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多尔衮暴毙,得以让年幼的顺治皇帝熬出了头,但是那些难题也摆在了他的头顶,无论如何,他还是先得将天子的仪式和威严给做足了。
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还差十八天才十三周岁的顺治皇帝,按当时习惯算法已是十四岁了。这一天的上午,他正端坐在太和殿宝座上,举行亲政大典,接受王公大臣叩拜。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荆棘遍地,危机四伏,但从其亲政以后所作所为来看,这位少年天子并未为困难吓倒,相反却是胸怀壮志,勇创伟业。他当然会从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父皇太宗皇太极的光辉业绩中吸取力量,勉励自己。
六十八年前,他的皇玛法努尔哈赤还只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社会阅历不多,一切都由其爷爷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主持办理。谁料飞来天外横祸,父、祖突然被明兵误杀,明边将又支持仇人尼堪外兰,扬言欲立其为建州女真之主,尼堪威逼努尔哈赤归顺,族人心变,诸申多数离散,一时大厦将倾,爱新觉罗氏惨遭大祸。
然而,刚强的努尔哈赤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率领朋友、弟弟和未走的诸申,总共只有三四十人,就高举义旗,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勇猛冲杀,攻克尼堪所住的图伦城,打响了建立金国——大清国的第一仗。
此后,努尔哈赤身经百战,虽遇劲敌,“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斩将搴旗”,所向披靡,鏖战三十余年,统一女真各部,屡败明军,进据辽沈,从一个女真枝部小小头人,一跃而为辖地数千里臣民数百万的强大的金国英明汗,与昔日之主子大明皇帝分庭抗礼。
顺治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皇父清太宗皇太极的雄伟身形。二十五年前,皇祖父久胜骄傲,惨败于宁远城下,负伤、生气、患病,很快去世,诸贝勒推举皇太极为汗。
此时,内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与汗并尊,不愿甘居汗下,号称大金国汗的皇太极实际上只是两黄旗之主,外则四面皆敌,百万明兵时有东进收复辽沈之势,北邻蒙古,察哈尔林丹汗一心要重振先祖雄风,统一蒙古各部,联明对付金国,南邻之朝鲜国,忠于大明,纵容、支持明将毛文龙多次扰边。
金国内部,因太祖晚年歧视杀害汉民,致汉民纷起反抗,大批逃亡起义,田园荒芜、百业凋敝,物价腾贵,“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金国汗宝座眼见就摇摇欲坠了。
然而皇太极知难而进,革弊兴利,训练士卒,耕垦田地,恢复生产,降服朝鲜和蒙古各部,几次深入明国,直抵京师,屡败明兵,掠获人口上百万及巨量牲畜财帛,又逐步裁抑王权,提高君威,登上宽温仁圣皇帝宝座,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军事基础,日与谋士将领商议进关之战。后终于在顺治元年由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入关,定鼎燕京。
今天虽有各种困难和危机,但总算是已经定鼎中原了,只要庙谟正确,定能团结八旗王公大臣,统率百战劲旅,完成统一全国的重大任务,并渡过财政难关,恢复社会经济,做一个既守成又创业的英明君主。这就是十四岁的少年天子的心愿和抱负。
举行了亲政大典,追罪了“皇父摄政王”,惩处了睿王的重要党羽,固然使年方十四的顺治万分高兴,仰叔鼻息听人摆布的傀儡幼帝生涯一去不复返了,军国大事皆须向己启奏,似已成为君临四海的“大皇帝”,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般也认为此时顺治已独掌大权,是真正至尊无上的天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太准确,此时他还不能完全乾纲独断。聪睿的顺治并未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巨大胜利,他清醒地看到斗争并未结束,基础仍不巩固,离那真正的“至尊无上”的天子,还有相当距离,在决定军国大政时,他还受到八旗王贝勒很大牵制,尤其是郑亲王权势之迅速膨胀,更令他吃惊和不安。
他,也许还有他那位史上罕有聪睿绝顶机警果断的母后孝庄文皇后,在共同回顾八年来的惊涛骇浪,在深思,在熟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这两母子自然会清楚看出,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不应让诸王操纵政局,就是要有忠贞不贰的贤臣勇将,就是要牢固控制正黄、镶黄、正白三旗(通称上三旗)。
崇德八年八月议立新君时,不是两黄旗大臣誓死力争,睿亲王多尔衮早已夺取了君位。
顺治初年,如果不是两黄旗主要大臣中发生了分化,拜尹图、锡翰、巩阿岱、谭泰等人背叛旧主,投靠睿王,图赖、塔瞻、图尔格病逝,如果两黄旗数百员固山额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内大臣、一二等侍卫、尚书侍郎遵照盟约,誓死保卫幼主,多尔衮就不得不考虑两黄旗数万精兵骁将的态度,就不敢窃据军国大权为所欲为,就不能也不敢如此欺侮幼君。
