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谋定天下

第一节商汤发起鸣条之战灭夏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期间曾发生过几次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战争,如夏商之际的鸣条之战、西周初年的牧野之战及战国末年的长平之战,它们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中体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争艺术,在我国乃至全人类战争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商汤在灭夏的过程中,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他广泛争取民众,揭露夏桀的残酷暴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等人的得力辅佐下,精心谋划,逐一剪除了夏桀的羽翼。然后择机起兵,并于鸣条之野打败了夏桀,一举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王朝的建立,对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迭影响深远。

商原来是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到夏朝末年时,商汤做了商部落的首领,他是一个有远见又十分仁义的人。

当时的夏朝帝王夏桀暴虐残忍,喜好淫乐,腐败至极。面对夏王朝黑暗统治,各个诸侯国民心渐失的局面,商汤决心收拢民心,取缔夏朝,便采取了一系列强商弱夏的措施。

商汤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邻国葛开始。《尚书》中说:“商汤一征,自葛始。”

葛是亳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是商汤灭夏大计的阻碍。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视为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

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

商使汇报给商汤。商汤听完后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了他的谎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窃喜,就将牛羊全部杀来吃了,仍然不祭祀。

商汤得知葛伯还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

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做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

商汤又派亳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酒饭也由亳人自己送。但每次送饭,葛伯就派人在葛地将酒饭抢走,并且还杀死不听话的人。商汤见葛伯是死心塌地的与商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

因为葛伯不仁,所以商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一同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他们愿意从夏王朝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

另外,还有一些诸侯、方国自愿归顺商汤。商汤就对归顺的诸侯、方国都分别授予贵重的玉制品。

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剪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商汤的右相伊尹和左相仲虺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伊尹对商汤的影响和帮助更大一些。

伊尹出生在伊水边,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伊尹在有莘国做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商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在商汤娶有莘氏之女时,作为陪嫁跟随至商。此后,他利用每天侍奉商汤进食的机会,分析天下的形势,数说夏桀的暴政,劝商汤蓄积力量灭夏桀。

商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就破格免去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左相仲虺也见伊尹是一个贤才,两人的政治主张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商汤蓄积力量,准备灭夏。

在当时,夏桀的统治已经很腐败了。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商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住一段时间,观夏的动静。商汤就准备了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的都城斟朝贡。伊尹在夏的都城一住就是三年,认真观察夏桀及王朝的情况。

伊尹回到商后和仲虺商议,向商汤献了一策,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商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做了积极的思想准备。

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东部地区就有3个属国是忠于夏桀,一个是彭姓的韦,一个是己姓的顾,一个是昆吾。这3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因此,商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3个夏桀的羽翼。

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商汤和伊尹就率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商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商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和人民尽归商所有。

地处韦、顾二国北邻的昆吾国,相传是祝融的后代封在昆吾所建的一个方国。它在夏王朝的属国中算是一个较大的方国,国君被称为“夏伯”。

夏伯见韦、顾二国被商汤所灭,立即整顿昆吾军准备与商相战。同时派使昼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报告商汤灭韦、顾二国的情况。夏桀非常恼怒,于是下令起“九夷之师”,准备征商。

商汤本想率军去灭昆吾,然后征东夷,进而灭夏桀。伊尹阻止了商汤,并说:“东夷之民还服从桀的调遣,听夏的号令,此时去征伐不会取得胜利,灭夏时机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贡请罪,臣服供职,以待机而动。”

商汤采纳了伊尹之谋,暂时收兵。备办了贡品,写了请罪称臣的奏章,使臣带到夏王都,在离宫中朝见了夏桀。

夏桀见了贡物和请罪奏章以后,和身边的谀臣们商议,谀臣们就向桀祝贺说:“大王威震天下,谁也不敢反叛,连商侯也知罪认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

这样夏桀就下令罢兵,仍然整天饮酒作乐。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塌地效忠于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商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人民入商。

伊尹又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商汤听从伊尹建议,不再向夏桀入贡。

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就下令起九夷之师伐商。但九夷之师不听号令。夏桀又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最后也不听他的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时机成熟了,就请商汤率军征桀。

商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商汤为了鼓舞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伐夏的誓词。

这就是《尚书》中的《商汤誓》。在誓词中,商汤揭露了夏朝政治的黑暗和夏桀的残暴,声称要代表天意去讨伐他。《商汤誓》是商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两军交战的那一天,夏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时,天忽降大雨,夏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本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随后又登上一艘小船,渡江向南巢逃窜。

商军穷追不舍,俘获了夏桀,后来就把他流放于此。夏桀养尊处优惯了,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动,最后活活饿死。

商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商汤。

商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

商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纷纷携带贡品到亳来朝贺,表示臣服于商汤,就连远居西面的羌人等部落也都前来朝见商汤。

商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商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商汤在诸侯的拥护下,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随后告祭上天,宣布商王朝的建立。

商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我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

就鸣条之战而言,此战是我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周武王牧野之战起兵伐商

牧野之战在历史上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周王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一是大力发展西周经济,从而保证了灭商的经济基础;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反商力量,组成了反商的统一阵营;三是正确把握住了战略决战的时机。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周朝为争取人心、翦商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历史典范。

