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志碑

“张继留题内翰书”,读程公辟诗,知此寺旧有宋石。今所存者,惟前明文徵仲、唐子畏两碣为最古。扪苔藓而读之,剥蚀过半。其余三四断碑,仅记檀施姓氏,无可甄录。欧阳公《集古录》,不遗近刻。今援其例,择稍有资于掌故者,并新旧诸碑序次之,识其存佚,间附考证,以诏后来。《志碑》第五。

宋王郇公书张继诗石刻【佚】

此张继诗第一石也。《吴郡图经绩记》:“枫桥,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居吴下,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吴郡志》程师孟诗“张继留题内翰书”下,注云:“今禹偁王内翰丁太夫人忧,任其亲写是诗,故不题名。”

《吴郡图经续记》论枫桥之名,谓:“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阅者每以宋宰执中无王郇公为疑。及检《吴郡志》采程师孟《枫桥寺》诗云:“迩来寺好尤潇洒,张继留题内翰书。”自注:“今禹偁王内翰丁太夫人忧,任其【毛刻有些二字,不可解,疑是“在吴”之误。】亲写是诗,故不题名。”又疑王元之未为丞相,且无封号,恐非朱伯原所指写诗者。况师孟不与元之并世,亦不应称“今”。续检《宋诗纪事》选师孟此诗,即从《吴郡志》采人,其自注则云:“今禹玉王内翰丁太夫人忧,亲写是诗,故不题名。”【“忧”下,无“任其”二字。应是厉太鸿以其不可解而删之。】禹玉为王珪之字。按《宋史》珪本传,以熙宁九年作相,而母忧正在为翰林学士时。得此,方知毛刻《吴郡志》之舛误不足据。而师孟诗,实与《图经续记》相合,所谓“王丞相”者,即禹玉。王内翰、郇公,当是其初封,而史传逸之也。然则寒山寺中,旧当有此石刻,不知何时失去。今惟存文待诏大行草写此诗碑,在三门内西南隅壁间,若为王丞相补此遗迹。此石与东壁唐解元书《募钟疏》碑对峙,惜石已裂损,地更湫隘嚣尘,更数十年后,安知不又为王书之湮没乎?【《鸥陂渔话》“寒山寺王郇公书张继诗石刻”一则。】

王郇公非但见于《图经续记》,忆《苏沈良方》亦称王郇公有治小便不通方,但以史无明文,犹待搜考。近见王明清《挥麈后录》【三】,举熙宁以后宰辅封国,“王文恭”下注“郇、岐”二字,是禹玉之初封郇公,已有明证矣!然犹未详其得封年月也。既而劳季言寓书告余曰:“考《长编》【三百五十五,】元丰八年三月庚申,银青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郇国公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又考宋朝《大诏令集》【五十七,】元丰五年四月癸酉,王珪左相制结街,尚称‘太原郡开国公’,其封郇国,当在六年十一月甲寅文武官并以南郊赦书加恩时。【见《长编》三百四十一。】《诏令》【六十二】载加恩制,略云:‘锡尔以成国之封’《图经续记》成于元丰七年,正珪封郇公时也。其丁母忧,在嘉祐二年七月;复拜学士,在四年十月。张诗书石,当在嘉祐。程诗当作于熙宁三年王未参政之前,故以‘内翰’称之。”又胡心耘示以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本有“乏”字,近刻删去。】上集第八卷,李清臣所撰《王太师珪神道碑》。今节录其文云:元丰三年,朝廷用阶官寄禄,超授银青光禄大夫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五年四月,复三省官,为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日,御史中丞率百官班贺仁宗、英宗加徽号,【按《本纪》,事在六年闰六月。】为仁宗册宝使。礼成,封郇国公。上即位,恩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岐国公。元丰八年五月己酉薨。是禹玉之封郇国,具有的确年月可据。且岐国之封,身受祇及两月,而郇国则阅二年。《宋史》本传与《东都事略》皆不纪,致后世不知,未免疏漏。殆以虚封为无关轻重而略之欤?得此考证,不特可补史文之阙,并足为《图经续记》注脚也。【同上“王郇公封国年月”一则。】

