有人开始行动了。肃亲王的八大臣集到肃亲王府,一定是商量拥立肃亲王的事情。”
皇后坐了下来,对庄妃说:“你赶快化装成宫女,去见瑞琴王多尔衮,虽然有小玉儿吹枕头风,但是我总不放心。你亲自去摸摸情况,让多尔衮死心塌地支持我们。不能让他跳出来争。”
庄妃立即找到小玉儿,也就是小玉妃(布木布泰的妹妹),请她告诉多尔衮,自己要单独约见他。
见到多尔衮后,多尔衮向庄妃谈到了朝中的情况并希望庄妃在皇位问题上给予支持。庄妃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如果按功劳、论资格,你都有权继承兄长事业,但是先帝还有诸子,会反对你,另外你们兄弟之间和请贝勒中也有人反对你,我想如果为此事闹到兵戎相见,不仅取代大明江山成为泡影,大清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恐怕也难以预料了。”
多尔衮说:“老皇(指努尔哈赤)在日,就有立我的想法,皇兄没有让我继承的打算,为此,我已等待有十几年了。”
“王爷所言,我也深知。只是今日大清基业初定,宏图尚未成功,我只怕为此事兄弟反目,有愧于两代先皇。”
“皇嫂有何高见,不妨一说。”多尔衮历来敬重这位聪慧、美丽,但实际年龄与自己相仿的皇嫂,此时,他也想听听庄后的意见。
庄妃见时机已到,缓缓言道:“我儿福临,年方六岁,可以让他继承皇位,以王爷为摄政王,全权负责军国大事。如此安排,众王贝勒不好公开反对,而王爷又能控制实权。这样国家不会发生内乱,王爷大权在握也实同皇帝。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多尔衮见庄妃说得合乎情理,言语中又表现出对自己的关怀,终于决定服从皇嫂的意见,不再争当皇帝,并表示全力协助其侄福临登上皇位。庄妃也积极支持多尔衮一派。
多尔衮的势力并不弱小,倒不如说,他在这场皇位争夺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还没有兵权与政权。
但是,此时的皇太极已是史称后金的军、政方面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贝勒之一。因此,皇太极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让所有大、小贝勒都推戴他继位。
早在皇太极登上宝座前,皇太极还处心积虑地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矫诏要她殉葬。而皇太极在众人推举他继位时,一直装模作样地推托拒绝。一直到逼殉了阿巴亥之后,才答应登基。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测。被皇太极所修改的诏书,关于传位多尔衮一事,是不是真的呢?也正是因为是真实的,所以皇太极要让阿巴亥去殉葬呢?
那么,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皇太极要置他于死地呢?努尔哈赤临终时最后的遗诏又是什么呢?
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个大妃,全名为乌拉纳喇氏阿巴亥,乌拉部满泰贝勒女。她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去世,年仅7岁的阿巴亥被叔父布占泰收养。传闻阿巴亥丰姿貌美,机智善变,因此小小的阿巴亥就已经闻名部族。
公元1601年,为保部族稳定,年仅12岁的阿巴亥由其叔父做主,嫁给了比他大31岁,已有七位妻妾的努尔哈赤。两年后,努尔哈赤的正妻,也就是皇太极的生母去世,年幼的阿巴亥却因为努尔哈赤的喜爱,越过许多比她资历老的人封为嫡福晋。
不管是因为阿巴亥长得美艳,还是很会讨努尔哈赤欢心,总之从将年幼的她封为正妻来看,努尔哈赤应当是很喜欢她的。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妻妾中最为得宠的一个,一生生育3子,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努尔哈赤重病临死时,身边只有阿巴亥一个人陪伴侍疾,并留下一个遗诏给她。
据说,皇太极想方设法地逼死阿巴亥完全是因为她手上持有努尔哈赤的遗诏,遗诏上说要传位给十四子多尔衮。当野心勃勃的皇太极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起了杀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动作。
最终,手段高明的皇太极终于如愿以偿,很快,皇太极就登上了大汗的位子。
其实,在这里插一句的是,大贝勒代善曾经被努尔哈赤正式立为太子。不过因为代善的私生活不检点,和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富察氏搞暧昧,最终被努尔哈赤废黜,所以在众人看来,代善是无法继承汗位的。
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哥哥舒尔哈齐的儿子。舒尔哈齐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努尔哈赤拘禁,最后死在了禁牢中。努尔哈赤对他心怀愧疚,所以也就对这个侄儿疼爱有加,并赋予他兵权,封为二贝勒,让他参与政事,不过如果说到努尔哈赤的继承权,侄子毕竟没有亲生儿子来得正当,所以汗位的继承也就没有他的份儿了。
莽古尔泰是三贝勒,也是努尔哈赤的五儿子,不过他的母亲富察氏因和代善关系暧昧,而被努尔哈赤处死,而莽古尔泰就是死刑的执行者。从他的经历和身世来看,很多大臣和弟兄并不支持他,所以他也懂得知难而退,没有参与到汗位的争夺中。
也许,有人不禁要问:在此种情势下,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登上大汗位更有利于大清王朝的稳固与发展呢?
