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二工程处从陕西凤县双石铺,同时开始向南修建宝成铁路到黄沙河路段,称为中线。
第二工程处设处直属单位及8个工程队,共计5000余人。
大家了解到,群山对峙的双石铺,正处在陕、甘、川三省的交界地带。这里曾是“白骨堆山,骸积江岸”的古战场。
相传昔日诸葛亮曾在此筹策伐魏的“思计台”,唐僧取经路过的黄峰洞,道人张果老隐居弈棋的地方,都在附近的山岗上。
大家来到屹立在嘉陵江、小会河会合口上的凤凰山,和沿江一带连绵不断的峻岭,得知这里是古今兵家争夺的重地。相传汉高祖刘邦南下取汉中、北上攻西京,还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创制木牛流马运粮,都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众人更熟知,1949年人民解放军入川时,还在这一带消灭敌军2万多人。
他们知道,秦岭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一翻过秦岭,他们就从黄河流域进入长江地带了。
大家通过了5华里长的秦岭,就要沿着滚滚的嘉陵江南下了。
大家站在凤凰山上看,嘉陵江像一条风吹的飘带一样,曲折拐弯地从山脚、峡谷流着。宝成铁路在这里要一直沿着嘉陵江走,不但要做大量的填挖土方和隧道工程,有些地带地质也很坏。当时勘测设计时,作过多次比较,决定全线要跨过嘉陵江16次。
工程队走到秦岭南口的凤县东河镇,发现这里有100多户居民。
当时,关中的麦子早已收割了,可是这里的麦子还是一片青色,农事季节比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要晚一个月至两个月。
大家看到,发源于附近东裕沟的嘉陵江,在这里只不过是深及脚踝的小溪。都因此而感到惊讶,因为嘉陵江到了中、下游,却变成宽阔浩荡的江河,流经1000多公里,在重庆同长江会合。
工程队从东河桥向南,将使宝成铁路一直沿着嘉陵江畔迂回而下。
1954年7月1日,宝成铁路宝鸡至东河桥段渭河大桥举行了落成通车典礼。大桥早已在6月28日胜利完工,7月1日大桥上第一次通过了盛装结彩的列车。
这座大桥建成通车,是宝成铁路宝东段新线工程中的巨大胜利。通过渭河大桥,铺轨工程将继续向宝鸡以南进行。从此,宝东段沿线特别是秦岭山区施工所需大量的机械、建筑器材、粮食和日用品等将由火车源源运到,为加速宝东段工程向南进展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运输费用也可大大节省。
渭河大桥从1954年2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为要在洪水期前把下部基础工程做完,千百个工人昼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7日完成了最后一个桥墩的混凝土灌注工作。在架设钢梁过程中,架桥工人又以4天时间的速度把全部钢梁架设完毕,保证了渭河大桥在“七一”前夕提前两天完工。
1955年4月,工程队通过了凤县双石铺,大家看到河源稍为开阔,铁路同江流拧在一起,一齐交错钻入天险灵官峡。
人们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好似几百座屏风,兀立在嘉陵江两岸。奔腾的江水,射过宽仅一二丈的峡谷,挣扎怒吼着奔向甘肃、四川,这里就是天险灵官峡。
进入灵官峡内,他们发觉峭壁把天都遮住了,江流更加澎湃。大家都说,这里比剑门天险和古栈道区域的明月峡更险,自古不知有多少旅人葬身在这“万人坑”、“煮人锅”的漩涡里。
宝成铁路到这里,要沿着江边摩天的山峰,就在江左岸离江面几十米高、连野羊也难站脚的峭壁上通过,必须穿过一个个隧洞。
战士们来到灵官峡上的猴子崖,发现山太高太陡,当地人说连猴子也难攀登上去,人更爬不上去了,大家急得干瞪眼。
但是,队员们表示,几年来脚下曾翻越过无数山峰的英雄,岂能被这座山挡住!
讨论的时候,大家说:“要上去,除非在悬崖上拴根绳!”
可是,大家都意识到,绳子怎样才能拴在草木不生的岩峰上?
共产党员张喜魁站起来大声说:“怕山高,还当什么开山工!”
张喜魁向党支部提出保证,报名要第一个登上山峰。
说着,张喜魁拿起一把斧子,一条绳子,沿着光秃秃的石壁,一步一个地在石岩上掏击立足的坑子。然后,他再攀登着石坑,向高岩爬去。
张喜魁到了半山腰,他的衣服已经被汗湿透了,胸腹也划出了血,双腿也发软了。
这时候,张喜魁心想,能停下来歇一歇多好啊!
