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6章 勘测铁路成都至内江段

1950年初,国家把修筑成渝铁路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在勘测设计中,考虑到蓝田擅长选线,决定让他带领勘测队沿线勘测。

为了精确测量线路,蓝田从重庆沿长江一直步行到了朱杨溪,又从内江沿沱江走到金堂,经过反复比较,他提出将原定的成都段从成都沿沱江姚家渡、赵家渡至乱石滩改为从成都经洪安乡、越柏树坳、沿小溪至沱江边的乱石滩。

成渝铁路成都至乱石滩段,原定路线从成都北门外起,经过金堂赵家渡、淮口到乱石滩,全长72公里。这条线路必须经过淮口凉水井一带,那里地质不良,属大塌方地段。

蓝田经反复实测,用事实道理说服了大家,提出从成都经洪安乡越柏树坳、沿石板河下至沱江边接乱石滩的改线方案。这个方案,不仅使铁路避开了原定路线的不良地质地段,保证了行车的安全,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缩短线路23.8公里。

蓝田提出的这个方案,需要在柏树坳增加一座622米长的隧道,和部分大中桥,但即使这样,不但能提早完成工期,从长远看,还能替一穷二白的国家节省150亿元旧币的材料和施工费用以及运营和维修费用,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建议。

可是,当时刚刚解放不久,隧道施工基本上全是靠手工操作,进度较慢。加上这段线路要重新勘测、设计,必然会耽误一部分施工时间,影响1951年底全线通车计划的完成。因此,大家认为当时蓝田所提出的这个方案是一个冒有风险、有争议的方案。

铁道部和工程局领导很重视这个方案,经铁道部多方论证、比较并审查后,又经过苏联专家参与研究,大家都认为新方案线路比较短,远期经济效益也比较好,应当予以采纳。

最后由铁道部报请政务院批准,这个方案被采纳实施。并将成渝铁路原定争取1951年底通车改为1952年7月1日通车。

后来援华的前苏联专家听说了这段往事后,他连连说道:“如果在苏联,这样的贡献完全可以获得‘红旗勋章。’”

勘测队进行成渝铁路成都至内江段勘测时,我国著名铁路选线专家郭彝在勘测中发现,旧的成渝铁路的选线,有些地方水患严重,他经过实地勘测,建议作了多处改进工作。

郭彝建议取消资阳车站沱江危险工程,将车站移至莲花山一侧,因而改善了运营和给水条件,他同时提议将线路绕移在公路的西渡黄鳝溪,这样,既保留了资阳城关镇大片房屋街道,又使黄鳝溪桥址不致遭受沱江及黄鳝溪的长年冲刷,还可以取消沿江数公里的高路堤,使汛期不致因江水倒灌而淹没县城及大片农田。

郭彝还提议,将隆昌车站东移150米,省去了数十万方的坚石挖运工程,并改善了运营条件。他还建议取消五凤溪沱江边10余座挡土墙危险工程和临江寺沱江水中两座挡土墙4000方圬工,以及取消墨池坝400米设在沱江沙滩上的中线,改走梯田小山口等。

在蓝田关于柏树坳的提议没提出之前,成都工务段正工程师梅逢春在定测这一段时,发现当年的初测有些缺点:一是成都到柏树坳这段线路弯道太多,共有25个;二是从柏树坳到五凤溪弯道太小,而且同向曲线和异向曲线之间的直线只有5米,不符合标准;三是成都枢纽站在什么地方,并没有测定出来。

而这时,3000多民工就已陆续来到工地,等待开工了。这些工作稍有失误,责任都是重大的。

同时,当地的社会治安秩序还很不好。在工地沿线,东起巴县、永川,西至简阳和成都郊区的龙潭寺、石板滩,国民党的潜伏特务、土匪武装同地主恶霸势力勾结,经常大肆骚扰破坏。

再加上当地地势特别险峻,给勘测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梅逢春为了不耽误民工施工,他不顾个人安危,在未经上级批准定线方案以前,昼夜赶工放线为民工安排了工地,并且精心测量纠正了初测时的一些缺点。

经过梅逢春的精心测量后,柏树坳这段线路减少了20个弯道,只用了5个弯道,最深挖方只有5米。局检查组对梅逢春进行了表扬。

梅逢春为了解决柏树坳到五凤溪一段弯道太小的问题,他将原初测时只有柏树坳一个隧道的方案,在定测中另外增加了13个隧道,使这段线路完全符合了规定标准。后来因为有了争论,局里派工作组来现场解决,经过科学论证,完全同意了梅逢春定测的方案。

在蓝田提议柏树坳改线后,郭彝和工程师蒋绿芬进一步建议柏树坳隧道北口由柏树坳山东面改为柏树坳山西面出口,避免了水患,缩短了线路1公里。

勘测队在成都枢纽站的测量问题上,考虑到成都市区和附近的一些地区、厂矿企业,他们决定扩大测量范围。因此必须采用大地测量的办法。

勘测队认为,进行大地测量最好是用三角网测量,但当时由于没有这方面的食品,只好改用导线网测量。经过梅逢春主持精心测量,最后导线闭合只差2毫米,精确度达到四万分之一。

陈祖闛在二十分段境内时,他发现雷鼓坪隧道这一段石质是石灰石,如果线路外移一点改作路堑,既省钱,又稳定,还可缩短工期。陈祖闛建议取消这座隧道改作路堑,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局里的批准。

陈祖闛在十七分段时,发现从天灯坝、明心河、梳庄台到柑子园这一带线路绕着沱江走,迂回曲线太多,靠江太近,需要挖石方太大,这样就造成线路太长,很不稳定。

陈祖闛反复踏勘比较,他另选了一条新的线路,这条线既平直又可省掉一段大挖方和一座明心河中桥,只要在闪将坳增加一条260米长的隧道,还可以缩短线路2.3公里。

这个方案,经过局里派总工程师来现场审查同意,最后报铁道部批准了。

解放初期,桥梁、隧道等大、中型工程,曾经使用过“包工”,后来实践证明,越是依赖大包工,进展越慢,而小包工层次少,管理得力,工程进展反而快些。

陈祖闛经过反复比较,要想加快施工进度,有必要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因此他向局里建议把“包工”改为直接属段上领导的“自办工程队”。

全段职工都拥护陈祖闛的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局里的批准,从而在施工体制上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