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中国围棋

第一节 尧帝为教子而发明围棋

围棋起源于我国古代,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是一种策略性的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

围棋是我国古代汉民族发明的一种智力游戏,古时有“弈”、“碁”、“手谈”等多种称谓,是我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属于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围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的国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

传说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仁君尧帝娶了妻子宜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丹朱。丹朱仗着是帝尧之子,从小性情乖戾,长大后又嗜好游玩,不务正业。

尧帝为儿子丹朱担心不已,他就前往汾水询问仙人蒲伊,拜求蒲伊教授自己管教儿子的方法。

尧帝来到汾水河畔,他看见有个人坐在苍桧树下,正在用小木棍在沙地上划道,还用黑白小石子排列在沙地中,很像是在摆弄阵图。

尧帝见那个人身披蒲衣,坦腹露臂,他早已认出,这个披蒲衣的人一定就是蒲伊。尧帝上前施礼,请求蒲伊传授管教丹朱的方法。蒲伊笑着说:“大王的儿子非常聪明,而且喜欢与人争斗。大王应当投其所好,挖掘他的智力,培养他的性情。”尧帝说:“还请先生教我具体的办法!”蒲伊指了指沙地上的黑白小石子说:“奥妙就在其中!”说完,蒲伊笑着离开了。

尧帝望着沙地上的黑白石子,刚开始不解其意。当他用心观察,不久他终于理解了其中的奥妙。回到家以后,他便开始运用蒲伊告诉他的教子之术来教育丹朱。

尧帝为了引起儿子丹朱的兴趣,他用文桑木来做棋盘,用犀角和象牙来做棋子。做成之后,棋盘棋子都光彩夺目,不同凡响。尧帝往日里一向很俭朴,但为了教育好儿子丹朱,他竟然不惜奢侈一回,可见他的用心良苦。丹朱果然被此名贵的棋具所吸引了。丹朱自从学了围棋之后,果真有了长进,成为著名的围棋高手,并在围棋中悟出了许多治国之道,后来他成为了尧帝很好的助手。

这个故事说明了,围棋有开发智慧和纯洁性情的作用。围棋能够启迪智慧,这和围棋与我国文化和宇宙星辰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围棋蕴涵着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等内容,其变化丰富,意蕴深远,魅力无穷,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传围棋是尧帝发明的,这传说很难辨清真伪。但可以肯定的是,尧帝这位心胸博大并充满智慧的先哲,一定是一位军事家和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围棋棋盘是标准的正方形,由纵横各十九条线垂直、均匀相交而成,构成了一幅对称、简洁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

围棋棋盘有种浑然一体和茫然无际的气势,看着棋盘,就如同仰视浩瀚苍天,就如同俯瞰寥廓大地,因此曾有人考证说:

围棋其实是古人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因为围棋盘上有了一个“星”,便把它们扯到了具有宇宙意义的立体空间,初看颇有些牵强附会,其实不然,只要翻开一本古代地方志,开卷的第一篇,便首先是一幅天空星相图。

古代地方志上标着某某星辰的位置和名称,下面的注解,则详尽地注释着本地方所属的星位。例如星之“鹑头”所对应的是地之周国,星之“鹑尾”所对应的是地之楚国。

古人把我国分为九州,尽管在地面上的分界是某山某河,但其主要划分依据,却是星宿的分布。这种分法在天文叫作“分星”,在地理叫做“分野”,合在一起便成了包容宇宙的一个立体空间。

古人对于地域的占有,实际上又同时占有了那颗星宿。早在古籍《周礼》中便有记载说:“封域皆有分星。”人有贵贱而星野也有等次。皇帝的宫殿成为紫禁城,其对应的星体便是天上的紫微星座。

围棋出现在我国的远古,它的竞争目的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最根本的竞争目的,即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先哲们在一个想象的心理空间上打上横横竖竖的小方格子,把他们认为重要的位置用“星”这个形象来标志,创造出了最富哲理和最富竞争的竞斗游戏,虽然围棋规则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变化却是最为复杂的。

围棋运动,好似整个世界只留下两个敌手,在那广阔的宇宙之中,把各自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双方端坐两端,品着清茶,摇着鹅扇,不动一刀一枪,不流一滴血,连一句争吵都没有,却在进行着生与死的较量。围棋这样生死较量的方式,真是最为温情、最为阴柔、最为奇妙的了。