按:王郇公与王元之,一字禹玉,一名禹偁,本易滋讹。元之曾知长洲县事,有《移任长洲》诗五首,见《小畜集》,【《郡志》亦采入《艺文》。】此邦人士,耳熟能详。郇公作此诗,在未参政前,诚如调生先生之说。然文穆追书其事,何以仍称为“内翰”,又冠以“今”字也?窃谓宋时传讹已久,并不自文穆始,汲古、守山两刻,但未及纠正耳。

孙视《枫桥寺记》【佚】

绍兴十六年七月。文据《吴郡志》录入《志寺》篇。

明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无年月。十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九字不等。行书。校补者案:残字以□(此处原文为方框字)表示,下同。】

铜钟司其氏所以觉夫灵性。解悲酸下地所以提婆者,现神真筌而古德颂。名法器,厥号口口口额建始普明。落乌啼,负张继枫桥之句;雷霆鼓李白口口今将鼓炉金,范土泥而铸大乐。举兹事,用口高口增壮山门施。启千门之晓,潜垫皆兴。夙万户之昏,鱼龙尽严佛土,利人天。慧日增明,福田不薄。以兹疏告,仰冀垂明。偈曰:

苏城外古禅告四方。试看脱成器,一声天霜。

进士唐寅书

按:《六如居士集》有此疏全文,据以录入《志钟》篇。今碑断裂,所存残字,援翁苏斋《化度寺碑》、范氏书楼《残石图》之例,释其文如右。集本“殿宇粗备,铜钟未成”八字。今碑无。“建始”下,集本空,碑补“晋明”二字。

文徵明书张继诗残石【无年月。四行。行字不等。大草书。】

落□(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啼□(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姑苏□(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徵明此张继诗第二石也。今泐存不及十字。

章美题额四大字【一字一行,横列。年月题款,左右小字,分行如门额式。皆正书。】

寒、拾遗踪翰林学士姚希孟题。崇祯癸酉冬,章美书。住持明五立。

争寺基帖残石【无年月。共三段。第一段,五行,草书。第二、三段,皆七行,行书。行字不等。前题名,八分书。】

□(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张

寺基俗占已非法,况既受赎价而复不退出,是豪民也。寺中僧何不呜于官耶?阅文太史书字,漫为书之。

济南黄山居士【“张延登印”、“王辰进士”印篆文。】

少宗伯钱

地属三宝□(此处原文为方框字)鬼神护诃。有侵占者,身堕地狱,殃及子孙。果报昭然,可怖可畏!今寺僧能恢复故地,不独佛土清净,亦为豪氏【下缺】孽矣!彼如有知,当稽首皈命之不暇,寺僧善为彼忏悔之也。聚沙居士钱谦益书

宫詹姚

寺宇民居,自当隔列,非独肃寺规,亦所以严范也。寒山古刹,迩来僧并精心向道。凡为金汤,何得有黄乾口辟门启窦,不存缁白之无论秽触三宝,有韦驮伽蓝诃谴。若稍知礼。【下缺。按:“黄乾”下,谛视似“初者”二字。】

按:此石首尾断裂,不详何刻。审其文义,为豪民占地而作。以鲁公《坐位帖》例之,当题为《争寺基帖》。钱蒙叟、姚孟长皆书明时官秩,孟长未见明亡即捐馆,是此帖尚在鼎革以前,非即广承事。【广承力守此寺。见《百城烟水》。】章美题额,在崇祯癸酉,其时住持为明五,则刻石以镇山门者,明五为近之。盖此寺间田,虞芮之争,其来已久。据张黄山一帖,文湛持相国实为禅林护法。其前有文肃书,而今佚矣!

