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发展动力:西电东送工程开工建设
张学亮

第一卷 发展战略 第1章 中央确定电业发展战略

江泽民指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钱正英说:“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应该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张春园说:“积极开发我国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是开发西部、实现全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建议国家将其列为西部开发的重点……”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指示:

调整电力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21世纪初期电力工业的首要任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出现缺电情况,持续了20多年,许多地区出现“开三停四”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就在电力发展的政策中明确提出:

发展大电站、建设大型水电和火电基地、发展电网、实施大型水电和坑口电厂向外送电。

这个向外送电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西电东送”。

专家指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从根本上看有两条:

1、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不能自由地流向电力建设领域,造成电力建设资金长期短缺,制约了电力工业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百废待兴,资源短缺特别是资金严重短缺,使需要密集资金投入的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由国家一方承担难以承受。

专家认为,电力短缺是必然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始起飞阶段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电力是这样,交通、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以集资办电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确立东、中、西区域划分长江、黄河、珠江3个经济带,根据沿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理论,开始在电力方面规划10大水电基地和10大火电基地。

在电网建设上,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部署葛洲坝水电向华中、华东送电,开发红水河水电向广东送电,开发黄河上游水电和陕西、内蒙西部、山西火电及内蒙东部火电向华中、华北及东北送电等工作。

1982年,国务院作出加快开发红水河的重要批示:

开发红水河的丰富水力资源,是解决华南地区能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应当列入“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红水河的开发方针,总的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利用……

1982年全国计划会议和1983年全国电力建设会议后,我国北部地区的“西电东送”开始了。

同时,1984年开始在华北投产山西的大同、神头电厂,并先后建设了大同至房山的两回500千伏线路,实现了“西电东送”。

1984年,赤峰元宝山电厂开工建设,东北电网开始建设的元锦辽海国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向大庆、哈尔滨等地区送电的伊敏电厂,构成了北部通道东北地区的“西电东送”。

1986年,葛洲坝至上海的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1989年建成,1990年投入运营送电,从此实现了我国中部通道的“西电东送”。

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电东送”,把西部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让东部经济获得资源后劲。决定一出台,立即得到各方面的响应。

同年,能源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广东省本着“合作办电,中央支持,远近结合,水火并举,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分别与云南、广西、贵州省、区协商签订了曲靖、安顺、盘县和天生桥水电开发等4个协议和龙滩水电的建设意向书。

1989年,北京与内蒙古联合办电,由内蒙古丰镇电厂等向京津唐电网送电,至此初步形成了北部通道的“西电东送”格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无核电的局面。

1991年,实施“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建设的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成立,“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建设步伐加快。1993年8月,“西电东送”南部通道工程成功联网运行。

1993年8月,天生桥电站投产、天广交流和鲁布格至天生桥线路建成,南方四省、区实现了联合运行,即南部通道的“西电东送”。

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的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站。

当时,电源建设高速发展,中国电网从发展城市孤立电网开始,逐步形成地区电网,再发展成省内电网,进而发展为大区电网。

中国就此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省500千伏跨省、市主干电网和山东的500千伏电网及西北结构紧密的330千伏电网。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和与之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逐步建成投产,形成了中国坚强的中部电网,成为全国联网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8年,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

把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个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以改善城乡供电,开拓电力市场。

电力工业通过实行多家办电、利用外资办电等多种手段,经过几个“五年时期”的不懈努力,使电力短缺局面在“九五”期间实现了根本性改观,实现了广大电力职工长期为之奋斗、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决议撤消电力部,完成了政企分开的改革,政府职能移交国家经贸委,行业职能移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力公司按照商业化的要求开始实体化运作。

“西电东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又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西部电源点开发和“西电东送”通道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

江泽民说:

中西部地区范围很大,如何加快开发,要有通盘的考虑。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同年10月21日至30日,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继赴陕西、云南、四川考察工作之后,又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朱镕基在甘肃省委书记孙英、省长宋照肃,青海省委书记白恩培、代省长赵乐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曾经是“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兰州和西宁两市绿化工程以及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等,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与三省(区)干部群众交换意见,共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大计。

朱镕基强调: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业,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从长计议,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采取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2000年2月17日到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和专家,到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进行调研。

钱正英曾任水利部部长,对西南地区水电资源情况十分了解。在贵州省考察时,她对贵州省政协主席王思齐说:“我国西南地区水电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不够,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缺乏能源,积极开发西南水电资源,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应该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钱正英这次到西南调研,就是为了准备提出“西电东送”这方面的建议。钱正英考虑到王思齐在贵州工作多年,又是地方政协主席,她希望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能由王思齐牵头她参与,共同提出建议国家大力开发西南水电资源,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提案。

王思齐对钱正英的这一建议十分高兴和感动。

王思齐大学毕业后就到贵州工作,贵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贵州工作的40多年时间里,王思齐对贵州水电资源丰富但还未能很好开发的情况感受很深,若能开发这一资源,将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于是,王思齐欣然赞成,并对钱正英说:“您能够参与提这个提案实在太好了。”同时,王思齐向钱正英提出:“像这种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提案,最好能由曾担任过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同志牵头署名,我参与并负责提供贵州的有关材料。”

钱正英说:“开会时我们再具体商议。”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