现在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人丁兵将,几乎等于正蓝、镶蓝、正红、镶红、镶白五旗(通称下五旗)的总数,只要通过上三旗中一批忠于朝廷的大臣,牢固控制住上三旗,就有了强大雄厚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就可保君主高枕无忧,就不怕下五旗王公造反。
因此,福临从亲政开始,便一面对八旗大臣普施皇恩,嘉奖迁升赏赐,一面竭力栽培扶植擢升忠于朝廷之臣,尤其是两黄旗大臣。
顺治还将原来多尔衮掌管的正白旗划归自己,并将皇帝直接接管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定为上三旗,将其他的五旗定为下五旗,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皇权。
怎样对待号称天潢贵胄的宗室王公,是顺治极为重视但又令他十分头痛的问题。
入主中原不久,抗清烽火仍在燃烧,统一全国的艰巨任务尚待完成,以及如何消除多年战乱遗患,恢复生产,安定黎民,这一切都离不开八旗宗室王公的支持。
回想当年太祖努尔哈赤之所以能由数十名诸申的小部酋长,上升为金国英明汗,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的皇子、皇侄、皇孙、皇弟诸贝勒台吉的奋斗,没有四大贝勒和十余议政贝勒的率先冲杀统兵血战,金国就难以建立,就不能进据辽东。太宗之所以能屡败明军,为进军中原创造了雄厚基础,也离不开弟兄子侄的统兵治政。
但是,这些王爷,或为一旗之主,或辖有若干牛录,属下满洲、蒙古、汉军文臣武将兵丁,多者有数万名,少亦数以千计,战马成百上千累万,权势赫赫,不仅易与国法冲突,干预政务,且有可能使一些王爷怀有异心,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多尔衮。
因此顺治,当然也可能有其机智贤明的母后指教,决定采取既依靠诸王治国理政,又不让其专权乱国的方针,使诸王成为“出则受命专征,入则参赞庶政”的“股肱亲臣”。
但亲政初期,顺治的主要考虑还不是防止诸王乱政,而是更多的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稳定政局,因为,他此次的亲政,并非自己或诸王反对睿王取得胜利的结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之于侥幸。
如果多尔衮不是突然于风华正茂之年猝卒,如果其嗣子多尔博不是年幼无知,如果他的亲侄豫亲王多尼不是一位刚袭爵年余的十四五岁小王爷,如果英亲王阿济格不是骄横跋扈招致众人的反对,致其亲弟多尔衮掌握的两白旗大臣对其不敬、防范和突然将其逮捕。
没有这些偶然因素,顺治不仅不能“亲政”,而且很可能被多尔衮废掉,或导致多尔博、多尼、阿济格同仇敌忾,共同对付小皇上和郑王,那就不能追罪睿王,夺据正白旗,摆布多尼,处死英王,彻底削弱白旗势力,而举行亲政大典了。
因此,顺治虽然于顺治八年正月亲政,但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实力薄弱。为了确保稳定的统治,除了加强培养两黄旗嫡系部队外,他还迫切需要争取诸王公的支持,以建立可靠的统治基础。随后,他将重点放在遏制威胁君权的亲王郡王身上,使他们真正成为皇帝的亲密助手。
在他亲政的第一年,他采取了以下六项重大措施。首先,他平反了被冤屈或受到惩罚的王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肃王豪格。作为顺治的长兄,豪格在太祖、太宗和顺治初期都负责统领军队和治理政务,立下了卓越的功绩。他是开国七大亲王之一,然而他因与多尔衮争夺皇位而被睿王害死,爵位被剥夺,嫡福晋也被多尔衮逼迫成为妃子。
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顺治颁布了针对睿王多尔衮的追罪诏书。仅仅过了六天,即二月二十七日,他封豪格之子富寿为和硕显亲王,并在册文中记录下了他父亲的军功。
过了半年,顺治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顺治又下诏追复豪格王爵,建碑纪其功绩于茔上。
顺治在茔上不仅高度赞扬了兄王的开国功勋,而且还对其子富寿格外优待,封其为议政王,此时富寿仅系一位八九岁小小孩童,就身为议处大清国军政大事的六位和硕亲王之一,真是何等的高贵和威风。
当然,顺治此举不仅是出于对兄王的哀悼和对其子女的关照,也含有增强自己统治基础的目的。这在他的另一措施即封硕塞为亲王上,表现得十分清楚。
硕塞是顺治的五哥,是太宗侧妃叶赫那拉氏之子。按太祖诸子封爵之例,侧妃庶妃之子不得封和硕贝勒或者和硕亲王。例如太祖之第七子阿巴泰,对建立金国、大清国以及入主中原,都建立了重大功勋,但也只封至多罗郡王而止,其他如四子汤古代、六子塔拜、九子巴布泰、十一子巴布海等,仅分别封为辅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公。
因此,太宗去世前夕,硕塞已有十四五岁,但并未受封,顺治元年十月,可能系入主中原大庆,才特予优待,封为多罗郡王,册文中还明确讲道,硕塞系帝之“庶兄”。现顺治一亲政,即晋封硕塞为和硕亲王,且增注军功于册。
顺治不久又封硕塞为议政王。显然他是想通过封授兄长及亲侄的方式,来增强天子之支柱。
顺治的另一措施是加恩宗室,封赐或晋封宗室爵位。他先于顺治八年正月末复封被多尔衮降为郡王的博洛、尼堪为亲王,并正式封为和硕亲王,接着于二月赐封或晋封了一大批宗室。
按其性质而论,主要是加恩于罪人之后裔和庶妃所生皇子的子孙。曾为开国四大贝勒之一的二贝勒、镶蓝旗旗主阿敏,于天聪四年因失守永平及不敬弟汗皇太极,被削爵籍没监禁,其子郭盖、郭赖等皆黜宗籍为民,顺治六年才封二等镇国将军,顺治将二人连提几级,晋为镇国公。
顺治通过掌握上三旗,然后平凡冤案,最后拉拢亲系,稳稳的将大权集于一身,他的政治手腕作为一名皇帝可以说是非常合格的。
光敲打八旗还是远远不够的,朝中势力错综复杂,顺治不仅仅需要进行强硬,也需要进行敲打,必要时还要进行试探,这样才能展示出天子的威严。顺治是如何来彻底掌握大权,独断乾纲的呢?让我下回为大家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