固朝世宗宪皇帝御制《寒山子诗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宣统庚戌,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建御碑亭于山门内。

云漠天章,龙蟠螭负。【臣】谨案《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列朝御制,仍以时序列于前明之后、本朝臣民之上。今谨援其例,昭代诸碑录,宸翰为首,并恭录御制序于卷端。

梁同书书《阴骘文》残石【残字十七行。跋,前二行、后四行。行字皆不等。行书。文自“人之财产”起上缺。未录。】

乾隆五十有九年岁次甲寅冬十月二十六日,频罗庵主梁同书书,时年七十又二。

写此篇时,病行格少仄,不能展布,勉强应之。今锦峰世兄业已上石,意在劝善,当不口拙劣也。壬申九月三日,山舟又书。王应春刻。

韦光黻《古铜佛象记》【佚】

道光壬寅九月,里人摹象勒石,韦君绣作《记》。见褚仙根诗序。【诗次《志象》篇。】

庚申之劫,碑、象皆毁于兵燹。

署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

咸丰四年闰七月二十日。正书。文录下《志产》篇。

罗聘画寒山、拾得象

无年月。跋,正书。见《志象》篇。

郑文焯画寒山子象

光绪庚辰,九月既望。跋,行书。见《志象》篇。右两象并新刻,汇列于此。

俞樾《新修寒山寺记》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年。孙陛云书。文见《志寺》篇。

俞樾重书张继诗石刻【诗三行,行十字。跋三行,行十八字。草书。有阴侧。诗见前。】

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年,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俞樾碑阴。【八行,行二十字,行书。】

唐张继《桥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

俞樾

碑侧【一面。五行,行三十二字,真书。】

张懿孙此诗,传世颇有异同。题中“枫桥”,旧误作“封桥”,《吴郡图经续记》已据王郇公所书订正。诗中“渔火”,或误作“渔父”,雍正间辑《全唐诗》所据本如此,然注云:“或作火。”则亦不以作“父”者为定本也。《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曲园太史作诗以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光绪丙年,余移抚三吴,偶过此寺,叹其荒废,小为修治,因刻张诗并刻曲园诗,以质世之读此诗者。贵阳陈夔龙。是为张继诗第三石。今与文待诏原碑同陷寺壁。

江苏巡抚程德全书《寒山子诗》【诗三十六首,分四石刻。每石三十行。三行为一首。末一石,附跋十二行,行十七八九字不等,均行书。诗未录。】

右《寒山子诗》,唐《艺文志》人释家类,作七卷。世传台州刺史闾邱允得其题句于寒岩竹木石壁间,因令国清寺僧道翘纂集成帙,凡三百余首。宋淳熙中,沙门道南为之记,始有传本。明吴、计两家复校刻,并为一卷。别本世所希见。渔洋山人尝称其五言有唐调,不名一格,盖所谓“诗杂仙心,超以象外”者也。今既谋诸邦士大夫,重修寒山寺落成,复得其诗集旧,选录如千首,砻诸寺壁。其大旨多讽时励俗之作,以幽隐歌笑出之,岂辟世而非遗世者,乃托言“丰干饶舌”邪?爰识数语,以质后之揽者。宣统庚戌九月,云阳程德全记。程德全《重修寒山寺记》【石本未见。文录《志寺》篇。】

江苏布政使陆锺琦《重修寒山寺记》【分两石刻,每石三十行,行自十四至十七字不等,正书。文录《志寺》篇。】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六月廿八日刊石。

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正书。文录《志寺》篇。】宣统三年辛亥夏四月。

宝山印康柞号印川《偕调生寒山寺拓碑题壁》诗:【按:调生先生名廷琯,出吾宗东山支,著有《蜕翁诗录》、《吹纲录》、《鸥陂渔话》,又辑《蜕翁所见诗录》。】“故人供具劝扶筇,来访枫桥夜泊踪。聊与寒山生个事,一双碑响替霜钟。”再题云:“碑下跃跏倚短筇,往来词客几留踪。众前拈起椎儿示,白日来敲夜半钟。”【《鸥天阁集》,并见《蜕翁所见诗录》。】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