按照我国传统文化,一副围棋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宇宙。围棋作为我国文化的一种,它与太极阴阳,与《易经》都是相通的。围棋从黑白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绎出一系列变化莫测的方阵化境。

在小小棋盘之上,从开始的演幻一直到终局都是错落有致的黑白图案,就如同一幅太极阴阳图在流转,阴阳变幻,幻妙无穷。在这种变化之中,可以看出运动、和谐、对称和有序的艺术,可以感受到舒缓、抑扬、狂肆的节奏。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对弈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弈秋的围棋高手,他的棋术极其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轻人想拜弈秋为师,跟他学习围棋。后来,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他听弈秋先生讲课时十分专心,从来不敢有一丝怠慢。

另一个学生却只贪图弈秋的名气,他虽然拜在弈秋的门下,但他并不下工夫。当弈秋讲棋时,他总是心不在焉,他经常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他心里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若是鸿鹄飞来了,他便想要买张好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一同都在学棋,也同时拜在一个师傅门下,但是他们的成就却相差甚远,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已经学有所成,而时常想着弯弓射鸟的学生却始终不能领悟到棋艺。其实不止是弈秋的一个学生听讲走了神,甚至连老师弈秋也曾经走神过。据说有一天,弈秋正在跟人下棋,旁边一位吹笙的人从弈秋身边路过。此时,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好像从云中飘下来一般。

弈秋一时不由得走了神,他侧着身子细心聆听。此时,正是弈秋下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可他却全神贯注去听笙了,他的心思完全不在棋上。

突然,笙声停止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一愣,身为围棋顶级大师的他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吹笙人。

其实并不是弈秋不知道围棋的奥秘,而是此刻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棋上。这两则先秦的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这两件事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才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前面那则是出自春秋思想家文学家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中的故事,文中的原文是:

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这则故事说明了学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仅仅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必须如此,所以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围棋大师,偶然分心也是不行的。

春秋时期的弈秋是我国史籍中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他还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高手。

因此,后来明代的文人冯元仲在《弈旦评》中极力推崇弈秋,称他是我国围棋的鼻祖,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关于弈秋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可以推测出,弈秋很有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了在当时围棋已经相当普及,甚至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并不只他一个人。弈秋是非常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了500多年,而他是在古籍中留下名字的唯一一位棋手,也是已知的历史上第一位棋手。

由于围棋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所以围棋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围棋的高手,而且诸子百家们也都注意到了这种游戏。

就这样,围棋开始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他们有的人赞扬围棋,有的人贬低围棋,还有的人拿围棋当例子,还有不少人直接论述围棋。

先秦诸子百家关于围棋的言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这些论点推动了围棋的理论逐渐形成。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围棋的发展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曾经说:“下围棋的人都是些吃饱了饭,整日无所用心的人,他们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

可见孔子把围棋看作无聊消遣的东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影响非常深远,甚至以后有人想攻击围棋时,他们也常说些类似孔子言论的话。

著名的亚圣孟子是继承孔子思想的,他在这方面也持有同样的见解。孟子曾经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他们甚至都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

孟子把下围棋算作五种不孝顺的行为之一。不过孟子和孔子不同的是,孟子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因为孟子曾经这样说:“学习围棋的人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那他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

可见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学围棋和下围棋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他又指出围棋的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孟子在当时能够提出这种观点很有意义。所以,在孟子之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了。古代道学家尹喜所著的《关尹子》里指出:

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

显然,围棋这时已经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围棋地位提高,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了。《关尹子》一书中还写道:

像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它的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所有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中。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喜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的作用非常重大,它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都必须永远牢记的法则。

下棋的人不仅坚信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还要有缜密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举棋不定”是个常用的成语,它形容一个人手中拿着棋子,犹豫不定和不能决断的状态。其实这个成语就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

这句成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的一段话,文中说:

下围棋的人如果举棋不定,那他就不能够战胜对方。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下棋的重要经验,那就是思考要缜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的人就一定会输。

“举棋不定”4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这个成语甚至还超越了围棋本身的领域,它成为了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常用成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后来汉代文人马融的《围棋赋》,以及明代文人张拟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又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三节 秦汉时期围棋的局道变化

