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卷 修路架桥开隧道 第7章 修建从成都至绵阳段

7月1日,宝成铁路指挥部宣布,西南铁路工程局承担建设的宝成铁路成都端正式开工建设。

邓小平等在成都宣布宝成铁路开工建设。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李达、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副部长程子健、川西行政公署李井泉等均在成都开工现场亲自挖了第一镐土,宣布宝成铁路破土兴工,开始向北修筑。

同时,铁路指挥部也深知,宝成铁路跨越陕西、四川两省,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

因此,指挥部为做好宝成铁路等国家基建单位投资拨款业务,成立了西南交通银行川西支行西门工作组,任命黄西成为组长。

工作组办公地址在成都西门的马家花园。这是新中国驻地成立管理铁路拨款的第一个机构。

黄西成接到任务后,率领组员们带上铺盖卷就去了马家花园。

工作组到了驻地一看,办公条件非常艰苦,上级只给了他们一间房,他们睡觉都要伏在办公桌上,而且早上洗脸也只有冷水。

1953年底,铁道部决定,从宝鸡和双石铺先后分南、北、中三段施工。

1954年1月,宝成铁路宝鸡段开工后,西南交通银行川西支行西门工作组为了严格执行拨款和资金管理职责,也和建设者们一起出没在崇山峻岭中。

铁路开工建设以来,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场面很是壮观。

西南交通银行川西支行西门工作组随着铁路拨款任务的加大,人员增加,后来升格为支行。

熊宇忠从成渝铁路通车后,接任中铁二局局长、局党委书记职务,王直哲同志任局政治部主任、赵淘任区工会主任。

新的领导班子响应毛主席“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的号召,挥师北上修筑宝成铁路。

熊宇忠事先详细考虑过,宝成铁路全长668.2公里,经过陕西、甘肃、四川三省的19个市县,全线除20%的线路经过丘陵和平原地区外,其余线路都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这样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给设计和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熊宇忠为鼓舞干部职工士气,在局党委会议上强调,既要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克服“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败家子”思想。

熊宇忠经常身穿便装不带随行人员,自己深入工地,为工人们做思想工作。

一次,熊宇忠在向工人作报告时说:“我来不说天,不说地,专门唱台‘石头戏’。”

熊宇忠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宣传就地取材,勤俭办企业的思想。他在一首打油诗《石头歌》中写道:

石头是个宝,建设离不了;

山区修铁路,关系更重要。

它是拦路虎,又是好材料;

就地能取材,就近供需要。

价廉物又美,主动自己操。

毛主席号召,勤俭建国好。

从此,大家称熊宇忠的“石头戏”为“石头哲学”。石材的广泛运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质量好,达到“内实外美”的效果。

还有一次,熊宇忠在隧道工地捡到一颗爬钉,他将爬钉放在讲台上,就以“一颗爬钉”为题,讲解增产节约、勤俭办企业的道理。

熊宇忠说话深入浅出、诙谐幽默,他的话语震动了每一位职工,大家都说:“熊局长讲得太好了,挨了批评心里都安逸”。

熊宇忠的精力充沛,他一直忘我地劳动着。

几年来,熊宇忠一直过着非常紧张的生活。无数的繁杂事情,工地里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一个又一个的会议,电报、文件和使人头昏眼花的数字,这一切都压在他身上。熊宇忠恨不得有分身之术,能使自己同时办100件事情。

熊宇忠感觉每天都是不平常的日子。天阴了,阴云仿佛就罩在他脸上。夏日,喷火似的太阳,仿佛在炙烤他的皮肤。大雨瓢泼,他就寝食不安。

因为熊宇忠知道,铁路建设工地,绝大部分工人都从事露天作业,气候变化,常常带来巨大的困难,影响工程进度。

有些干部说,熊宇忠的办公室就在他腿上。他时而出现在工棚,时而出现在工地,时而穿着草鞋,冒着大雨,沿着一个个的工作地点,步行百余里,跟工人们研究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人们都说,宝成铁路的每寸土地上,都留下了熊宇忠的脚印。

熊宇忠虽然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增加,可是他自己却说:“能和广大铁路工人一道,为这项伟大的建设而竭心尽力,是我人生无比的光荣和愉快。”

第六工程局局长李荣村,领导指挥建设队伍参加宝成铁路成都至绵阳段开工建设。

李荣村像宝成铁路工地的所有干部一样,没日没夜在工地奔忙。

在刚开始修路的那些混乱而繁忙的日子里,李荣村常常因过分的劳累而昏倒。

但是当李荣村苏醒以后,又愉快地告诉和他一同工作的人:“同志们!继续办事情呀!”而他自己却仿佛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李荣村即使在那有限的睡眠的时间中,还不停地说梦话:“材料……图纸……”

而且,放在他头边的电话机,也不时在把他从梦中唤醒,把施工中的种种问题不断地送来。

后来,当人们谈到李荣村在施工初期那种奋不顾身的情景时,他总是付之一笑,仿佛表示:他经过的一切都是平常的微不足道的。

在宝成铁路线上,有成百成千的农民,从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外的地方,扛着大米、枕木向工地涌集;有数不尽的马车、板车,接连不断地向工地输送着工具、水泥和沙石。

