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六岁的福临被皇太极扶植为皇帝,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供皇太极操纵的傀儡。
福临被立为皇帝,最不服气的就是大皇子豪格了。但是,豪格并没有仇视自己的弟弟福临,却几乎把所有的怒气全都发泄到多尔衮的身上了。
豪格咒骂多尔衮,说他不是有福之人,是一个身体有病患的人,一定不会得到善终的。这些听起来很毒辣的咒骂,最后竟然得到了验证,不得不让人慨叹命运的安排。
就在顺治元年四月出兵攻明之前夕,豪格被多尔衮罗织罪名,削爵,取消旗人特权,废为庶人。然而多尔衮此时还不能任意诛戮,还不好命令豪格留居盛京闭门思过,豪格得以随军从征,为入主中原立下了军功。
顺治元年十月,幼主福临从盛京迁居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封赏功臣,大赦天下。登极恩诏的第一条第二条就是对“佐命开国,济世安民”立有大勋的亲王,要加以殊礼,对亲王、郡王之子孙弟侄要赐予封爵。
据此,晋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为和硕亲王,晋贝勒罗洛浑为郡王,封太宗之第五子硕塞为郡王。在这样形势下,多尔衮也不得不对豪格有所表示,遂下帝谕,复封豪格为肃亲王。
豪格虽然复爵,但他心里自然十分清楚,前途仍是凶多吉少,因而做事小心翼翼,尽力效劳。顺治三年,他被多尔衮派去四川攻打大西农民军时,率军猛烈冲杀,利用农民军叛徒刘进忠的归顺和引导,疾驰数百里,乘大西军不备,突袭西充,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连陷州县,夺据了四川。然而,功勋再大,也改变不了摄政王的看法,且为陷害肃王提供了个借口。
清朝顺治五年二月,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平定四川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凯旋回京,可谓是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正常来说,豪格是太宗长子,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功成之后肯定要名就,就算当个议政王之类的都不过分。
但是世事难料,到了三月,立下大功的豪格却被摄政王多尔衮兴起大狱构陷削爵,同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40岁。
罪状只有两条,一是三等梅勒章京希尔艮与护军统领阿尔津、苏拜争功,豪格未予审理;二是豪格有意提拔机赛为护军统领。
于是八旗王、贝勒、贝子、大臣会议审理后奏称:豪格掩饰了希尔艮夺功的事实,旧怨未消,因杨善为他而死所以企图提拔其弟,胡乱打着念头,尽管皇上三次下谕斥责他不应该升迁机赛,但他仍然不知悔改。
因此,各王贝勒人人愤怒,豪格如此倔强恶劣,仇怨持久,不能再容忍,应当被处死。多尔衮发出谕令免去死罪,改为软禁,并夺取其部下人员。
实际上,这两项罪名都站不住脚。希尔艮绝非胆小懦弱之人。他是正黄旗出身,自幼从军,在入关之前就屡立战功。他曾担任护军参领,被封为一等甲喇章京世职,顺治二年随英亲王阿济格进攻大顺农民军,再次立下了重大功勋,升职为三等梅勒章京。他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去争功?
更何况,这次争功的对手是阿尔津和苏拜,而苏拜是多尔衮的亲信大臣,如果希尔艮没有真凭实据,他敢争吗?即便退一步说,即使希尔艮确实争功,豪格一时未加审理,也只能算是疏忽之罪,怎么可以说成是心怀旧念,企图谋反不可饶恕的大罪!