传说在秦朝时,关中地区有个穷苦的樵夫,因为他穷得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村里人只知道他姓王,他们便都喊这个樵夫叫作王樵。

有一天,王樵上山砍柴,他砍了满满两大捆木柴,便哼着小调挑着木柴下了山。当王樵走到半山腰时,忽然闻到一阵奇香。王樵不由得放下了柴担和斧子,迎着香味寻了过去。

王樵翻过一座山,突然看见一棵老大的桃树,桃树上开了满树粉红的桃花,那香气就是桃花散发出来的。

王樵走上前,这才看见桃花树下,有两个老人正在下棋。王樵仔细打量了这两位老人,他发现二人都是白发银须,红光满面,二人正在棋盘上专心厮杀呢!

王樵看着时辰还早,他就蹲在一旁观看两人下棋。王樵看了一会儿,忽然桃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了下来。他抬头一看,桃花在这段时间内竟然都凋谢了,树上已经结了很多青青的小桃子。

此时,两位老人的棋局正好下到难解难分的地步,王樵自然无心去管桃树,他很快低下头又继续看棋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王樵觉得肚子饿了,他便想回家了。王樵站起来,他抬头一看,啊!他不由得吓了一跳!满树的桃子已长得拳头大了。

王樵对着桃树啧啧称奇,他忍不住摘下一个大桃子吃了起来。呦!这桃子咬进嘴里又香又甜,咽进肚里浑身舒坦,一口下去王樵就不再饿了。

王樵吃着仙桃,他走回到放柴捆和斧子的地方,突然发现两大捆木柴竟然全部变成了枯灰,砍柴用的斧子也大变样了,斧柄已经朽烂,只剩下生满了锈的斧头。

王樵觉得很不可思议,他惦记起家人了。王樵赶忙撒开腿跑下山去,当他进了村里,他发现村里人尽是些陌生脸儿。

王樵慌慌张张跑回家,他推开自家大门,一个陌生壮汉迎面问他道:“你是哪个?你找谁呀?”。

王樵回答说:“我?这是我的家呀!谁不知道这里是我王樵的家呀!”

那壮汉怒气冲冲地说:“王樵是俺祖上的老人,几辈子前他上山打柴就没回来了。你怎么可以冒充我的祖先,你要再胡说八道,看俺不揍扁了你!”

王樵被壮汉强行推出门去,他在门口仔仔细细想了一通。王樵想起了两个下棋的老人,他又想起了桃树短时间内开花结果,他这才知道自己肯定是遇上神仙了。

王樵匆匆赶回桃树下,他看见之前的两位老人还在那里下棋,马上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说:“二位仙人,请收留下我这个笨徒弟吧!”

其中一个老人哈哈笑着说:“你看错了,我们不是仙人。”说完,两位老人站了起来,说笑着走进不远处的一个山洞。

王樵紧跟着老人走过去,他正要走进洞时,忽然看见洞内扑出一股烈焰,挡住了洞口。王樵吓得停了下来,他心想反正自己已经没有家了,哪里还管什么生死。王樵咬牙穿过烈火,冲进了洞中。

其实,那两位下棋的老人正是仙人,他们见王樵勤劳、勇敢,就决定超度他修炼成仙。刚才的火焰便是对王樵的考验。王樵跟着仙人勤加修炼,后来真的做了神仙。人们便把王樵烂掉斧把的这座山唤作烂柯山,还把两个仙人下棋的山峦叫做棋盘山。这个神话中,凡人观看仙人下棋,这充分表达了秦汉时期的人们对围棋的尊崇和对仙界的幻想。

其实自从秦国统一六国后,有关围棋的记载就已经很少了。西汉文人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不过这类记载并不多见,这表明,在秦汉时期围棋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

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逐渐盛行。汉魏时期,围棋也成了军事家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

东汉文人马融在他所著的《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他把下围棋当作排兵布阵,他这样写道:

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

如果把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对比来看,这两种方式的调兵遣将竟然有几分相似之处。由于秦汉时期战事的频繁,军事知识逐渐积累了起来,战争的需要加速了围棋的发展。两汉时期已经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了,甚至还有人将棋谱收入兵书中。