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衰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帝辛即位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

在商纣王的统治下,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并且连年对外用兵,致使民众负担沉重。贵族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即将分崩离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势力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周部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其实力逐渐增强。

到了周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姜尚,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造成了清明的政治局面,为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做好了准备。

在修明内政的同时,周文王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和外交攻势。他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纣王。

他颁布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他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通过这些措施,周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属小国。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包围态势。

为此,周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朝歌的通路。

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伐纣灭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不幸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出兵崤函,到中原与其他诸侯国会盟。会盟的地点就在黄河北岸的一个渡口,后来因此被称为孟津,也就是今河南孟县。

《史记》中说“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什么“不期而会”,而是事先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参与了孟津大会。

在“孟津观兵”的过程中,周武王还自导自演了不少好戏。他出兵时,将周文王的灵位摆在中军的战车上,自称“太子发”,说是奉周文王遗志以伐,不敢自主。

在到达孟津后,周军与诸侯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据说其间祥瑞屡出:在渡黄河时,有白鱼跃入周武王舟中,象征商军落入周武王之手;旋即又有一道火焰化为赤鸟,飞到周武王的营帐上鸣叫,又象征周的昌盛。

就在周兵与诸侯会盟孟津的一年后,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商纣王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

周武王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商纣王的昏聩无道,进一步促成了周武王发兵的契机。周武王见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去年在孟津会盟的诸侯一起出兵。

按照当时姜尚制订的伐商战略计划: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按照这一计划,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战车300乘,精锐武士3000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周无疑已经倾巢出动。

周军渡过黄河到前年会盟的孟津与友军会师。第一批赶到的,有庸、羌、濮等8个方国,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总兵力达到4.5万人左右。

从孟津到朝歌,是商王经常巡猎的区域,道路状况良好,因而此后几天,联军能够以每天近30千米的速度急行军,比平常的速度要快一倍。

联军赶到朝歌城外的牧野。这里是通向朝歌的要道,同时也是商朝戍卫部队的驻扎地。联军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停下来开始布阵。从关中出发到兵临朝歌,总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当时的条件而言,这一速度可说是惊人的。

联军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后来冒雨完成了布阵。第二天拂晓,周武王在众军面前进行誓师。武王慷慨激昂地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今天,我姬发是在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

顿时,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欢呼声响彻云霄。

周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朝歌方面,商纣王早就听说周人从孟津退兵的消息,这更增强了他对天命在己的信心。可是没有想到,对方竟然这么快就卷土重来,而且来势凶猛,很快就兵临城下。

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当时朝歌城内尚有大量奴隶和战俘,于是,商纣王迅速把他们武装起来,亲率少量禁卫军押送,奔赴前方战场。

联军的战鼓震天般擂了起来,战斗开始了。周军的战术是先由姜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广阔平坦的牧野大地上,数十辆在朝阳下熠熠生辉的战车组成小小的一字阵形,快速逼近商军阵线。商军前排的弓弩手开始放箭,几匹战马悲嘶着倒在血泊中,几辆战车歪到了一边。

但大部分的战车仍不为所动,如飞鹰扑击一般,冲向商军的旗帜之林中。霎时间,商军10余万人如同潮水一般退去,身后是大举追击的联军车阵。

这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候,商纣王狼狈地逃回了鹿台。周人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鹿台团团围住。

商纣王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时刻了。他要做得符合王者的尊严。他穿上了缀满玉石的宝衣,又在身边堆满了燔柴,然后用火把点着了身边的柴草……

大战结束的第二天,周武王在将帅们的簇拥下,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的仪式,建立了周朝。

第三节长平之战催生大秦帝国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了赵军主力,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先例。

长平之战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战后,秦国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各个诸侯国,为其统一天下的形势已不可逆转,它直接催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秦帝国,从而极大地加速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制定了正确的兼并战略且成就不凡: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所向,铁骑驰骋,胜利捷报频传。

在此后的100余年中,强秦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自然,赵国也不是好惹的,怎可甘心束手就擒。因此,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和邢丘重地,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高平和少曲等地。又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将韩国截为两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向秦求和。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贪利受地,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范雎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得地的喜悦早去了一半。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

廉颇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遗憾的是,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损失较大。

廉颇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他依次设置了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廉颇的这一招很是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面对廉颇的消耗战术,秦昭襄王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他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将赵国陷于孤立。

另一方面,秦昭襄王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秦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昭襄王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他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他还下令军中严守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个白起,可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首先,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主阵地方面撤退,诱敌深入。

其次,巧妙利用主阵地构筑起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

其三,动用奇兵2.5万人埋伏在主阵地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赵军的包围。

其四,用5000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剩余赵军。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0年,对秦军动态茫然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

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主阵地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赵军攻势受挫。

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主阵地两翼的秦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迅速截断了出击赵军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秦军精锐骑兵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伺机切断了赵军所有的粮道。赵军断粮时间达46天,军心动摇。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强行突围,最后葬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40万赵军全部向秦军投降。秦军大胜。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这场战争秦国取得全胜,其统一天下的形势已不可逆转,从而极大地加速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