至于提拔升迁护军统领机赛,那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论是在太祖、太宗还是多尔衮执政期间,罪人的亲属在原职位上任或因功晋升,并非少见。
太祖努尔哈赤杀害了自己的亲弟舒尔哈齐贝勒,由其子阿敏接任领导地位,成为四大贝勒之一。太祖杀死长子褚英贝勒后,由褚英的长子杜度继位,担任贝勒,统领一支旗帜。
太祖消灭扎尔固齐噶盖后,任命他的儿子武善为牛录额真,后来成为镶红旗佐理大臣,他的弟弟布善在太宗执政时担任代理护军统领和议政大臣。
太宗皇太极处决了阿达海,但对他的亲兄阿山依然宠信有加,起初任命他为佐理大臣,后晋升为固山额真,封为三等公,甚至将自己的六女嫁给了他的儿子夸扎。
机赛是杨善的弟弟,为什么就不能升官授职?显然,这两条罪状是太缺乏根据了。豪格获罪的根本原因在于崇德八年八月欲图与多尔衮争夺君位。
荣为和硕亲王及帝之皇兄的豪格,就凭这莫须有的两件小事,被削爵籍没幽禁,可见摄政王多尔衮之专横势大及八旗王公大臣之软弱,一切听从摄政王的支配。
豪格遭此不白之冤,怒气冲天,看守人役又对他百般凌辱,甚至很可能是谋害,豪格很快就含恨而死,享年不过四十岁。
豪格在壮年之际下狱没多久便死去,分明是被害死的,很明显这背后自然是多尔衮所为,更可悲的是在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多尔衮这是害死了大侄子豪格,还霸占了侄媳妇,对豪格是极尽羞辱。
豪格之所以立下不世之功,却被多尔衮除掉,其实主要还是在于清太宗皇太极于公元1643年猝死以后的帝位之争。
我们之前谈过,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利益交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豪格也是不可小觑的对手。在公元1643年时,皇太极骤然驾崩,由于他驾崩之前并没有就继位人选问题做出任何安排,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之久的满清皇位之争。
皇位的争夺首先是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多尔衮这面得到了他的两个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全力支持,并且他们兄弟三人掌管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势力非常强大。豪格本人统领着正蓝旗,同时也得到了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扶保与支持,论实力与多尔衮不相上下。
就在双方的竞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鳌拜作为两黄旗高级将领的代表,与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在豪格的授意下结为八拜之交,“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
并且这八人决议共同拥立豪格为帝,这无疑是对豪格的莫大支持。在这之后八人又先后前往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府上,劝谏二人支持豪格,可以说为了豪格夺位这些人也是尽心尽力。
八月十四日,推举新皇的会议在崇政殿举行。根据努尔哈赤生前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当时有资格参加会议的人包括了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以及颖郡王阿达礼(代善之孙)。
由于此前两黄旗为皇太极亲领,负责宫廷卫戍的也都是两黄旗的人马,就在会议举行之前,在索尼和鳌拜的安排下,两黄旗已经包围并且控制了崇政殿。
此时,会议即将召开,多尔衮试探性地询问索尼和鳌拜,想要了解一下他们的意见,结果这二人对多尔衮冷眼相向:“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抵制多尔衮,让多尔衮非常难堪。
会上,阿济格和多铎率先表态支持多尔衮,而此前一直没有直接表态的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主动表示支持豪格,这让豪格瞬间占据了主动。
于是这个时候,就有了豪格那句让他悔恨终身的话:“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本来是一句非常平常的谦让,却被多尔衮兄弟抓住,进行疯狂打击,局面再度陷入僵局。
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是索尼和鳌拜,眼见豪格处于了下风,再一次站出来支持豪格:“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这无疑给了与会的七人巨大的压力,如果最终的结果不能让他们满意,很有可能将会引发兵变,到时候他们七人的性命也将难以保全。
而与此同时,阿济格已经离开了会场,前往两白旗的驻地调兵,一旦事态不能得到控制,那么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火并将无法避免,那么清朝也将陷入严重的内乱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豪格和多尔衮都不能继位,而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的方案,这个方案等到了包括豪格和多尔衮在内的所有的认同。“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就这样,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顺治皇帝,而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则成为辅政王。鳌拜也与索尼、图赖及两黄旗的其他高级将领,共同对天盟誓,对顺治皇帝效忠。