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他们都是疆场和棋盘这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除了以诗赋闻名于世之外,同时他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王粲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对围棋的盘式、招法了然于胸。王粲能够记住看过的棋局,即便有人将围棋局势完全打乱,他依旧可以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的格局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重要的变革,而在秦汉时期的这一次变革则主要体现在围棋局道的增多。

后来,在一座汉代古墓中发现了石质围棋盘,这个棋盘是正方形的,棋盘上面纵横各有17条道,这件古物为人们了解汉魏时期的围棋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证明。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里出土的陶罐上,有不少绘着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这些纵横交错的陶罐线条均匀有致,形状很像以后的围棋棋盘。但纵横线条却只有10至12道,而不像以后的19道。考古学家称这些图案为棋盘纹。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经不言自明了。回顾历史发展,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行了,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弈秋。

湖南湘阴挖掘出一座汉代古墓,古墓中的随葬品里有一件围棋盘,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15道。

从出土棋盘的10、13、15……直至通用的19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在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招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时间跨越数千年,围棋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它是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才形成后来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应该是我国广大的劳动人民。

第四节 魏晋时期确立围棋定制

相传在魏晋时期,荆楚地区有一老一少两个樵夫,他们在一座大山的脚下住着,家境非常贫寒,终日打柴才能勉强糊口。

这一年,小樵夫长到18岁时,他突然不思饮食,逐渐变得面黄肌瘦。老樵夫忧心忡忡,但他又没有钱给儿子看病。老樵夫没有办法,他只好去求在山中隐居的一位老术士。

当天,父子俩担了两捆柴送到老术士家中,他们看到正在屋檐下喂鹦鹉的老术士。老术士听了老樵夫的央告,他又看了看小樵夫的手相,便悄声对老樵夫说:“恕我直言,你的儿子没什么病,只是有短命的面相。”

不想这话被鹦鹉听到,鹦鹉大声地学舍说:“短命之相,短命之相!”

樵夫父子惊恐万状,急忙给老术士跪下,请求延寿。

老术士念在这父子经常为他砍柴,他便告诉他们说:“凡人的命运由神仙决定。而南斗星君主宰生,北斗星君主宰死。你们要是想延长寿命,只有向他们去祈求。但是这两位老星君秉性固执,他们轻易不肯通融。只有当他俩沉醉于下棋的时,若是一时兴起,也许有可能帮你们延长寿命。”

老樵夫不由得问道:“他们在哪里下棋呢?”

老术士说:“他们有时在云端之上,有时在山洞之中,有时随着微风在半空荡漾,有时浮着轻浪在海面漂泊。”

樵夫父子回到家里,他们看着自家破旧的家具,黑黄的墙壁,拉着蛛网的顶棚,心情更加暗淡了。可是老樵夫爱子心切,并不肯认命。

当天晚上,天空中突然从东边飘来两朵白云,白云游荡了良久,逐渐合而为一,向着山脚下樵夫的小茅屋处飘落下来。祥云到了地面,云霭都慢慢散去了,只听得“丁——丁——”的棋子落盘声。

次日清晨,小樵夫从梦中醒来,他起身穿衣后,拿起斧头准备上山砍柴。可是就在他刚要出门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

“丁——丁——”这不分明是下棋的声音么?小樵夫过去到镇里卖柴,他曾经见过有人下棋。那时候他年轻好奇,也还跟人学过几盘围棋,所以他对这声音分外熟悉。

小樵夫赶紧走到外面,他看见院子中有一张天然的石桌,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下棋下得正激烈,他们的神态如醉如痴。

小樵夫眼尖,他望着那二仙的酒杯中都已经空了。小樵夫快步上前,他拿起酒壶给二仙倒上了酒,然后静静地等待着。南北二斗全神贯注在棋局中,他们丝毫没留意到小樵夫,只是自顾自饮酒下棋。

此时正是两位仙人下棋下到的关键时刻,北斗星君的一手妙棋已经令南斗星君手足无措了。南斗星君执着棋子犹豫了很久,他始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下,眼看着他的局势非常危险,再想不出办法,他马上就要输棋了。

这时,小樵夫望见他们的酒杯又空了,他便上前要给二仙加酒,不料小樵夫的手碰到了南斗星君下棋的手。

南斗星君的棋子被打落,恰巧落在一个绝妙的位置,这一变化令南斗星君的局势发生了逆转,原本被包围的一大片棋子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死棋”竟然都“活”了。