其实,如果我们从后金后来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由皇太极继位绝对是正确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多尔衮还年幼,他根本驾驭不了当时八旗那些掌握了军权、政权的骄兵悍将;事实上,连皇太极都费了好大心思,才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是,骄傲自负的多尔衮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认为是哥哥皇太极抢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汗位,而且还逼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皇太极对他一直是既笼络又防范。而且,以皇太极的精明睿智,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发展野心。到了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已经长大成人,此时他已经是拥有正白旗军且有丰富政务经验的睿亲王了。
多尔衮的亲兄弟,也拥有兵权的英郡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当然是拥戴他的。除了已死的皇太极,谁也没他的权势大;此时此刻,他当然理所当然地想把汗位夺回来。
其实,当时大多数的八旗贝勒们并不反对多尔衮继位。因为他的的确确很有才干、很有能力;也许在这些八旗贝勒们的心中隐隐约约还有当年逼死他的亲生母亲、支持皇太极登基的一点愧疚之心。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反对,他自然能够顺利登上皇帝的位子。
正在这时,反对的人出现了。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反对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极亲领的正黄、镶黄两旗。他们都是皇太极的亲军,所以一向高人一等。他们之所以反对多尔衮继位是因为如果多尔衮继位,那就意味着他们必然会失热。
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坚决立皇子,以维持皇太极的正统宗支。那个时候,最有势力的皇子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论年龄,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而且是军功赫赫、政治经验丰富的肃亲王。
就这样,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尔衮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如此看来,局面闹得很僵。人们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大清却是清太宗皇太极死了二十几天了,继位人选依然没有确定下来。朝中剑拔弩张,皇弟、皇子之争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机。庄妃自然就站了出来。
哲哲和庄妃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假如让这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内斗起来,大清就彻彻底底地完了。可是,这两个人谁都不肯退让一步。
所以,庄妃通过与多尔衮的对话,提出了第三人选,那就是她六岁的儿子福临。这个人选主要占了几个优势:一是,就两黄旗来说,福临不但是皇子,而且他的母亲庄妃布木布泰的地位比豪格的母亲高,豪格的母亲并不在后宫最尊贵的凤凰楼五宫之列。
因此,就子凭母贵来说,福临比豪格更占优势。既然皇太极的亲军要立皇子,那么庄妃就提出立自己的儿子福临为皇帝,这样一下子堵住了他们的嘴。而且,豪格本来就只仗着两黄旗支持,只要两黄旗不闹,他就孤掌难鸣。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庄妃得说服多尔衮肯让位。其实,说服多尔衮这件事,并不是什么意外。她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动之以情,她与多尔衮本是一见钟情的恋人,但是上却阴错阳差地让努尔哈赤把她指婚给了皇太极。
虽然他们成了叔嫂,但是庄妃的心里非常清楚地知道,多尔衮对她始终是有情的。多尔衮当然不肯让豪格,但是让他所爱的布木布泰的儿子,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而且,庄妃还决定让多尔衮摄政,反正儿子福临年纪太小,实际掌权的仍然是多尔衮,让多尔衮心平气和。
其次,庄妃又说之以理:她告诉多尔衮倘若他不肯让位,那么必然会造成大清的内乱,这样他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这个帽子太大,多尔衮不能不考虑。
更让多尔衮不能不顾虑的是,庄妃还胁之以势。庄妃出身蒙古贵裔,满、蒙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方面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庄妃以福临是蒙古外孙,争取了蒙古对福临的支持,又说服了中立派赞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计。
于是,让原先鼎足之势,变成支持福临的占绝对优势。逼得多尔衮不得不让位,而解决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机。
当然,此时年方六岁的幼童福临完全不了解这些复杂关系,其母庄妃因为爱子当上了皇帝而欢欣鼓舞。但是,那些虎狼却没有丝毫减弱,仍然在觊觎着无上的皇权。
六岁继位的福临该如何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们呢?他该怎样去治理大清国呢?让我下回再为大家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