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回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
张学亮 |
本书由德泉科创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江泽民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巡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游,他选择了被中华民族视为“母亲河”的黄河。
在河南郑州黄河边的邙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汇报了黄河的治理情况,并提出了一个从长江引水补充黄河的构想。
毛泽东自上而下望着滔滔的黄河,他略作沉吟,忽然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了出来。
王化云意识到,毛泽东提出的“南方北方”超出了长江、黄河的范畴,也超出了他自己的设想。于是,他说:“长江水量充足,北方借水,长江不可替代。”
毛泽东听后笑着说:“没想到你王化云还是个踢皮球的高手,一下把这个球踢给‘长江王’了。”毛泽东提到的“长江王”指的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
1953年2月19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毛泽东从武汉军用码头登上“长江”号军舰,顺江东去南京。军舰离开码头时,林一山奉命登舰。
毛泽东找到林一山,主要是了解长江治理的问题。
在与林一山着重探讨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构想之后,毛泽东又提到调水问题。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给北方?这个问题你研究过没有?”
那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精力放在根治长江水患和三峡论证上,毛泽东忽然提出这个问题,林一山没有丝毫准备。他说:“没有考虑过。”
毛泽东显然已经考虑了很久,他站在一幅地图前,手拿红铅笔,笔尖稍稍悬空指点着祖国江山,逐个提出他设想的引水地点。
毛泽东最先提出的是位于西北高原的白龙江。红军长征时曾经通过此地,毛泽东对其水量的印象十分深刻。
但是,林一山回答说:“白龙江发源于秦岭,向东南流向四川盆地,越向下游地势越低,离北方也越远,很难穿过秦岭把水引向北方,因此引水的价值不大。”
毛泽东听后点点头。
之后,毛泽东就像他曾经指挥的众多战役一样,他的红铅笔先后划过了嘉陵江、西汉水,直到铅笔指向了汉江。
这时,林一山说:“汉江有可能。汉江上游和渭河、黄河平行向东流,中间只有秦岭、伏牛山之隔,它自西而东,越到下游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量反而越小。这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兴建引水工程,让汉江水通过黄河引向华北。”
听林一山这么一说,毛泽东顿时心情为之一振。他用铅笔沿着汉江的曲线画了许多杠杠。当他的铅笔指向丹江汇入汉江的丹江口时,他突然画了一个圆圈,问到:“这地方行不行?”
林一山脱口而出:“这里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
毛泽东笔端停留在丹江口,这正中林一山下怀。
在此之前,长江水利委员会从汉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出发,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并基本确认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这是开发汉江的最佳工程方案。不过,只是由于规划尚未完成,还没有向中央汇报过。
经毛泽东一提醒,林一山马上意识到:丹江口水利枢纽将来很可能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问:“这是为什么?”
林一山回答说:“汉江再往下,流向转向南北,河谷变宽,没有高山,缺少兴建高坝的条件,向北方引水也就无从谈起。”
得到林一山肯定的回答,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资料就即刻给我写信。”
军舰快到南京时,毛泽东又一次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1952至1957年,黄河治理委员会提出了由通天河引水到黄河源的方案;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了从汉江丹江口引水济淮、济黄方案,同时还研究了自三峡引水至丹江口方案,从长江下游沿大运河调水方案及巢湖引水方案。
1958年3月14日,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动工兴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
同年8月17日,在河北省秦皇岛的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中央政治局委员,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党组负责人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工业、农业、农村工作和商业工作、教育工作和加强民兵工作等问题。
在这次会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并明确指出:
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的正式文献中。
1958年9月,水电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务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
在1959年的《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中央又提出了南水北调总的布局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当时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同时兴建了闸后8公里的长总干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