南斗星君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二人这才发现小樵夫在一旁。北斗星君被小樵夫搅了局,他颇为不悦地说:“大胆凡人,竟然敢搅我棋局!”小樵夫苦苦哀告说:“二位神仙,我……”南斗星君笑了笑说:“你的事,我们全都知道。唉,只怪这围棋误事,让我们白喝了你倒的酒,你还帮我解了围,我该怎么感谢你呢?”北斗星君皱眉说:“可惜关于这小子寿命的文书已经被定下来了。”南斗星君说:“给我看看。”北斗星君从衣袖中取出文书,递给南斗星君。南斗星君接过文书翻到其中一页,他见小樵夫名字下写着“寿止十九”。他便笑着说:“十九是少了些!”

南斗星君从身边拔起一棵狗尾草,那狗尾草到了他的手里,立刻变成了一支蘸满墨的毛笔。北斗星君急忙提醒说:“不可增加过多的。”南斗星君说:“只改九十罢了。”说着南斗星君就在“十”和“九”两个字之间划了一道拐勾。当南斗星君改完后,他和北斗星君就一起消失不见了,甚至院子中连石头的桌椅棋盘也没了踪影。

小樵夫看见南斗星君给自己的寿命改成了九十岁,他已经十分满足。小樵夫便千恩万谢地叩了一顿头,这之后,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小樵夫与父亲幸福快乐地生活。后来,小樵夫真的活到了九十岁才寿终正寝,安详地离开了世间。

这则魏晋时期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仙人们的憧憬,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长寿的渴望,最主要的是体现了围棋的巨大魅力和崇高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围棋形制第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那时,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一个由黑白构成的世界,从此,围棋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

我国古代有琴、棋、书、画四大艺术,这四种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所说的棋,指的就是围棋。魏晋时期佚名所著的《梨轩曼衍》中曾经这样说:

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始出于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

魏晋时期还有一首诗文流传下来,诗云:

人说仙家日月迟,仙家日月转堪悲。谁将百岁人间事,只换山中一局棋。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明确地表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发展和崇高地位。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崇尚清谈,因为弈风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下围棋也被南北朝人称为“手谈”。

上层统治者都是些围棋的爱好者,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这种棋品制度,只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才有可能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

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史书《南史·柳恽传》中记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这段文献,表现了当时棋类活动的普及程度。以至于后来的围棋被分为“九段”,理论上就是从这里来的。

围棋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格局的改进。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棋艺提高了,人们才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反过来说,将棋盘改进了,也就对人们的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棋盘格局形制而言,围棋的纵横16道线的格局保持了相当长时间。

三国时期文学家邯郸淳所著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这段文献与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古书中却记载着,南北朝时期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这段文献说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些形制与后来围棋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这也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经初步具备以后的围棋定制了。

同时,这些文献也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呈现出了发展的趋势,围棋高手们很可能已经不满足16道的围棋格局了。至于后来所使用的19道线、361路棋盘到底出现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了。后来人们从新疆火洲阿斯塔那村魏晋时期的古墓中,发现有一幅彩色的围棋仕女图,上面画的围棋盘是19道线。上述这些魏晋时期围棋形制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游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游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在魏晋时期,棋盘格局的变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围棋形制的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一致认可,这根本不可能在历史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个地区内完成。

围棋的新形制总是由局部推广到全面,在很长的时间内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的形制也不可能在一夜间完全消失。

围棋盘由纵横17道298路,在魏晋时期被改为纵横19道361路。这一形制的巨大改变,使魏晋时期围棋的发展在围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五节 唐宋时期的棋待诏制度

唐朝天宝年间的一天清晨,在河套地区的一个山庙前,有两个僧人对坐在庙门处下棋,这时从村里来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姓王,他本没有名字,只是山下的一个樵夫。小伙子出身非常贫寒,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生病去世了。小伙子从小就很独立,每日都以砍柴谋生。因为他非常勤劳,砍下的柴草在家中堆积成一座小山,附近的人们都称他作“王积薪”。

话说这日,王积薪拿着柴刀本想上山砍柴,正好遇见两个僧人在山庙前下棋。王积薪便丢下柴刀,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看二僧下棋。

