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地、连续突出地宣传报道焦裕禄的事迹,穆青又再次亲临兰考。根据当时宣传形势的需要,新华社河南分社暂迁兰考现场办公。
为了报道一个典型,把新闻机关搬到现场办公,这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罕见的。其他新闻、出版、文艺单位也纷纷派记者、作家到兰考采访、报道,最多时达300多人。
一时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观。
尽管在焦裕禄之前也出现了英雄人物欧阳海、王杰、麦贤得等,但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宣传都没有达到像宣传焦裕禄那样的高度,显然《人民日报》超乎寻常的举动,把全国上下学习焦裕禄的运动推向了高潮。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
毛泽东也亲自为焦裕禄题词: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1966年2月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代替毛泽东亲自写五言长诗,歌颂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请写道:
兰考存三害,多年患未除,
勇哉焦裕禄,受命困难摅。
首抓领导班,思想同一趋,
思想革命化,万难排无余。
为了摸情况,县委走各区,
访贫兼问苦,同吃亦同居。
亲历邑四境,形势指掌如,
灾重可救止,领导决心须。
群众性积极,奋发愿驰驱,
农村潜力大,往日久忽诸。
君今一提倡,前进辟坦途,
水知来去迹,疏浚理河渠。
风口在何处?膏药贴沙墟,
台田暨沟洫,碱洗即成腴。
结合干群力,建设绘蓝图,
蓝图非臆造,施行利建初。
自力以更生,粮食云足粗。
惜君撄痼疾,功莫赌全敷。
长抱肝癌痛,劳累损其躯,
不避风雨恶,不作饥寒呼。
关注人民事,忘身直若无。
阶级观点强,斗争岂容诬?
死犹念沙丘,坦骨欲与俱。
学毛有独到,自与常情殊。
吾党悼焦君,模范孰能逾?
1966年3月15日,郭沫若副委员长写《水调歌头·赞焦裕禄》,其中写道:
红日照天下,涌现振奇人。尽管病魔缠绕;奋起棒千钧。
甘愿粉身碎骨,敢下五洋捉鳖,倒海索奇珍。兰考焦裕禄,耿耿铁精神。
盐碱净,内涝治,风沙驯。弦歌声起,杨柳东风万户春。
借问津梁何处?万事认真实践,全意为人民。
群众中来去,天地共翻身。
196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接见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并合影留念。
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又接见了焦裕禄的大儿子焦国庆。
周恩来也接见了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风。
这更将学习焦裕禄运动推向了更高潮。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作家、音乐家、画家、摄影家、戏曲家云集兰考,最高峰时达到了300多人。
当时兰考县委采取了全民搞接待的办法,要求各县直机关都得腾出房、抽出人。开封地委还专门派出干部和车辆来兰考协助接待工作,兰考县委专门组成了学习焦裕禄接待站。
焦裕禄的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大地掀起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热潮,为推动淄博市学习焦裕禄活动的开展,中共淄博市委决定:在焦裕禄的故乡,即博山区崮山镇北崮山村修建“焦裕禄事迹展览馆”。1967年1月正式开馆。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在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
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有了自己的储备粮。
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兰考地区有首民谣流传,是盛赞好书记焦裕禄,民谣唱到:
故道黄河东流去,
留下一片黄沙地。
党为了咱除“三害”,
派来了焦裕禄好书记
大雁展翅往北飞,
捎信带给毛主席。
盐碱地长出了好庄稼
“焦裕禄你活在俺心里”,这是兰考人民的心声。多少年来,焦裕禄真的活在了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