可是,张喜魁一听到山下工友们的欢呼声,一想到这里通车的关键工程,终于鼓起最后一把劲,登上了60多米高的岩顶,为筑路大军拴起了第一根绳子。
战士们就拉着这条绳子,贴身绝壁,用钢钎、炸药避开石壁,修出了一个个隧洞。
大家认识到,要把机械和其他筑路器材输入工地,必须在江对岸修筑汽车便道,再架起高空索线。
他们修筑便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架起无数座便桥。可是,在架桥时就是一个半吨重的打桩铊也没法向里运,没有打桩铊,就不能打桩架桥。这时,有30多个工人挺身而出,他们挽起裤腿,冒着零下10多度的严寒跳进江里,把桩铊拴上一条绳子,借江水流动的力量,把桩铊拽到了工地,架起桥来。
便道刚过江面,大家又遇到了50米高的琵琶崖迎面拦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的琵琶崖突出在峭壁上,连一点斜坡都没有,光泽有江水兜成圈子流过去。
大家都觉得很新奇,因为他们得知,江这一岸的人跟江那一岸的人,虽然彼此在山头上可以相对说话,但却不能往来。
大家在琵琶崖听到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个砍柴的青年,在山上弹琵琶,琴声被清风送到对岸,一个在对面山上割草的姑娘,听到琴音,情不自禁地随和高歌起来。从此以后,琵琶岭日夜飘起幽怨的歌声,传送着情人们的心思和爱慕。可是峭壁和激流挡住他们不能相见。
大家想到,要使汽车在这里通过,一定要把崖头炸掉,而在这样三面临水的陡峭崖壁上打炮眼,是难以成功的,所以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利用自然条件爆破上。
工人李文治勇敢地系上几十米长的绳子,悬在崖上寻找能塞进炸药的位置。崖上没有能够立脚的地方,他就像一个秤铊似的地摇晃着悬在半空。
李文治找了半天,才在石崖中发现一条石缝。他挤到石缝中去探索。他看到石缝的口还算大,可是越往下探就越窄。李文治脱下棉衣又往里探,尖石划破了他的背脊,渗出一条条长长的血迹,他也不觉得疼痛,因为他心里只在想:“怎样才能完成爆破的任务呢?”
最终,他准确地测定出石缝的形势,胜利地返回住地。经领导同意后,他再次将石缝寒满了炸药,一炮便把琵琶崖的崖头炸掉了,让汽车便道在崖洼中伸向前去。
1955年雨季,洪水曾不止一次地把这些便桥冲垮,这样在峭壁上开挖横洞、四季堑的工人们便无路可归了。这时,工人们就在小小的开出的山洞里换班工作、睡觉,他们铺麻袋、盖蓑衣,就靠着由对岸扯过的铅丝滑道送饭和供应工具,最多时坚持了1个月。
开挖2号隧道横洞的石玉富工班,和1号隧道出口的阎富春、王文斌小组,当便桥冲垮之后,他们就用铅丝滑道把两张纸条送给了对岸的领导干部,上面写着:“请首长放心,我们决心背水打洞,希望风足灯高,炸药不缺,坚决完成任务!”
他们两个班在峭壁上担负起3个班的工作,打风钻由3个人减少到两个人,还一天天提高着进度。每当慰问信和吃食由对岸滑过来时,带回去的则是他们的喜报,都写着:“今天1小班进1.2米”,“一昼夜进4.3米”等。
筑路职工在灵官峡还遇到了一种胶结砾岩,是一种红色石头,又软又韧,一炮炸不下半方来,开挖明堑的工人们虽然采用了排炮、大眼炮等办法,却都不见效。
这时,全线正好推广葫芦炮,李文汉、程济堂工班立即带头试行,他们挖了两米深的炮眼,一下就炸掉16.3方石头,工人们高兴地说:“葫芦炮,真有效,小口大肚装上药,准叫红石头开窍。”
灵官峡延长4公里的3座桥梁、6座隧道全面开工了,要用几十万吨的材料,峭壁工地无处存料,只能随时由右岸供应。
隔江运输要用很多人力,三分队队长霍凤堂提议安装起单股滑道来,利用滑道滑运材料。这个办法很起作用,架工赵来福根据这个原理,建议采用了双股索道,以重带轻,每天可以节省320个人工。
1956年5月下旬,宝成铁路终于通过了艰险的灵官峡。
著名作家杜鹏程在此工地上曾写下《在和平的日子里》、《夜走灵官峡》等不朽名篇。
当地的农民们从此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
只听古话传,言说有神仙。
今天修铁路,才见神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