两个僧人下了几盘,他们觉得一旁的小伙子仪表不俗,而且小伙子对围棋非常感兴趣。两个僧人便开始教王积薪下围棋,他们只是简单地将围棋的规则告诉王积薪,谁知王积薪非常聪明,一点就透,他很快就可以和僧人对弈了。

两个僧人见到王积薪聪明好学,进步非常快,他们很高兴,便送给王积薪棋图和棋书,他们又鼓励王积薪继续努力,还说他将来一定会大有希望。

王积薪回到家中,整日拿着棋图和棋书勤奋苦学,由于他的刻苦用功,围棋棋艺进步得非常快,短短几日间,两个僧人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

又过了几个月,王积薪棋艺更进了一步,他走遍乡里县里到处去找人下棋,可惜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山庙里的两个僧人听说这事后非常欢喜,他们找到王积薪,又赠给他马匹和路费,叫他骑马到城里去找高手较量,以便提高自己的围棋棋艺。

后来,王积薪听说洛阳李九言府上正在举行围棋擂台赛,在擂台赛上,大国手冯汪所向无敌,他就决心去同冯汪较量一番。

王积薪告别两个僧人,骑着僧人送他的马,带了棋盘棋子赶往太原。王积薪沿途休息时也不忘下围棋,他如果遇到会下围棋的人,就一定要拉住那个人与他对弈数局。谁知,王积薪这一路上竟然没有遇到对手。

王积薪到了洛阳李九言府上,便马上要求与冯汪对弈,冯汪答应了,他们便在李九言府中的金谷园内对阵。

王积薪与冯汪连下了9局,开始王积薪不是大国手冯汪的敌手,他先以2比4落后于冯汪。但王积薪悟性非常高,他竟然可以在败局中接二连三得到感悟,很快提升自己水平,这令冯汪啧啧称奇。

后来王积薪又连胜3局,最终他以5比4战胜冯汪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过了两天,王积薪总结了这次与冯汪对弈的经验,他将这9局棋加以评注,成为了棋史上有名的《金谷园九局图》。

据说这9局棋下得非常激烈,每一局都惊险迭起,精彩纷呈。唐代有诗人以“眼病休看九局棋”这样的诗句形容这9局棋。可想而知,双方令人眼花缭乱的对弈招数有多么精彩,多么复杂。

王积薪战胜国手冯汪后,名声大震。中书令燕国公张悦便召王积薪到他家里当了一名棋客。后来张悦又推荐他进入翰林院,唐玄宗也认可了王积薪的棋艺,王积薪便做了唐玄宗的棋待诏,被封为九品官。从此,他每日在宫中陪皇帝和亲王们下棋。

王积薪是个不断进取的人,他用空余时间研究棋艺理论,还总结出了自己每一次对局的经验。王积薪撰写了不少棋书,最著名的就是围棋《十诀》这部书,《十诀》在围棋书籍中地位极高,甚至被围棋爱好者奉为金科玉律。

王积薪在当棋待诏之后,他每日仍是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棋艺,最后终于成为了当时棋坛上第一的大国手。

王积薪的故事被记载在史册中,虽然他是个棋待诏,只能在宫廷与帝王贵族们对弈,但他刻苦学习围棋的故事却广泛流传在民间,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围棋第一高手。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

这时的围棋,已经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增长智慧。围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围棋也成了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在新疆阿斯塔那村的唐墓中出土了《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

人们在河南安阳隋代贵族张盛的墓穴中发现了瓷质围棋盘,以及唐代皇帝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在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嵌木质的围棋盘,都已经是纵横各19道的了。

唐代长安出土的黑白圆形的围棋棋子,以及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出土文物都说明了,在隋唐两宋时期,围棋的棋局已经是以19道线作为主要的围棋形制了,而围棋的棋子也已经由过去的方形改为了圆形。

在唐宋两代,这种围棋形制上的变化只是一种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围棋棋手制度上的改革更为引人注目。

唐代实行了棋待诏制度,这种棋待诏制度是我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标志。所谓的“棋待诏”,是一些唐代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

当时,供奉唐宋内廷的那些棋待诏,他们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过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一流的棋艺,每个人都可以称为当时的“国手”。

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

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一直到南宋整整延续了五百余年,这种制度对我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开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出国门。首先是日本,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日本。围棋很快在日本开始流传了,日本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改革也非常地考究。

