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温家宝强调:“实施南水北调,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南水北调是千年大计,一定要以严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充分可靠的论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
张基尧强调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的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前期工作,促进工程尽早开工。”
1987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主要提出不加坝调水方案。
早在1954年,毛泽东在“长江”舰上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汇报后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这是南水北调最初的设想,也正是从那时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便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研究的序幕。
孙中山在他著作的《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中指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在水利交通方面要将接近武汉的汉水下游“河身改直浚深”,设想“其在沙市,须新开一运河,沟通江汉,使由汉口赴沙市以上各地得一捷径。”
华中师范大学刘盛佳教授受其启发,针对汉江下游从仙桃至蔡甸的汉川段是著名的九曲回肠般的弯曲型河道,不利于航行,于1996年向省政协提交了“开凿两沙、沙堪运河”的提案。
后来湖北省航道部门规划汉北河航道向上延伸从多宝进兴隆水库,使汉北河与汉江下游形成水运环线,汉江上游船舶经汉北河到武汉可缩短航程70公里。
江汉航线虽已基本建成,但未发挥多大效益,新城船闸建成4年还在空等,又何必急于建设截断江汉航线、长湖航线及拾桥河等通航河流的沙市至高石碑通航工程。因此,引江入汉经过长湖,结合江汉航线等,对构建湖北省江汉平原航道网的骨架具有更大意义。
5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的员工们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完成了大量的规划方案工作。特别是2001年元月以后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全院员工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和技术论证,终于取得了各方审查专家的广泛认同。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体设计承担单位和全线技术总负责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精心设计,提交了大量高质量的前期工作成果,为工程的顺利开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1959年7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了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的南水北调总体布局,并认为从中下游引水比较现实可行。
1959年以后,随着南水北调研究工作的深入,长江水利委员会着重负责中游引水方案,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研究。
1973年,汉江丹江口水库按初期规模建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中线调水工程在鄂、豫两省一致同意“加坝引水”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9月修订)》,推荐丹江口大坝加高、调水145亿立方米方案。
1995至1998年,经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对中线加坝调水和不加坝调水多个方案进行论证审查后,仍推荐大坝加高调水145亿立方米的方案。
随后十几年来,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方案。这其中引黄工程的布置方案就达40余个,并进行了反复比选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