有些农民往工地运送木料,要扛着木头翻越100多里的险山。路上饿了,他们就啃几口带在身边的包谷饼,渴了,就喝几口路旁的泉水,夜晚在山沟里烧起一堆篝火,几个人围在一起过夜。

在工地里,许多农民和铁路工人一起,日日夜夜地工作着。

绵阳县普明乡第四村的农民禹德之,有一天听说修铁路需要很多枕木,高兴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清早,他就急急忙忙跑到乡政府,要求把自己门口的树卖给国家。

禹德之却没有料到,别人也和他一样心急,老早就赶来了。乡政府里挤满了人,这个拉着乡长的手说:“我家的柏树长了几十年,又粗又直。”那个要乡长看看他家的树够不够格。

乡干部看了禹德之的树,觉得他的树作枕木太可惜了,没买他的。

这一下可把禹德之急坏了。

原来他门口那棵老黄连树长了80多年了,树粗得两个人都抱不过来。过去人家向他买过许多次,说什么他也不肯卖。禹德之说:“祖宗留下的一棵树,我怎么能舍得卖掉呢?”

可是这回不同了,禹德之说:“修铁路是大伙盼了多年的事,我一定得出点儿力。”于是他三番五次地跑到乡政府去请求,最后总算把那棵树支援了。

石工十六班到宝成铁路的松树湾工地采石,第一个月废石料就占了42%。一天晚上,工人们开会专门讨论减少废料的办法,但大家都低着头想不出法子。

有人说:“山场不好,石头有干缝水纹,怎么办?”

这时,军属张崇林在会场后边说道:“同志们来这里是为了建设祖国,你们抽空还帮我们拣柴、担水、打谷子,我恨自己想不出办法来报答你们。刚才你们不是说没有好山场吗?我有一块包谷地里倒是有很多好石头,你们去开吧!”

第二天一早,张崇林领着工人去看,果然是一片青色的好石头。十六班的石工算了算,这块地共有500多方青石,5个月都打不完。

自从开采了这一片青石,十六班便消灭了废料,获得了第一隧道队的红旗。

宝成铁路成都到绵阳一段,地势低洼,江河纵横,需要架设许多桥梁和涵管。排水的时候,抽水机不够用,仅有的一些抽水机,在挖基的紧要关头,还常出点毛病。

抽水机一有毛病,水就像泉涌一样,很快就涨满了桥墩。这样,打水泥的工程就不得不被迫停止。

附近的农民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知道这些桥梁和涵管都要在洪水期前修好,可是像现在这样下去,无论如何是完不成的。

于是这些农民你一架他一架把种田的龙骨水车抬到基坑旁,动手干起来。3部龙骨水车的排水量能顶上一部4寸口径的抽水机,农民们看到这样的成绩受到工人赞扬的时候,大家都满意地笑了。

宝成铁路第四工程段309中队里,有一位76岁的老农郭大万,他一到工地,就挑土、抬石头、搬水泥、推独轮车,什么活都干得很起劲。

工人见他这样大年纪,劝他说:“老大爷,你休息吧!不要跌倒了!”

郭大万却回答说:“同志,没啥,我还能顶一个小伙子呢!推一天的车,我也不觉得累,我只要见到火车就心满意足了!”

谈起修铁路,郭大万的劲头可大了,多少年代的事,他还记得起来:“蒋介石闹了多少年要修铁路,骗去了我们的钱,没见个火车影子。解放后共产党来修铁路,没到两年,成渝铁路就修起来了。不久火车也要来到我们这里。我活了76岁,要不是修铁路,连汽车像个啥样子,都不晓得。你们想,为了通火车,我出点力算得了啥!”

1953年10月,筑路者将宝成铁路铺轨通车至绵阳。

当时,绝大多数绵阳人还都没有见过火车是什么样子。

1953年10月1日国庆节,是绵阳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全县人民迎接宝成铁路成都至绵阳段通车。

绵阳一中组织全校师生,由彩旗队、秧歌队、腰鼓队率先开路,各班师生出北门经珠市街、成绵路、绵兴路、通站路到新建的绵阳三里村火车站,参加宝成铁路绵阳段通车典礼。

当天下着小雨,尤其是在刚修好的通站路上,黄泥巴粘脚,十分难行。

绵阳火车站还十分简陋,站房由红砖、机制平瓦建成的平房组成。中间为售票室,只有4个窗口售票;左侧为候车室,设木制木靠椅;右侧为出站口,仅有顶篷与栏杆。

通车典礼那天,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城区几乎万人空巷;乡下农民也老远前来看祖辈都没有见到过的火车,盛况空前。

学生队伍靠主席台、观礼台较远,而且纪律严明,不准离队围观。只听到通车典礼结束,礼炮声中,蒸汽火车从成都方向驶入绵阳站。

过去,绵阳并没有迎宾路,为了迎接绵阳火车站通车典礼,火车站通向城区的通站路,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农民200多人,仅用了半个月时间抢修而成了迎宾路,它全长1100米、宽15米是泥结碎石路面,与成绵路、绵兴路相接。

迎宾路成了当时城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也是绵阳解放后新建的第一条道路。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