文献中曾有记载,如848年,日本国王子来唐进贡时所带的棋盘就是用玉石雕琢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

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大唐有着密切的往来,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大唐派遣使者,而其间的围棋交流更是常见的事。

史书《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了当时新罗的围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新罗的围棋手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

在唐宋时期,统治者纷纷提倡围棋,于是围棋成了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围棋在宫廷中数百年来长盛不衰,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宫廷围棋文化。

隋唐两宋时期,围棋是一种“阳春白雪”,是高雅雍容的游戏。唐宋的围棋是宫廷文人们的专属游戏,寻常百姓必须敬而远之。

儒家学说在我国历史上占据政治上的主流,但道家的理想历代以来更吸引着无数人,也成为我国文化中的第二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唐宋时期的文人很多崇尚道家的生活方式,他们主张隐世,但这些“隐士”们终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遁形于人世”。他们只是与喧嚣的人世保持一段距离而已,毕竟他们还时时留恋人生的欢愉。

这种道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更多地表现在文人与围棋的关系上,也就是他们把人生看作一局棋,把富贵、功名当作一局棋,把弈棋当作一场游戏,他们在棋局上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一一遍尝了。

唐宋时期,传统文化发展到了鼎盛,围棋的境界也被人们规定出来了。

古人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踪迹。”

这便是要求学棋的人不要只注重表面现象,还要追求围棋的本质。只有自己的心和力都到了那个境界,心中有道有境界,人才能超出尘世,达到围棋“禅宗”的最高境界。

唐代人认为,围棋的根本在于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方法,围棋并不是争强好胜的武器,最重要的是提升棋艺的深度。

学棋和下棋之人,切不要在意一时的胜负,不要在意旁人的指责,不要注重眼前的名利,不要妒忌别人的成功,应该潜心于棋艺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自己的境界。

在唐宋时期,因为陶醉于围棋的巨大魅力,宫廷贵族和文人雅士们普遍都偏爱围棋,他们始终不肯将围棋在民间推广。直到南宋以后,围棋才开始在民间普及了,这时的围棋才真正成为了古代雅俗共赏的竞技游戏。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的围棋普及

在清代康熙年间,浙江海宁有个酷爱下围棋的人,他姓范,名叫范禄。范禄整日痴迷围棋,只可惜他的围棋棋艺始终不高。有一天,范禄在家中与朋友下棋,他3岁的儿子范西屏在一旁指手画脚,儿子总是望着棋盘牙牙学语。范禄看见幼小的儿子也喜欢围棋,非常高兴,他便把自己围棋的嗜好传给了儿子。

范禄知道自己围棋天赋不行,他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范西屏身上。范禄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他当下决定带范西屏去拜乡里的围棋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很快,范西屏的棋艺日见长进。

不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范西屏了。范禄又送他去拜山阴县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范西屏有这位名师指点,他的长进更快了,由于他的天赋和刻苦,12岁的范西屏已经可以和老师俞长侯齐名了。

3年后,范西屏学有所成,他已经战胜了自己的老师。范西屏与俞长侯连下了10局,俞长侯已经完全不能招架学生范西屏的凌厉攻势,10局都败在他手上了。从此,俞长侯隐退棋坛,再不跟任何人下棋。

范西屏16岁时,就成了闻名天下的国手。又过了两年,当范西屏笑傲棋坛的时候,全国能与范西屏在围棋上抗衡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与范西屏同属“四大家”的施襄夏。不过,施襄夏是思考派的,他的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当两人对弈时,施襄夏常常锁眉沉思,他总是半天下不了一个棋子。

反观范西屏就轻松自在得多,范西屏似乎完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他应子之后,知道施襄夏这次要考虑很久,就去床榻上睡觉了。

有一回范西屏与施襄夏对局,范西屏的局势十分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范西屏必输无疑,已经毫无得胜希望了。

范西屏仍然沉着冷静,只思考片刻便下了一子。果然这一子令范西屏的局势柳暗花明,满盘的死棋竟然活了,施襄夏称赞不已,一旁观棋的人也是连连惊叹。

在乾隆四年时,二人受到当湖文人张永年的邀请,前往教授他棋艺。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西屏与施襄夏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

“当湖十局”下得极是惊心动魄,这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

他们的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全国能与他们对弈的人寥若晨星,一般的高手必须要二人让子后才可开局,足可见范西屏和施襄夏的厉害之处。

关于范西屏让子对弈,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据说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但这二人都不是范西屏的对手。

有一天,范西屏来到豫园,他见有人对弈便停住了脚步。他看了一会,见客方要输便好心给客方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西屏说:“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

范西屏笑了笑,他从怀里取出4锭银子,对众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谁来和我对弈一局?”

