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通途:宝成铁路建成通车与电气化改造
张学亮 |
本书由德泉科创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1949年底,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邓小平在行军路上,一直观察着八百里秦川大地。
早在进军西南之前,刘伯承、邓小平就常说,我们到了四川一定要把铁路修好。
邓小平看到,雄伟的秦岭,东西横向连绵不绝,成为秦蜀间的天然屏障,巍巍秦岭就在古城宝鸡南面。秦岭在这里显得异常险峻,陡峭的山峰好像是被巨斧所劈开的,千仞壁立,峰峦重叠。
部队沿大散岭山脚下的清姜河谷南行,过益门豁口入山,地势越来越险要,没有任何大路可走,只有羊肠小道在山谷间蜿蜒伸展。
官兵们举目四望,到处是悬崖峭壁,在大散岭山腰的岩石峭壁上,还残留着依山开凿的“陈仓古栈道”的斧凿痕迹。
邓小平告诉周围的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正是在这里发出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
邓小平接着说:宝鸡古称陈仓,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它三面环山,渭水从城中流过,姜水、千河南北汇入,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川陕交通咽喉,中原通往西南的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邓小平还饶有兴趣地对战士们讲起了宝鸡的掌故:自古有许多英雄豪杰都在宝鸡留下了令人追怀的古迹。宝鸡郊外的姜成堡,相传是古代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宝鸡钓鱼乡的钓鱼台,则是古代军事家姜子牙从山东逃来隐居钓鱼的地方。汉高祖刘邦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在这里击败了藏书的大将。而宝鸡的得名,相传就是因秦惠王游猎陈仓山,得到1只一声鸣数十里的宝鸡,才将陈仓改为宝鸡的。
邓小平当时就意识到,千年蜀道,必将成为阻碍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天堑。
因为,出生于四川的邓小平深知,四川地处内陆,没有海岸线,境内横贯长江。浩浩江水,向东流入大海。身在丘陵、盆地的四川人,一向有海的情结。大海,是四川人走出盆地的向往。
邓小平的童年时代,就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风潮中度过的,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后来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邓小平16岁从留学法国勤工俭学、投身革命之初,就开始寻找救国之路。这么多年过去,邓小平更切身体会到,四川环绕着高山和峡谷,因此,四川人从古就有路的情结。路,牵连着四川人近半个世纪的梦。
邓小平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将来,一定要修建入川的铁路,打通西南的门户,实现四川人民修路出川的百年梦想。
邓小平在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同刘伯承、贺龙领导第二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迅速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康4省的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
随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带领西南人民迅速改变了西南地区的混乱状况,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西南刚刚解放,战争尚未完全平息,社会秩序尚未安定,国家财政相当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
邓小平提出,国家百废待兴,但为了开发祖国内地资源,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打开通往西部的屏障成为当务之急。
邓小平在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的致词中说:
我们进军西南时,就下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并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开始做起。
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后,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就提出:
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
邓小平下定决心,必须上报中央,立即开始修建宝成铁路,以彻底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加强西部与祖国各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