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事业轨迹新设计:情商与职业选择

在一切形式的斗争中,只有实力才能决定最终的胜利,对职业的斗争而言,也是如此。在进行这一庄重的选择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实力——从而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最佳的表现方式;我们也有必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在斗争中稳操胜券。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情商的研究者将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进而认识个性与择业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驾驭情商,走向实战了。在实战尚未开始之前,你就得做好参战的心理准备。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1.情商提醒你:正视社会现实

情商之所以能发挥出异乎寻常的功效,关键在于:它是对现实的能动适应。情商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之有效的、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的行为准则。只有在现实斗争中,情商才能得以存在与发展。无论是华人巨商李嘉诚、包玉刚,还是美国总统林肯、罗斯福、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们都是高情商的人,但是,首先他们都是敢于正视现实、勇于与现实做斗争的人,他们都有一部血与泪交织着的艰辛的奋斗史。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正由于其残酷而精彩、美丽。只有在失败的砧铁上不断锤炼,才能锻造成一种铁的品质。正视现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视失败。失败可使强者愈强,勇者愈勇,也可使弱者更弱,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情商中对现实的适应也更集中地体现在挫折承受能力上面。

正视失败不意味消极地承受,相反,它意味着转败为胜的可能。转败为胜的关键在于信心。在战胜挫折的一连串过程中,有一股潜在的力量,能帮助你成功;那就是信念的力量。我们已建立起精卫填海的信心,如果我们能坚持奋斗,我们必定能在信心的力量指引下,突破困境。贝多芬也曾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困境中,在他才华横溢之时,他的双耳失聪了。他一度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整天酗酒,甚至想过自杀。但是,音乐的力量又使他重建了信心,他以更坚强、更无畏的精神来正视现实:“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种伟大的精神促使他在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中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没有永远顺风的帆,有竞争,就必然会有失败。如果你因失败而失去信心,那么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如果你永远充满信心,失败了爬起来,再往前走,成功就不再遥远了。

美国著名的电台广播员莎莉·拉斐尔在她3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遭辞退18次,可是每次她都放眼最高处,确立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陆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听众,没有一家肯雇佣她。她好不容易在纽约一家电台谋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了,说她跟不上时代。莎莉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清谈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也一度犹豫,但坚决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地去尝试了。她对广播早已驾轻就熟,于是她利用这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7月4日美国国庆节对她自己有何意义,还请听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发生兴趣,她差不多一举成名了。如今,莎莉·拉斐尔已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奖,在美国、加拿大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这个节目。她说:“我遭人辞退18次,本来大有可能被这些遭遇所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他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的艰难,现实确实如此。竞争机制的引入,优胜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质。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颇具实力,却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甚至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就是对竞争的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进一步而言,害怕失败,缺乏信心。

事实证明:能在求职中稳操胜券的人就是那些敢于正视现实、不怕失败、锐意进取的人。

2.自我期待:生命美丽的翅膀

走进美国航天基地的人会看到一根大圆柱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If you can dream it, you can do it.”这句话直译为:“如果你能想到的,你就一定能做到。”一个心存梦想的人便是一个自我期待的人,关键在于:这种梦想和期待是否能经得住现实的考验。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一个塞浦路斯雕刻师,名字叫做皮格马利翁。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爱神雕像。这尊雕像经过他的艰辛雕琢,因而显得神韵兼备、超凡脱俗,他不由爱上了这尊雕像,逐渐忧患成疾,憔悴不堪,最终奄奄一息。他再次请求维纳斯给这尊雕像以生命,维纳斯为他的痴迷所感动,终于同意他的请求。他如愿以偿,和有了生命的雕像结了婚。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足见其对后人生活态度影响之深。心理学家还从这个故事中演绎出一个新的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塑自己的“皮格马利翁”。而在塑造的心理动机上,自我期待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情商理论认为:自我期待是自我激励的根本源泉。一个人只有有所期待,才会在实际行为中对自己进行激励。一旦这种期待消失了,自我激励也不复存在。

小马原在营业科担任科长。一天,突然接到人事处的命令,调他到供应科当科长。在公司里,供应科的地位,远不如营业科,如此一调,等于贬了职,前途必然大受影响。以前小马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坐在办公室,跟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叫他受不了。开始时,他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他开始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我对自己信心十足,当上了供应科长,却情况大变呢?”他悟到一个事实:“这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期待值无形中降低了,我失去了激励自我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发觉供应科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供应科对整个公司来说,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是平时大家把它忽略了而已。小马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了斗志,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渐渐影响到了部属,把他们也带动起来。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供应科获得总公司颁发的两次特别奖金。不久,小马收到了一张人事命令:“调到总公司,晋升营业部经理。”

小马的转变是由于自我期待的不同造成的。在求职择业中,自我期待的不同是导致不同的择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些人期待不高,只要能领取稳定的薪水以维持生活;有些人期待不断发展自己,不甘心永远做个小职员——不同的期待恰是和日后不同的业绩相对应的。自我期待不高的人,做了一辈子小职员;自我期待较高的人,则大胆地推荐自己,表现自己,很快得以提升。保持较高的自我期待,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玻尔从小就期待着成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可是他一直以来,思想反应异常迟钝。看电影时他的思路老是跟不上电影情节的发展,老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提问,弄得旁边的观众都讨厌透了。而且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向他介绍对某个量子论的新观点,大家都听懂了,可玻尔却没有听懂。年轻的科学家只好重新向他解释一遍。然而,玻尔并不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值。他用勤学好问来弥补反应慢的缺点,对没懂的问题,没有理解的问题,他毫不掩饰,接二连三地提问,哪怕旁人讨厌,他也毫不在乎。他说他“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而这位“愚蠢”的科学家于1942年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就是自我期待的巨大力量。期待实际上包含着两方面:期望和等待。期望,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那样:“把生活变成梦想,再把梦想变成现实。”等待,又如安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等待,因为我们坚信:一切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自我期待,犹如生命美丽的翅膀。请记住海伦说过的话:“当你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去翱翔时,你是不应该爬行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