然而,此时的多尔衮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为了更好地打击豪格,控制顺治,他开始着手瓦解两黄旗内部的势力。
首当其冲的,就是在豪格府上“相约盟誓”的八人。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这四人或主动投靠,或是被构陷折磨,最终全部投靠了多尔衮。
不仅如此,这四人迅速成为多尔衮打击政敌的武器,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先后因着四人的告密揭发而遭到打压。
然而面对多尔衮的威逼利诱,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则予以了坚决的抵制和抗争,而这四人也就此成为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了持续的打击与迫害。
豪格和他的党羽曾先后多次遭到多尔衮的打压,不仅被削爵贬职,还险些丢掉性命。
第一次是在顺治二年的时候。由于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非常看不上年幼的顺治皇帝,还蔑称其为“孺子”,于是当时已经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下了道旨意,批评阿济格“称上为孺子”的行为,并安排鳌拜和谭泰当众宣旨。
实际上这也是多尔衮的一个“阴谋”,本来阿济格“称上为孺子”的事情也就几个人知道,如今却要公之于众,必然让清世祖颜面尽失。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层意思,鳌拜并没有按照多尔衮的要求“当众传示”。
于是,多尔衮不仅对鳌拜施以罚银一百两的处罚,对其征讨李自成所立下的功绩也不予表彰,之后更是因为其为索尼进行辩护而对鳌拜进行了降职处分。
第二次是在顺治五年的时候。这一年,豪格率领大军征战四川,平定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并且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立下不世之功。鳌拜作为豪格军中的主将,也在此次西征立下战功。
然而,等到豪格等人的却不是荣耀和封赏,却是多尔衮的迫害。等到豪格回来以后,多尔衮眼见借刀杀人不成,便自己亲自对豪格下手。就在豪格班师回到北京后,多尔衮以豪格冒领功劳、治军不严将其治罪,随后又网罗罪名进行构陷,最终豪格被折磨致死。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出人意料的是,以孝庄太后为首的两黄旗势力,并没有出来力保豪格,而是眼睁睁看着豪格这个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被害死,这可就很是耐人寻味。
以孝庄太后为首的两黄旗势力没有保豪格,是因为自身难保,无力支持吗?
虽然清朝在入关以后,多尔衮随着功劳越来越大,权势也越来越大,并且打压诸王,独揽大权,像济尔哈朗被打压得从亲王降为郡王。
但是,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篡位,除却死得太突然这个关键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以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为主要力量的忠于皇权的势力存在,这股势力可不容小觑,即使多尔衮再是权势滔天,也只能打压,而非除掉。
当时顺治帝年幼,两黄旗是以孝庄太后为主,虽然母子两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也可以说是自身难保,但是还有着两黄旗为依仗,如果真想保豪格,并非有心无力,还是可以支持的。
还是说,是因为孝庄太后已经下嫁于多尔衮,已经是一家人,所以没有干预呢?孝庄太后下嫁于摄政王多尔衮这个说法,在正史之中没有记载,野史中倒是有记载,并不可信。
退一万步说,即使孝庄太后真下嫁于多尔衮,正史为了遮羞没有记载,但是也肯定不是与多尔衮有着什么感情,只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帝的皇位,是虚与委蛇罢了。
多尔衮没有篡位,也不是说与孝庄太后有感情,更不是说顺治帝就是他的儿子,顺治帝绝不是他的儿子,主要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比如说有着两黄旗的反对势力,你可以打压他们,他们也可以忍,但是你要篡位,他们绝对不会忍,会鱼死网破。还有当时清朝尚未彻底平定天下,依旧有南明永历政权反抗,多尔衮应该是打算彻底平定天下,没有外患,有着巨大的不世之功再篡位,加之他死得太突然,所以没有篡位罢了。
虽然今天的诸多电视剧,诸如《孝庄秘史》这样经典电视剧之中,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年轻是青梅竹马如何如何的,但是就历史来说,两个人青梅竹马的过往,完全是一个谜,关于爱的死去活来过的故事,更是扑朔迷离。所以,电视剧经典归经典,但是也只是戏说而已,不能通过电视剧来学习和认识历史。
就本质来说,因为最高权力之争,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是死敌,只不过多尔衮占据绝对上风,孝庄太后和顺治帝母子处于弱势,是苦苦支撑,双方才没有拼个你死我活,才有了脆弱的平衡。
那么孝庄太后为首的两黄旗反对势力,为何没有出来力保豪格这个皇太极长子呢?
