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9章 小分队踏勘小北路

1952年2月,余炯率领的踏勘小分队沿雅鲁藏布江岸回到拉萨。

这时,大家在他们所带的地图上,看到嘉黎有一条河向南流,在巴河口流入尼洋河。如果把北路自塞扎起改走西南向,经沙丁宗、赶多、嘉黎宗顺河下到朗嘎,再经太昭至拉萨,可以避免北路塞扎以西的9座大雪山和总若松多大草原,这应是一条比较好的路线。

于是,小分队决定增加踏勘这条线路。

1952年3月,踏勘队第二次离开拉萨赶往太昭。

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由易光庭等3人押运暂时不用的行李、公物到则拉宗等待大家,其余人员轻装就道踏勘太嘉段,以及沿嘉黎河道顺河南下至朗嘎的路线。

小分队自太昭北上翻越楚拉和奔大拉,到达嘉黎宗,发现这里全是牧区,基本上没有耕地。

小分队在嘉黎访问当地藏胞,才明白地图上的河道画错了。嘉黎河道并不是向南流入尼洋河,而是向东南流入波密地区的易贡河。

这样一来,小分队原来根据地图而作的设想就落空了。

据当地的藏胞说,从嘉黎向西南走,翻越一座大雪山后,经索卡宗可以到达尼洋河畔的学嘎,比经过太昭到朗嘎的路程要近一些。

踏勘队按藏胞所说的道路经索卡宗、学嘎赶到则拉宗,以便从速踏勘南线。

由于地图不准确,使他们多跑了300公里以上的道路。

1952年6月,小分队再次来到则拉宗。杨士举去太昭的兵站借钱粮,他从兵站得知昌都来了电报指示:

不再踏勘南路,立即沿小北路踏勘回昌都。

于是,大家掉头赶回太昭。从太昭分为两组进行踏勘。

第一组翻越木亦拉、也拉去赶多。

第二组立即奔向嘉黎,再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自嘉黎起踏勘中路回昌都,另一小组从海拔5130米的嘉黎翻越嘉拉踏勘至赶多。

这样,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一部分人都要去赶多。踏勘队开会决定,先到赶多的组必须等待后到的组会合在一起后,才踏勘经沙丁宗至塞扎的一段线路。

1952年7月,两个组在赶多会合后,就日夜兼程赶至沙丁宗。

全队走出沙丁宗的不远处,便乘溜索到达怒江的北岸,他们再沿怒江河谷到达怒江支流的春多河口,再北上到达塞扎。这样,他们就接上了大北路,至此,野外踏勘就结束了。

从太昭至塞扎,一般称为小北路。

踏勘队在踏勘过程中,严守“入藏守则”,在一些村庄还同头人互献哈达,表示敬意。

他们无论在牧区或农业区,藏胞对他们都热情诚挚地接待,踏勘队对藏胞都表示非常感谢。

全队汇总资料显示:小北路全长903公里,预计工程量土石方约991万多立方米,桥梁150座。路线经过海拔在3000至4000米者占56.2%,海拔4000至5000米者占42.1%,海拔5000米以上者占1.7%。赶多至洞古寺一段,中间经过嘉拉、楚拉,当地气候恶劣,在冬季大雪要封山。怒江河谷低地为农业区,出产青稞和元根,一般为畜牧区。春多河及怒江沿岸一带有森林,而其它地段基本没有树木。

小组经阿兰多、边坝宗、硕督宗、洛隆宗、恩达宗等地返回昌都。他们发现,这段路线地形起伏较多,山脚至山顶垭口高差很大,他们一共翻越了9座大雪山。其中,特别是丹达拉大雪山,海拔超过6000米,是踏勘过的所有大雪山中最高的,这山山势险峻,满山积雪,空气极其稀薄。

大家一致认为,中路里程虽稍短于小北路,但踏勘的艰辛程度,远远超过了走小北路的踏勘小组。因此,中路小组先于小北路小组回到昌都。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