一旁的人看到这么多银子,他们想范西屏如此有钱,想来棋艺肯定不行。于是众人纷纷争先恐后要和范西屏对弈。

范西屏接着说:“我下棋不怕别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我如果输了,这银子你们拿去分吧!”

众人一阵哂笑。但他们很快就不敢笑了。众人一连输了5局,每次棋没下到棋盘的三分之一,与范西屏对弈的棋手就已经手足无措了,即使群策群力,众人一起想办法抗衡范西屏都总是败得一塌糊涂。

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棋手宫加录,宫加录赶到后,范西屏坦然自若,许诺让他3子与他下了一局,宫加录很快就输了。范西屏再让子,宫加录还是输了。大家顿时傻了眼,又不得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

倪克让闻风而至,马上就认出来了。倪克让二话没说,上前伸手弄乱了棋盘,他告诉众人:“这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范西屏范先生,你们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呀!”

众人大为震惊,他们纷纷上前向范西屏认错,责怪自己有眼不识泰山。范西屏来上海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授课。

范西屏的棋风非常灵活,他不是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去考虑。范西屏具体手法也是时时转换,这种多变的手法令不少棋手心悦诚服,因此他们给范西屏评价甚高。

范西屏不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他通过自己的领悟,也对围棋有所创见和发展。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里就停止了,他认为围棋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通过范西屏的几个小故事,可知元明清三代,我国的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元明清围棋的发展,重点表现就是明清时期流派纷起和围棋在民间的传播。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棋坛上形成了3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永嘉人鲍一中为首,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新安人程汝亮为首,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北京人颜伦、李釜为首的京师派。

这三派风格各异,他们在布局攻守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当时的名手。在围棋三大流派的带动下,长期为宫廷贵族和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发展起来了。

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明代文人林应龙著《适情录》、明代文学家许谷著《石室仙机》等20余种围棋谱,都是当时颇有价值的著述,从这些棋谱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围棋技艺及理论发展的情况。

清代,满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清代名手辈出,棋苑也是空前繁盛。而在清初,就已经有了一大批名手,以过伯龄、盛大有、吴瑞澄最为出名。

尤其是清代文人过伯龄所著《四子谱》二卷,他根据明代旧谱的招法加以变化,又详加注解,使《四子谱》成为围棋书籍中不朽的杰作。

在元明清时期,由于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文化竞技活动。

与象棋不同,围棋承载了更多的我国文化和艺术的思维。象棋的艺术性不如围棋,所以围棋被列为“琴、棋、书、画”我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是有其原因的。

我国的传统艺术重在审美,围棋和音乐、绘画、书法一样,都能给人一种美感。围棋无论是棋具还是棋势、棋理、棋境,都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美感在其中。

由于我国特有的文化色彩,围棋从一开始就带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既是一种智慧游戏,又是一种修身养性和怡情悟道的工具。

元明清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但围棋具有的某些中国式的色彩仍然无法抹去。

围棋在元清明的蓬勃发展,也对棋手智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具体来说,围棋的棋盘看似很小,但其实很大,它包容了太多智慧。如果棋手思路太窄,想得太少,或者只看眼前一着棋,没有想到整体,都是不能赢棋的。

因此,在行棋过程中要通过招数思路来解决问题。比如弃子,棋手们利用丢几个子来达到局面领先的目的。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全局观,在围棋中有全局观是赢棋的必要条件。

说到这,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引出了,就是围棋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围棋可以锻炼心理承受力,在处于劣势时,棋手会不断拼搏,想反败为胜。当然总会有输赢,再厉害的棋手也不一定每次都是赢家,这都是正常的,虽然围棋只是一种游戏或竞技,但是由围棋引起的关于围棋与我国传统文化、围棋与为人处世,以及关于围棋的其他方方面面的思考却永无止境。因此,围棋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