关于这点,正史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两黄旗在入关以后,被多尔衮屡屡打压,已经在苦苦支撑,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孝庄太后为了保存实力,为了保住儿子顺治帝的皇位,不愿意因此打破与多尔衮的脆弱平衡,只能听之任之,是放弃了豪格。
二是孝庄太后还有一个大大的私心,那便是多尔衮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豪格同样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想要借此除掉豪格。
换个角度来看,豪格比多尔衮威胁还要大,因为他可是皇太极长子,可以得到两黄旗认可,而多尔衮却做不到。像当年两黄旗最早支持的是豪格,后来才退了一步,变成必须是皇太极子嗣才可以继承皇位,如果多尔衮一除,顺治帝立足未稳,豪格这个太宗长子想要抢班夺权,可是有着巨大优势。
所以多尔衮要除掉豪格,孝庄太后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一方,自然是听之任之。
至于再下面的两黄旗大臣,当年对皇太极可是忠心耿耿,如今皇太极长子豪格陷入死局,孝庄太后放弃可以,他们为何也放弃了,在这方面,孝庄太后可不一定主导得了他们。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年为何两黄旗先是支持豪格,再是不支持呢?因为如果豪格上位,两黄旗肯定还是天子亲卫,但是豪格自领的正蓝旗才是最大受益方,会后来居上,肯定在两黄旗之上,这点是两黄旗不愿意接受的。
相比之下,顺治帝福临年幼才6岁,并没有自领的旗,如果他上位,两黄旗的天子亲卫之地位肯定不会受影响,加上其母孝庄太后又是五宫后妃之一,在皇太极猝死以后,自然成为两黄旗的主心骨,最终使得顺治帝继位。
正因为有着这段往事,所以豪格其实对两黄旗也是有意见的,只不过双方有共同敌人多尔衮,并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孝庄太后不表态,下面的两黄旗大臣,即使有看不惯多尔衮行为者,但是也不会像当年为了皇太极子嗣继位,不惜鱼死网破那般来力保豪格,于是豪格就这样被自己的后母和对父亲皇太极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大臣放弃。
虽然多尔衮除掉豪格过程中,孝庄太后并没有参与,但是她明明可以阻止,却冷眼旁观,坐收渔翁之利,其实也可以说参与了进去,是与死敌多尔衮共同默契之下,除掉了顺治帝的一大威胁之豪格,豪格可说是大清第一冤死的王爷。
其实豪格有如此下场,虽然凄凉,但是也说得过去,因为他在死后得到平反。在顺治八年,刚刚亲政的顺治帝马上平反了大哥豪格,恢复其封爵,而豪格的肃亲王一系,更是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如果豪格活到顺治帝亲政以后,身为曾经的皇位有力竞争者,顺治帝不见得容得下他,更何况豪格对于失之交臂的皇位也是很难释怀,还不善权谋,政治能力很一般,这种行事作风很容易与顺治帝起冲突。
若是因此兄弟反目,届时祸起萧墙,还不知如何收场,一个搞不好,有可能豪格一系都没有之后的铁帽子王待遇,毕竟顺治帝也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被多尔衮架空七年之久,内心很是疯狂果断,像多尔衮死后,英亲王阿济格想要继续架空顺治帝,结果是被削爵幽禁赐死。
多尔衮的势力是越来越大,他的实力也野心也在不断膨胀,那些史书中的风言风语,也开始四处流传。究竟,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那些孝庄太后下嫁的趣谈,真相是什么样呢?让我为大家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